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黑镜 第一季》观后感,好看吗

影视台词 > 影评 > :《黑镜 第一季》观后感,好看吗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黑镜 第一季》观后感,好看吗的正文:



  这篇东西本来年前就想写,但是总无从下手。把《黑镜》又翻了两遍并看了几篇影评后,还是决定理一理。
  《黑镜(Black Mirror》是我上年看过的最好看的电视剧,没有之一。目前只有一季三集,每集一个故事,一集大概40多分钟。本来好宝台的《冰与火之歌:权利的游戏》傲娇地排在第一位,但在《黑镜》观影过后,我一下陷入天人交战之中,最后还是《黑镜》荣登第一的宝座。当然,《权利》的故事也很好,因为第一季全十集基本都用来做人物及关系交代,所以人物的塑造也很成功,但是也正因如此,导致中间部分剧情拖沓,只能靠暴力和情色充场面,显得有点外强中干。虽然最后故事越来越饱满,史塔克一家5个小孩的成长及小龙女的变身都率先为第二季赚足了眼球,但总比不上《黑镜》这部短小精悍,一个故事40分钟来的直接痛快。
  鉴于多数人还没看过该电视剧,所以在此郑重声明,一下内容严重剧透,请在专人指导下观看。另外,因为姐多少算是学了一年半新闻,所以难免会在那个知识圈里面想事情,而且这几个故事也都涉及到了这方面的内容,所以也尝试着从已学出发解释故事,如有不对的地方,还恳请大家指出了~
  ========================我是“要剧透了哦”的分界线=======================
  《黑镜》一共讲了三个故事:The National Anthem(国歌),Fifteen Million Merits(一千五百万点)和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你的全部记录)。
  1.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英国一个人气很高(主要是在Twitter和Facebook上)的公主Sussanah被绑架了,而绑匪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要首相在第二天下午4点时,在全部电视台,全部频道,直播他和一只猪做的视频。视屏要求全方位无死角,并随时移动,以防作弊。一开始民众是站在首相这边(当然这只是类CCTV会做的正面报道,而同时在Youtube上网民的反应则是“速度围观”,“坐等视频”并极其粗俗的语言八卦调侃首相及其夫人)。可当首相这方准备用某AV男优冒充时,该男优被直播间的某工作人员随手拍照并twitter后,绑匪给BBC寄了割公主手指的视频和一节手指并发出警告后,民众意向开始倒向公主,认为“相比公主的生命安全而言,首相的面子不算什么”。结局就是,可怜的首相迫于“民意”,在4点的时候不得不和一只猪做了。嘲讽的是,在直播期间,英国万人空巷,没有人在外面,所有人要不在自己家里,要不就像看球赛一样聚在吧里看直播。更嘲讽的是,其实绑匪早在直播开始前30分钟就把公主给放了,手指也并不是公主的。
  一如首相身边某女参谋在知道公主早已释放后所说的:“这是一个宣言…这整件事就是为了表明态度。” 《黑镜》里的三个故事都并不是如其所表现出来的那样,直接针对首相或者其他,而更多的是直指我们这些坐在电视电脑前或猎奇或消遣的每一个。
  《黑镜》之所以命名为“黑镜”,在我看来,就是指能“映射出光鲜下的黑暗”。即使故事如何荒诞,如何看似远离我们的生活,但我们却总能在生活中找到彰显故事中所涉弊病的例子。而我们,正是这种扭曲现象的促使者。
  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看待这三个故事间的联系的。上有人说是“消费主义”,而我看到的却是媒体,媒介,自媒体与道德的各种冲突。说起来,第一集和第二集更相近,都是说大众舆论压力下的枉顾个人意愿,逼良为娼;而第三集却显得另类,讲起了家庭关系间的个人隐私问题。但其实如果按大类讲,还是“媒介与个人”的主题。
  一个事实之所以能成为新闻,就在于它具备相应的新闻价值。通常拿来衡量事件所含新闻价值的标准有五要素:时新,重要,显著,接近,趣味。而其实,归根结底,真正掌握住决定权的是新闻所要面向的读者。这就导致了在自由至上主义时期“读者喜好”高于一切,黄色暴力新闻泛滥的局面。而显然读者想要看的并不一定是好的,有益于他们发展的,这也导致了针对新闻价值的一场大论战。
  就像故事一故事二所展现的,我们确实处在一个信息高度透明,每个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是把关人的时代。但另一方面,心理学家也证实了人并不是“纯粹理性”的动物,盲目猎奇盲目从众的大众真的能“围观改变世界”吗?公主被强迫念出要求的视频在被“广电总局”拦截到达首相手中的时候已在youtu上被点击“五万次”;直播室工作人员随手拍照AV男优传twitter导致公主被“割指”;即使再道貌岸然地说“届时不会观看”最后还不是万人空巷围观直播甚至录影。。。。。。多数人的决定就一定是明智的吗?围观,真的能改变世界吗?这里的例子不用我多说,大家亲身经历过的肯定不少。例如上年动车事故中的“35人”言论,上年年末时被无数人转发的人人日记“秋裤”。而我发现很有趣的事,一般像“35人”这样的言论就会有很多人转发,而最后官方出来辟谣了,关于辟谣的信息转发的人却远比不上之前。或许是因为政府的公信力实在过低,但也可能是因为辟谣微博不够出奇,转发不够表现“我”的“思想深度”,也无法引来更多粉丝。
  而或则,其实我们都不过是被有心人牵着鼻子走而已,却自以为成了“推动真相”的草根力量。
  2.
  第二集“一千五百万点”讲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故事把时间放在了未来,把地点和人际关系通通抽繁化简,安排在了一种“靠骑自行车赚取点数换取生存资料和消费”的空间里。达人秀的安排不过是这个世界所有展现“一夜成名”机遇的活动的总代表。一夜成名,或许也是这个互联网时代带来最大的机遇,也是当下这个浮华的社会普遍存有的“投机取巧”的心理。脚踏实地,勤奋致富再不能被人认可,如何“搏出位”,如何“赚眼球”才是出头的硬道理。正如陈奕迅《浮夸》里唱到:“像石头像木头的话,得到注意吗?”酒香不怕巷子深已是传说,如何“广告”才能代表产品的市场(正如二集里无时无刻不在广告的世界);真材实料得不到认可,潜规则才是王道。一句话,认真你就输了。正如二集里面的女评委所说的:“It’s that , or the bike. (总好过回骑车,即脚踏实地干活)”
  我们老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其实,推动这整个社会风气形成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在第二集里面,美丽的女主角被评委怂恿成人频道,即使在喝了下料饮料的情况下,她也是想着拒绝。可是,这个时候,强大的“草根”们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力量。他们在优势舆论的指引下,发出一致的呼声,最终导致女主承受不住而应承。而讽刺的是,即使是满腔悲愤,做好了死的准备就为了说出一番真话的男主,最终也在这样的环境下背离了初衷。
  这一集里,还有几个人物值得探讨。那个每天只知道看别人被虐(大胃王)或A片的愣头青则是这类永远以自我为中心、只会哗众取宠、撒气于人、好逸恶劳的人的代表;另一个整天沉迷于虚拟购物的黄毛小子则代表了那类没有主见,只会附和与盲目追星的人。
  而那个第二集里面最初喜欢男主,教男主如何拿贩售机里面的苹果的那个亚洲女孩,她可以说是全集中“沉默的大多数”的代表。两场比赛,都给了她几次镜头,一开始对女主的不屑到后来眼睁睁看着女主被逼良为娼的不可置信和害怕,而在男主被陷害为“表演”和被逼签约后,则是无助的泪与绝望。我们可以理解该女孩是和男主一样有着对“真”的渴望和向往,我们也难以猜测女孩最后会不会成为第二个男主,但是无论是再怎样的“大多数”,在这场优势舆论压倒一切的大环境中的任何挣扎,都不过是飞蛾扑火。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就是达人秀里的评委(特指那个戴墨镜的)。正是他,在最后场面就要失控的时候力挽狂澜,把男主的真心话定位为“表演”,并火速抓住男主的软肋,提出了他难以拒绝的条件。这类人,大多数有着蛊惑人心的口才,也属于长江日报所说的“有影响力的人”。他们的一句话,就能让人以为是权威意见,就能让无数像愣头青和黄毛一样的人死命追捧,就能把像女主和男主这样的人比如绝境。而我们在现实中,被权威欺骗的还少吗?可依然有多少人追着他们跑。
  3.
  前两集故事上有相同性,都是讲个人在公众压力的屈服;而第三集则显得有点异类,讲得是一个叫grain的实时记录的工具,把每个人所经历过的一切都通过肉眼的记录保存了下来,而该工具也是导致本集主人公家庭最终破裂的原因。我一直弄不明白为何在本季的最后一集却讲了这样一个略显俗套的故事,明显与前两集戏剧化的发展及嘲讽的结局截然不同。而上的一篇影评离得一段话提醒了我:
  “通过植入这种被称为"grain"的电子装置,你能在任何时候回放你的任何一段经历,定格和放大每一帧画面,重温任何一段经历,只要你未曾将它删除;你甚至还能将这一记忆的视觉影像投影到任何一个屏幕上与周围的人分享---这样一种分享的便利程度, 我想,正是现实中不少sns(微博)用户所渴望的,不是么?”
  确实,第三集看似讲家庭纠纷,实质上主题还是围绕着我们目前这个参与度极高的自媒体平台展开的。只不过,这次的主题变成了媒介。
  我想应该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出某个地方玩,随手拍照就传微博。更多时候,恨不得把每时每刻都放到网上与人分享,以获得更高的关注。但是,乃们可有想过 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你可有想过你分享的这些正被犯罪分子所盯梢?或者正在成为未来某次争吵的“有图有真相”?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如“grain”这样牛X的科技,但网络却也正在记录你的一言一行。微博上就曾有个大神通过王珞丹在微博上传的相片找到了王珞丹的家庭住址。而在“郭美美事件”中,资深的“人肉搜索机”会通过你的域名的末尾找到你常用的用户名,并顺藤摸瓜找到你在互联网上所留下的所有蛛丝马迹。
  我看第三集时很不明所以,而有的人却看得胆战心惊。或许只因为我们没被人“人肉”过,所以并不知道这个网络到底记录下了我们多少隐私。就算我们本人都已经遗忘,但网络上的数据只要不被大清理,就永远在那里。
  而即使没有强大记录者如网络,我们现实中的媒体却也在扮演着“历史的书写者”的角色。可在这种书写的过程中,信息公开与个人隐私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时有发生,如深圳杨武事件,还有老久之前的“换妻案”。正是这些不顾个人的信息公开,导致了多少家庭的破裂和混乱。而这种对个人隐私的侵害,个人觉得,不是媒体强调“自律”就能避免的。很多时候,都是由媒体“传播信息”的角色导致的,正如三集里的“grain”的产生不过是为了记录记忆,最终却可能满足了某些变态的窥私欲或成了家庭破碎的导火线。
  ++++++++++++++++++++++++++++++++++++++++++++++++++++《黑镜》里值得探究的东西实在太多,请原谅我只能领略这么浅薄。反正无论如何,这是今年我最力荐的电视剧,不看真的会后悔终身啊~!用上的一句短评就是:与《失恋33天》对比,人家是在把电视剧当电影拍,我们却把电影拍成了电视剧。强烈佩服《黑镜》的编剧,牛逼哄哄啊有木有~!!!坐等第二季啊~~!!!
黑镜 第一季

《黑镜 第一季》观后感,好看吗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黑镜 第一季》观后感,好看吗来自微语录网,更多《黑,看吗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