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生于七月四日》自传扭转了他的坠落人生

影视台词 > 影评 > :《生于七月四日》自传扭转了他的坠落人生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生于七月四日》自传扭转了他的坠落人生的正文:

《生于七月四日》,既是一部反战电影,也是一部自传电影。
电影的开始,主人公柯维克就回忆了自己的童年: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有时候我还可以听见,他们的声音穿过莎莉树林。他们是比利、史提夫、汤米,和街尾来的高个子乔伊。我最好的朋友是提米伯恩斯 他家离我家有两条街远。我们把树林当作战场,梦想着有一天我们会成为男人。
在这里童年的主题,是战争游戏与男性愿望。孩子们梦想成为男人,他们的方式是扮演战争。战争英雄是孩子们的偶像,也是普通美国人的偶像。战争中的军人,为国家利益而战,,收获国民的欢呼。七月四日美国国庆日的庆祝中,身穿制服的军人是当之无愧的主角。这里孩子的成长愿望,也与国民英雄神话融为一体。
柯维克的父亲是个克罗地亚移民,二战时参加过美国海军,战后在一家食品店工作。柯维克的母亲是爱尔兰移民,在二战中也曾服务于美国海军,并在珍珠港认识了柯维克的父亲。战后两人结婚,全家信奉罗马天主教。柯维克就在这样的氛围下成长起来。
柯维克是第二个孩子,出生时间正是七月四日——美国独立日,他的成长也与美国梦紧密相连。柯维克的成长过程,有父母的精心呵护,有和女孩的心动爱情,也有棒球场上的胜利欢呼。就像美国梦宣称的,一切都那么迷人。电视里,有肯尼迪总统的就职演说,这是那个时代的美国梦:
“不是要求你们武装 虽然我们也需要武装,而是要求你们担起 这个长久在黑暗中挣扎的负担,抵抗人类共同的敌人,暴政、贫穷、疾病和战争。……世界长久的历史中,仅有少数世代有机会肩负扞卫自由的责任。让世界从此时此地开始,火炬已经传承给新一代的美国人…诞生于本世纪的美国人,让世界各国知道,我们准备付出任何代价,肩起任何重担,支持任何友邦,对抗任何敌人,确保自由生生不息。……亲爱的美国同胞,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自己能为国家做什么。
在美国梦和成长愿望的感召下,柯维克毫不犹豫选择参加陆战队。这对他是顺理成章的选择,他童年游戏主题,已预示了这一点。他参军也说过,“我们老爸打二次世界大战 这是我们的机会,成为历史的一部份。对,跟我们老爸一样。”结果,他了越南战场,为战争奉献了下半身。拖着残疾的身体,他回到了家乡。回到了家乡,他看到了熟悉的景色,看到了熟悉的家人,看到照片上自己熟悉的身影。但是一切眼中的熟悉又变化了。原先崇拜战争英雄的国民,现在却在激烈地反对战争。他原先自信的人生志向和主题,现在正处在坠落、困惑和不安中。
早期的一帆风顺和雄心壮志,如今却沦落为残疾无助和失望颓唐,柯维克的生活可以说进入低谷。朋友劝他不要想战争了,忘掉自己的轮椅。可是他却永远无法忘记,他自责自己误杀了战友,恨自己永远站不起来,后悔失了生育能力。他渴望重新振作起来,像英雄一样站起来。但是他却无法做到。而且,他曾经的恋人正任在反战。游行中的口号与冲突,令奉献军队的困惑不安。而台球室老人的反唇相讥,又让他困惑自己的军人身份。他慢慢沉迷于酗酒,大醉中哭喊着“一切分崩离析了”。他和生性传统的母亲发生激烈冲突,再也无法再这个沉闷的家庭待下。
百无聊赖的他,了墨西哥罗莎别墅,在妓女身上寻找男性的自尊。一次,因为妓女的服务态度问题,他与另一名越战伤残老兵争吵。两人被遗弃在荒郊野外,相互咒骂对方的可耻,乃至在沙地上撕扯扭打,双双倒在地上无法动弹。在落日的孤烟中,柯维克仰望天空,感慨万千:“我有个家乡…有爸爸,有妈妈 凡事都合乎逻辑。你记得在变成一片茫然之前…有合乎逻辑的事情…有你可以依靠的事情吗?”
这里可以看成柯维克内心的转折点,他终于开始直面自己,直面自己的人生茫然,直面自己军人奉献的虚妄。直面自己,是人生转折的起点。
柯维克了误杀战友的家乡,在战友的墓碑前沉默不语、百感交集。他来到了战友父母的小屋,倾听他们对儿子的思恋,并向他们坦诚自己的忏悔。说出自己的和愧疚不安,正是情绪转折的起点。他说出自己压抑的,赢得了对方的谅解,也获得自己的新生。在心理上他重新站了起来。他以反战的身份,他回到了示威场,向人群们高喊着:
“我并不因为自己伤残而愤世嫉俗。……我是朗柯维克,越战退伍军人。今夜来此说明,这是错误的战争。社会欺骗我,骗我的兄弟,欺骗了全国同胞。诱骗他们跋涉一万三千里,征伐贫穷的农民。他们长期抵抗,为独立已经奋斗了一千年的越南人民,我找不出形容词表示对这个政府的厌恶。有人说……假如你不爱美国那就滚出,我爱美国,你们深爱着美国人民,但是提到政府,我的爱说‘停止’!当政者贪污腐败,男盗女娼,我们要表明忍无可忍,我们不接受。”
这就是电影所描绘的,柯维克重新振作的自传经历。现实中反战的他,也用自己的自传,宣告自己新的生命。自传具有这么神奇的力量。自传其实是对人生主题的思考与整理。在人生的低谷,他的生命之树黯淡无光。他需要任何一丝光和热,重新点燃疲惫迷茫的自己。而这里的火种,正是他的自传。他回忆自己写自传的经历:
“我整夜地写,一周七天的写,在纸上从头写到尾,甚至来不及分段。我敲键盘那么用力,甚至伤了指尖。我从来没有像现在那样有力量。我相信自己会过早地死,但我挣扎得要留点有意义的东西,驱走黑暗与失望。我需要别人理解,我需要和他们分享,公开坦率地分享我曾经经历的,我曾经努力的。我希望他们知道,战争真正意味着什么。”
这正是自传对柯维克的意义——把内心阴冷的排出,把热情希望引进来。他通过自传来分享,通过自传来驱魔,通过自传来升华。自传让他重获意义感,赢得众人理解,也重新塑造自己的生活故事。通过自传柯维克的生活故事,也符合心理学家Mcadams总结的常见美国叙事主题——redeem主题。开始备受命运和家庭的宠爱,意识到自己的独特和优势,成长中确立了自己的人生信仰,成年后面临一次激烈的人生危机,然后通过努力和信仰从低谷崛起,扭转人生的颓势,获得自己的救赎与新生。
导演奥利弗斯通,也参加了越战。他在战争任务中两次负伤, 并荣获一系列功勋奖章。他回忆,“在你年轻时,没有比战争更富有戏剧性的了。,你要知道我的祖父参加过一战,而且伤得很重。我的父亲参加过二战,他是名军官,所以我从小在大人谈论战争的传统中长大。那时觉得参加战争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等到他带着身心的伤痕回国时,他发现周围的人对越战既漠不关心又一无所知。于是,他成为越战坚定的反对者和记忆者。他开始拍一系列越战电影。而原着自传小说,也深深共鸣了他。
这就是这部自传电影的来由,也彰显了自传的力量。
作者寒山闻心第一次看这部片,我在田野里,一个人,另一座城市。记得在笔记本上看完,我已经泪流满面。手拿相机的孩子们,只有在离开他们出生、成长的环境时,才显示出孩子气的那一面。在brothels被采访时,
  
  他们说:我的生活是没有希望的。
  他们说:我知道有一天我也会和他们(父母)一样,可我不想那样。
  他们说:我想离开这个地方,上学,我想进大学。
  他们说:我想成为摄影师。
  他们说:这里的人只懂钱,你跟他们说什么都没用。
  
  这些话,由一个成人来说,也许没有什么可惊奇的。但从性工作者十来岁的孩子嘴里说出来,你感觉你的心,被拧紧了。看似漫不经心说出来的话,锐利的尖刺一样扎人。
  
  那个给这些孩子的梦想开了一道窗的人,叫Zana Briski。她给予孩子们的,是一个小小的傻瓜相机。凭着这个小相机,孩子们发现了一个他们从未经历、从未想到过的奇异世界。而正是凭着手中这个小小的玩意儿,他们中的个别最终也许会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
  
  今晚重新看了一遍这部电影,再一次被它打动。稚气未消的孩子每天都要面对亲生父母“brat”“bitch”的责骂。其中一个孩子说:当我妈妈对我叫骂时,我也恨她。但我记住一件事,她是我的妈妈。当我长大,她会老。我不想记忆里都是她的坏处。
  
  苦难,是早熟的摇篮。这群过分成熟的孩子,被不可知的力量无情地抛入命运的深渊。
  
  但这次重看,也给了我一些进一步思考的空间。我在想,其实这部电影最有趣的,是西方世界对东方的想象。brothels,贫民窟,失学的孩子,这些抓人的字眼,恰恰是Zana这个project能成功的元素,无一不符合西方白人中产对贫穷野蛮的东方文化的想象。不是说,brothels的孩子不可怜,不是说他们的生存环境不逼人,而是,当这样一个project能在索斯比大行其道时,当许多纽约人为这些八杆子打不着的孩子们慷慨解囊时,我嗅到了一丝意图不良的气味。
  
  春天我曾观看过另一部关于第三世界贫民窟孩子的影片。原谅我衰老的记忆,我甚至想不起来那电影的名字,只记得是关于柬埔寨/菲律宾一个河滩上搭建起来的贫民窟的“野孩子”们的纪录片。比较这部电影,我更喜欢那部电影的视角和阐释手段。那部电影没有出现film maker的脸和声音,孩子们说话,可是没有翻译,通篇都是摇滚和以此为背景的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你看到他们在漂着垃圾的水里游泳、比赛、捞垃圾卖钱,唱着听不懂歌词的卡拉OK,模仿迈克尔杰克逊的舞姿,吃着廉价的冰激凌,隔着铁丝网羡慕地偷看学校里上课,他们在凌晨围坐在垃圾站外用一个小铝锅煮食别人扔掉不要的鸡骨头。但他们是那么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他们不向人乞讨同情,也不指望一个film maker能改变他们的命运。比较Born into Brothels,我觉得这一部电影跳动着这些孩子的脉搏。而同场观看的一个faculty却与我争辩,说这样一种representation可能会降低大家对贫民窟孩子生存状态恶劣性的认知。我却以为,这样一种representation恰恰是第一世界对第三世界的观照所缺乏的。第三世界不仅仅代表贫穷、苦难、残酷的生存现状,不是那个第一世界优越感需要找到的反衬,而同样代表许多种族、人群的家、欢乐、思念、矛盾、游戏、情感和爱。
  
  给孩子们一个相机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发现,用镜头看到的世界,为何如此地不同。

《生于七月四日》自传扭转了他的坠落人生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生于七月四日》自传扭转了他的坠落人生来自微语录网,更多《生,人生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