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鸣梁海战》对于战争的最真实的演绎

影视台词 > 影评 > :《鸣梁海战》对于战争的最真实的演绎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鸣梁海战》对于战争的最真实的演绎的正文:

  很庆幸自己生在一个和平年代。那些真实发生过的战争,或在书本里,或在银幕上,而各个国家都在对战争做着不停的解读。再现历史是为了警醒当下,除了经验的借鉴,更多的是探索“人”在极端处境下,作为独立个体和作为一个群体时所发生的转变。电影《鸣梁海战》给予我一个全新的视角,一个关于战争中的人性的全新阐述。
  
  《鸣梁》主要讲述公元1597年10月26日,朝鲜王朝名将李舜臣为阻止日军沿黄海北上,利用鸣梁海峡的地理特点,与入侵的日本丰臣政权在鸣梁海峡展开一场海战。结果李舜臣以十二艘板屋船击退日舰三百余艘取得此次海战的大捷。
  
  表面上来说,影片刻画了李舜臣将军在绝境中的决绝与英勇,完美地展现了他的英雄形象。但从深层分析,影片更正视了人“求生的本能”,通过“逃兵”来展现战争面前人的心态历程。
  
  第一个逃跑的是个小喽啰,当时的情况来看,将军和其队伍必定失败,怕死所以逃亡,被李舜臣果断处死 。第二个逃跑的,从小兵升级到了大将,这个人不仅自己逃跑,甚至还点火烧毁了在建的战舰,最终被怀有无比正义之心的干将杀死。第三个逃兵,已经不再是“个体”,而是“集体”——船舰。纵使故事描述为“十二艘板屋船击退日舰三百余艘”,但在影片中倒更像是李舜臣带领的那一、两艘板屋船主力击退日舰。其他那八九条排成一行的船舰,始终远远的没有过来。
  
  逃兵的“质”在升级,逃兵的“量”也在升级,情况完全失控。从“可控的战术”到“不可控的人心”则是影片所展现的第二个精妙视角。
  
  小兵逃跑的情况还在可控范围内,抓回来杀一儆百;大将燃火烧毁战舰,给自己的队伍雪上加霜,这种行为无异于叛徒,但仍能找到解决办法,属半可控范围;而最终怀有正义之心无比坚定的干将在鸣梁海战打响之际选择悠悠地把自己晾在最后、带领全船战士当逃兵,他的行为比第二个逃兵更加严重。最好的兵都退缩了,你还能控制什么?你还能控制谁?
  
  
  在《鸣梁》中,我们再也看不到大将军喊一声“冲啊!”,然后是千军万马齐齐向前冲。我们看到的,是即便军令如山,生死关头但谁还在乎?国难当头,抱着必死之心使命感的也必定是少之又少。
  
  影片明确地表明,在极端的情况下,独立个体的求生本能或带来比集体对战更加残酷的事实,即战争的残酷不在于你的敌人是那么的多,而在于,在你往前冲的时候,你的战友都退缩着,和你一起向前的战友是那么的少。
  
  这或许才是战争的原貌。
  
  
  附加说明:《鸣梁》投资约1860万美元,2008年开始筹备剧本,历时四年制作完成,其中写剧本花费两年时间,耗时6个月辗转各地拍摄长达61分钟的海战。在韩国上映仅过了12天即成为韩国影史上第10部以及最快突破观影人数逾千万的本土电影。

《鸣梁海战》对于战争的最真实的演绎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鸣梁海战》对于战争的最真实的演绎来自微语录网,更多《鸣,演绎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