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金陵十三钗》与《辛德勒名单》相比到底差在哪儿

影视台词 > 影评 > :《金陵十三钗》与《辛德勒名单》相比到底差在哪儿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金陵十三钗》与《辛德勒名单》相比到底差在哪儿的正文:



  今天在看《辛德勒名单》的时候,总是有种似曾相识之感。在电影开始半个小时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这部电影特别像《金陵十三钗》,不,准确说是《金陵十三钗》像它。一边看,我就在一边比对两部电影。3个小时零3分钟的电影结束之后,我终于大概弄懂为什么张艺谋如此力推的电影在国际上会遭遇滑铁卢了。
   两部电影真的太像了,当然我不是说与抄袭有关的事。就电影题材来说,斯皮尔伯格是犹太人,所以他在现了犹太民族的那次灾难。张艺谋是中国人,所以抗战题材被当做民族最深沉最痛苦的记忆来唤醒,也是理所当然。斯皮尔伯格是让捷克的纳粹党人来救犹太人,张艺谋是让美国人来救中国人。(当然,张艺谋要是让日本人来救中国人,那大家就得扔西红柿了。日本人到现在都没有认错,还用不着中国人来发现日本人的良知。)同是两个异乡人,本想发战争财,最后却都是被心中的良知和正义感推动着,做了救人的伟大的壮举。从拍摄手法上来说,两位导演好像都喜欢用色彩的对比。《辛》全篇都是黑白色,只有一个穿粉裙子的小女孩被着重加了色彩,象征着一点点希望,也反衬了战争的恐怖。《金》里张艺谋极力渲染教堂玫瑰色玻璃窗,和秦淮女的妖艳,同样也是为了衬托出战争的扭曲和残酷。故事的画面相似也很多,比如两位男主人公的最后一幕,都是坐在车里,发呆,落泪,然后离开。
   在刚看完《金》的时候,我确实还比较认可,但是等看完《辛》之后,才觉得张艺谋真是照虎画猫了,虽然他可能根本没打算照着谁化谁,但我也只是单纯的只是比较两部相似的电影而已。照虎花猫,就是说虽然猫也精致可爱,但他确实没了虎威猛的气势,而且连“规格”都小了。下面我想具体说说《金陵十三钗》到底差在哪儿。
  一、 故事真实性低
  其实《金陵十三钗》的真实性低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毕竟只是严歌苓以事实为基础写的一部小说,但《辛德勒名单》确确实实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但即使是这样,《金》的设计感太过于强,细说来是在有些牵强。
  一方面是说对于人物的设计过于脸谱化。比如大家普遍反应贝尔饰演的那个角色性格转变太快,好像一夜之间就从一个好吃懒做的色鬼和酒鬼变成了一个正义凛然的英雄,虽然说在生死关头,人可能会有突然性的转变,人性的光辉一下迸发出来,但是大部分观众还是觉得影片对于他心里的矛盾和纠结交代不够。另外,还有电影里佟大为饰演的李教官那个角色的设置,在我看来完全就是无厘头。那么一位正义凛然的军人,跑进教堂就为小女孩送回一只鞋,最后还为了保护这群人牺牲了,难道这样就能衬托出小女孩的纯洁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爱祖国爱人民的优良品质了吗?原着里那个为了活命住仅教堂的地窖,满嘴脏话,偶尔还和妓女们调调情,最后差点和玉墨私定终身的戴教官哪儿了?不是说这样军人就肮脏了,就不高尚,而是说这样的人物才是丰满的,真实的。被设计的过于完美过于高尚的人,反而就失真了。
  另一方面是说故事发生所需要的“巧合”太多。哪儿那么巧那个美国人在大街上躲轰炸的时候就正好碰到教堂的孩子了,哪儿那么巧就来了个会化妆会剪头发拉直头发的入殓师,哪儿那么巧玉墨还会说英语,跟老外沟通无障碍,哪儿那么巧妓女和女学生的人数就正好差不多,要是二三十个女学生,我看秦淮女怎么救。如此多的巧合,只要有一条不符合,这个伟大的故事就不可能发生。这么说来,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是不是就大大降低了。相比之下《辛》里的救援,就不需要这么多的必要条件的成立,救人这一过程也显得顺其自然的多。
  二、 主题分散
  很明显张艺谋在对《金》的改编上很讨巧,他知道观众爱看什么,所以就设置了很多能体现“人性”的部分。比如说陈约翰这个小男孩的设置,以及他最后顶替了一个女孩儿这个情节,估计也确实让不少观众感动了一把。(为了张艺谋还特意让“豆蔻取琴弦”那个情节多死了一个人,真是煞费苦心)比如玉墨和假神父那段令人叹息的,还没开始就结束了的爱情;比如书娟那个千方百计帮她逃出,最后被枪毙的爸爸;比如电影前面一大段对于李教官那一堆人战争场景的描述。恨不得爱情友情亲情忠孝义国仇家恨张大导演都想一把抓,恨不得把人性的所有面都体现个遍。抓来抓都是些细枝末节,而削弱了主干的影响力。我记得原来老师讲作文的时候就说过,越是想把一件事说的面面俱到,可能效果越不好,倒不如就认准了一条主线,把它淋漓尽致的讲清楚,切中肯綮。但回忆《辛》,你会发现他基本上三个小时讲的都是一个人的一件完整的事,偶尔有些枝杈作为补充,这样就够了。
  而且故事主题分散,又带来了后面说到了两点弊端。
  三、 故事高潮分散
  第三点和第二点有点关系,主题分散,自然会导致故事高潮分散,因为每一个小主题的告一段落,自然会带来一个故事的小高潮,或者说是所谓的催泪点。教官牺牲了,震撼一下;豆蔻为了取琴弦死了,震撼一下;陈约翰慷慨赴死,震撼一下;书娟的爸爸死了,震撼一下。不觉得震撼太多了吗。一部电影,重复地刺激观众的神经和泪点,而且每一次震撼都是以死亡这种高强高压的方式,不觉得过于密集了吗。可以说密集,因为一部电影里有好几个震撼点,也可以说分散,因为如果把这些分散点整合成一个或少数几个,是否效果来得会更好?打个比方,《金》的电影过程就像是正弦函数,峰点不间断的重复在出现,而《辛》就像在对称轴右半支的开口朝上的二次函数,故事进行的循序渐进,而且明显这个二次函数的最大值要大于正弦函数的最大值。
  四、 过于繁复冗长
  这一点还是跟第二点有关,主题分散,什么都想表达清楚,自然会来带过于冗长的电影。《辛》的时长是3分零3秒,《金》具体时间我不太记得了,反正绝对不会少于2小时。但是感觉《金》就有一种冗长的感觉。比如电影的前一部分,就是对于巷战的描写,让我完全摸不着头脑。看完电影想想,这一大段的电影跟后面的救人有什么关系啊,如果没关系那还耽误那么长时间干嘛,就是为了表现电影多主题的吗。明明是生生给《金》这部电影扣了个国仇家恨的帽子,在慨叹人性的同时,憎恶一下日本人有多么惨无人道,歌颂一下中国军人崇高的大无畏革命牺牲精神,我还是想问,有必要吗。花那么多大价钱在制作上,结果巷战除了画面比较美,特技比较炫,佟大为比较帅,基本上没落到什么好,还平白多了那么长时间。相比之下,《辛》里每一个情节都设计的巧妙紧凑,电影里有很多纳粹军人读名单的镜头,一个一个名字的读过,我本来觉得有点没必要,但是等看到电影最后,看到那些曾经被辛德勒救下的犹太人,带着他们的后代来到辛德勒墓前为他祈福时,我才发现电影前面读过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辛德勒墓前,不带一丝矫揉造作的,无疑又为电影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加分了。
  五、 主旨受争议
  关于《金》的主旨,一直是这部电影最受争议的地方。有的人说好,电影就是想表现“商女亦知亡国恨”,就是表现了这群虽然不被世俗尊重的秦淮女,在生死关头也可以舍生取义。有的人说不好,说这部电影说白了就是13个处女引发的血案。也有很多人在质疑,为什么妓女就得替女学生死,就因为妓女不怕日军“折腾”,这未免太不平等了,而且明显含有歧视的味道吗。还有人说这部电影带有很浓重的西方圣婴情节,跟剧中很多张艺谋想表现的地方都是矛盾的。先抛开这些不谈。《金》说的是13个妓女救13个女学生,其实是死了14个女人加1个男孩,但只活了12个女学生。但是《辛》说的是辛德勒救了1100名犹太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男孩还是女孩,妓女还是学生,不论身份不论尊卑,都救了。从救人的绝对数上来说,《辛》确实是更胜一筹。虽然不能绝对的说《金》就表现了一种不平等,但是我还是觉得,这样一个本子,尤其故事主人公又是这样敏感的一群人的时候,当它要推向国际,接受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不同思想方式的人的考验时,需要经过更多的打磨和推敲。那套中国式的大义凛然舍生取义慷慨赴死,也许能感动中国人,但未必能感动世界人。
  
   从以上几点来说,由于题材和主题相近,《辛德勒名单》无疑是《金陵十三钗》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不过对于奥斯卡评委来说,有了《辛德勒名单》这样成功的作品作为范本,再看《金陵十三钗》,不太满意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毕竟对于一部真正的国际影片来说,不是选取宏大的题材、彰显人性的主题,再请好莱坞影星加盟就能够吸引全世界观众的。我不敢说张艺谋或是中国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起码,我们还在路上。

《金陵十三钗》与《辛德勒名单》相比到底差在哪儿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金陵十三钗》与《辛德勒名单》相比到底差在哪儿来自微语录网,更多《金,哪儿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