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暗夜恐惧》观后感,好看吗

影视台词 > 影评 > :《暗夜恐惧》观后感,好看吗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暗夜恐惧》观后感,好看吗的正文:


  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平淡,黑白映画的风格怪异、抽象而晦涩,配上不知所云的法语,一个女人自顾自地喃语着不着边际的独白,沉闷到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似乎可以随时分散,催眠效果一流,强忍只是煎熬。显然,抱以恐怖片的期望值来看此片,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低估此片的价值也就在情理之中。只有当发现它其实是一部就算看上多遍也不见得完全理解的心理片时,才会趣味盎然,专心体会其中的内涵。于我而言,虽然并未像有些人那样感到心惊肉跳、毛骨悚然,却着实被一种身处黑暗异次元的阴郁、压抑、怪诞与诡异感包围着,与此同时对恐惧也有了别样的认识。诚然众说纷纭,视角五花八门,猜想大胆新奇,大多貌似有理又略显牵强,却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也正是这些启发了我。一边寻找更让自己接受的解读,一边也禁不住以自己的触角尝试解构,即使并不具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解梦能力,仍为了自圆其说而反复思量、揣摩、斟酌、自我质疑、自我推翻,直到灵光闪现,豁然开朗。这是电影的魅力,也是心理学的魅力。
  然而,在这个艰难迂回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难以避忌而令人抓狂的障碍,那便是翻译。心理学、历史背景等知识的匮乏导致理解的局限性,翻译的偏差却可令人误解连连却不自知。看了热门影评排在第一位的《很“善良”的法国电影》一文,发现与作者看的是两个迥然不同的翻译版本,且二者差异颇大,女孩、武士的名字不同也就算了,竟有好些对白和旁白的意思相反,以致我完全无法苟同作者的结论。到底哪个版本才是正确的?无从判断。只是既困惑又无奈,何故会有如此之大的分别,简直就是两部不同的电影。不过时至今日,翻译是否有偏差、偏差究竟有多大已不是我愿意继续纠结的问题,只能说,以下的分析是完全基于我看的这个版本的,尽量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哗众取宠,这就够了。毕竟费了那么多时间、精力、脑细胞,即便清楚地知道以下的分析并不清晰、准确、周全、深刻,更存在悬而未决的疑问有待解答,身心俱疲的真切感令我脑中浮现一个舒缓而迷幻的声音:“放轻松。。。不必太认真。。。”套用一句至理名言“人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真相究竟是什么,对这部电影来说,或者其实是对我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所以,就这么着吧。
  
  第一个故事:寄生虫
  埃里克是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小男孩,虽然与妈妈住在一起,却总是安静的独处,过着近似隐居的生活,严重缺乏社交。直到长大成人,搬到学校附近,有机会看到年轻姑娘,才逐渐产生了对异性的兴趣,而劳拉的出现,更是意料之外地激发了他的男性本能。然而,具备成熟的生理不代表能够负担成长的代价与责任,交上女朋友、发生性行为也不代表他已经做好了扮演男朋友、丈夫甚至父亲这些家庭角色的准备。事实上,由始至终他都在为劳拉的怪异变化而恐惧,从没想过为变化背后的原因或是自己该做些什么,承担什么责任。故事从埃里克的回忆展开,真实与幻想并行交织,他将那些令他恐惧的变化与年少时神秘失踪后挥之不的虫子联系在了一起,因为对他来说,只有这样,一切才能解释得通。
  在回忆中,与劳拉度过第一夜的清晨,埃里克发现劳拉受伤了很紧张,忙为她缠上绷带,可劳拉真的受伤了吗?当然不是。真正的情况是劳拉破处了,埃里克觉得自己趁人之危伤害了劳拉很惭愧,或许还担心劳拉要他负责而感到不安,但劳拉的满不在乎打消了他的所有顾虑,被人喜欢、照顾的感觉很好,性的欢愉也令埃里克觉得生活美妙,他很享受这一切。然而,劳拉是个传统的以男人为中心的女人,她对埃里克的生活起居格外上心,对埃里克的依赖和担心被抛弃的不安全感也与日俱增,变得唠叨、情绪化、神经质,并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和控制欲,令埃里克产生了无法习惯的束缚感,与此同时,她越来越不修边幅,甚至做爱也变得越来越主动和激烈,往日的美丽、性感与温柔不复存在,原有的女性魅力和吸引力也消失殆尽,以致令埃里克怀疑她是否还爱他。渐渐地,埃里克的日常生活被劳拉介入并主导,工作也被所谓的家庭责任缠住并拖累,失了原有的自由与乐趣,令其郁郁寡欢。劳拉的身体越来越壮,还剪了头发,其实是她怀孕了,而埃里克心理上的束缚感却越发强烈,于是映射成了手脚被绑,身体不受自我意识的支配,动弹不得。最害怕的事终于还是发生了,孩子生了下来,在他的心目中,孩子就像是寄生虫,而自己就是那可怜的宿主,任其蚕食。他找不到发泄和解脱的出口,只能长年累月地陷入超现实主义的幻想之中,一旦清醒就会郁闷烦恼,唯有希望赶快吃药睡,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清,心不思为明。
  
  第二个故事:不醒的噩梦
  女孩在学校受到了暴力对待而诱发精神病,杀死了妈妈,医生企图用药物逼迫女孩在梦中还原事实真相,从而治愈精神病,却令她堕入噩梦的轮回中饱受摧残,胆战心惊,生不如死。恐吓、伤害、附在女孩身上的恶鬼全都是精神病的臆想,现实中自然是不存在的,但噩梦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在梦中你把一切都当成是真的,包括完全破坏流畅性更不合逻辑与情理的刻意穿越——前一秒还在树林里,后一秒却躺在病床上,没有绑带,然后莫名在医院的储藏室看到自己被取出封存的脑,惊吓中打破了装有武士头颅的罐子,被武士缠绕窒息,随即又跳回转到树林——这凭空多出的片段其实只是为了说服自己她已尽力,妈妈的死并非她能阻止的事。事实上,女孩在杀妈妈的时候并非完全没有意识,有关杀人过程的记忆也并未完全抹,这才更让她无法面对事实真相,显然,比起承认自己丧心病狂杀了妈妈,附身的恶鬼过于强大而无法逃脱的说辞要容易接受得多。但无论如何,伤口不会因此而愈合,痛苦也不会因此而消失。睡着时,日复一日地被自己编织的噩梦吞噬,被纠缠的恶鬼折磨得体无完肤,一旦醒来,又会无助的被医生施以打针治疗,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重生之日可谓遥遥无期。命运之神非但没有眷顾女孩,反而抛弃了她,令她永无止境地徘徊在崩溃边缘,无力挣扎也无路可逃,怎不叫人悲叹怜惜。
  那么,女孩的精神病究竟从何而来?女孩不过是第一天上学就出了事,她的精神病未免来得太急,但不要忘了,她以前与父母住在伦敦而现在搬回日本却仅与妈妈同住,于是很容易联想到,关键就是三个字:外国人。可以猜想,在伦敦的时候,女孩因为是外国人而长期遭遇冷漠、歧视、排挤、嘲笑、中伤甚至侮辱、虐待,主动示好、求饶也无济于事,顽隅对抗则无异于以卵击石。如此种种再加上身在异乡的孤独,终令她患上了精神病,并极有可能在一次犯病时杀死了爸爸。此后妈妈带着她回到祖国,却不料仍逃不过被同学欺负的厄运,而关于武士的鬼魂专杀外国人的传说也令她十分恐惧,于是在双重刺激下精神病复发,产生了幻觉,最终重蹈覆辙,再次酿成悲剧。
  在这个故事中,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女孩的眼睛,其他人的眼睛要么没有熊猫眼,要么双眼都是熊猫眼,唯有她只是左眼有熊猫眼,更令人疑惑的是,左眼熊猫眼的形象并没有贯穿整个故事的始末。熊猫眼是在眨眼的一刹那产生的,因此可以排除乌青的可能性,如此说来必定是有隐含的寓意的,或许恰恰代表她的发病状态,此时的她是幻觉中的她。也就是说,当同学拿出棍子和小刀威胁她时,她的病已经开始发作了,这种状态甚至延续到了现实的病床上。唯一的断层就只有在杀妈妈时,由于武士附身,双眼变成了武士的眼睛形态。
  
  第三个故事:鳄鱼杀人事件
  “我”回忆起少年时代一次避暑发生的怪异事件:叔叔和朋友先后离奇失踪,还在河里发现了一个农夫的残缺头颅,直到鳄鱼被猎杀后,一切恢复了平静。这个故事乍一看甚是无趣,但细想之下却发现其实是四个故事中悬疑色彩最重的一个。
  朋友出事后,少年梦见了朋友,梦中的朋友却只是躲在窗帘后面张望,甚至无法确定那究竟是不是他的脸。最奇怪的是,虽然看不清脸,却能看出形体的显着变化,朋友竟是一头长着长尾巴、跳跃前进的怪兽,以至于少年在多年以后重回故地,仍因害怕梦见朋友而不敢留到夜幕降临。究竟是什么让他对朋友避之不及?他补充的那句“谁知道他还藏着多少秘密”透露出一些讯息:朋友死于秘密,死于“知道的太多了”。对胆小怕事的人来说,秘密尤其是会害死人的秘密就是刑具,令他担惊受怕,惴惴不安,于是选择保持沉默,就像从来不知道任何事似的,就是最好的应对方法。少年就是如此,他不想像朋友那样被秘密拖累,导致性命不保,因而虽然对朋友仍有思念,却还是将他想象成从云中攀爬而下的怪兽,拒绝再见面,并逃离了是非之地,以此明哲保身。
  显然,那条鳄鱼不过是被鸭子诱惑堕入了警长设计的陷阱,因此丧了命不说,还在死后背负了杀人黑锅,而真正的凶手其实另有其人。发现农夫头颅的那晚,少年一家四口吃饭,画面中的他们从近景一直拉到远景,这才发现,原来他们虽然身处光明的灯下,却也是在黑暗恐怖的笼罩中,不禁令人倒吸一口冷气,不寒而栗。一言不发的他们终于不再抱有希望,而接受了叔叔已被害的事实,因为他们已经大致猜到了凶手是谁。然而,连自己都正被威胁、监视,生命堪忧,实在无能为力。如此说来,叔叔和农夫是因为同一个原因被同一群人蓄意谋杀,而朋友则是因为知道了谋杀的秘密而被灭口。然而,究竟是何人所为,所为何事,竟在短时间内接二连三地取人性命?既然鳄鱼不是凶手,那么鳄鱼被猎杀之后便再也没有人失踪,这点着实可疑。有理由怀疑凶手是当地有身份有权势的人,把鳄鱼供在教堂里是为了杀鸡儆猴,杀的是少年的叔叔和农夫,儆的是与叔叔和农夫类似的人,也就是所谓的排除异己,至于“异”的是政治观点、宗教信仰、民族血统还是别的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如少年所猜测的那样,这地方恐怕还发生过其他或许更丑陋、恶毒、残忍的事件,但彼此都心照不宣,无一例外的将秘密深藏于心直至死亡与尸体一同埋葬、腐烂。为何没有人跳出来反抗,为不幸的人们伸张正义,讨还公道?因为前车之鉴告诉他们,仅有匹夫之勇只会成为下一个牺牲品。“一群野兽从云中攀爬而下,其中一只可能就藏匿于沼泽之中”,在强大的恶势力面前,谁会希望自己成为他们袭击的目标呢?有心无力的人们为自己的懦弱无能而沮丧迷惘,但为了生存,还是不得不默默吞下苦酒,隐忍成鸵鸟,看不见、听不到、说不出,同时以“身不由己”来安抚自己,逃避悲伤、愤怒与良心的谴责。只是,当沉默即成谎言,隐忍也就无异于纵容,无辜者变相成了帮凶,谁又能置身事外,谁还能心安理得?悬挂的鳄鱼掉下了眼泪,在地上形成一滩污浊之水,就像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那是“我”不愿触碰的禁区,是“我”的惭愧与忏悔,然而“我”终究还是没能冲破枷锁,在黑洞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前再次转身回,回到了“正常”轨迹。
  
  第四个故事:鬼屋魅影
  这是四个故事中点题最直接的,简而言之,风雪交加中一个男人误躲进了一间空荡荡的黑屋,不想却被屋内的神秘力量困住无法脱身。我一直苦于纠结的是男人探究空屋秘密却被困的整个过程究竟是否为真,亦或是如第一个故事那般,既有现实又有幻想,却始终找不到一个既符合逻辑又能体现影片主题的完满解释,直到猛然发觉,其实如果将其看做一个梦中梦,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这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说法,至少在看了数篇评论都没看到类似的,可能我是受到了《盗梦空间》的启发吧,梦中梦刚巧恰如其分的令这个故事豁然开朗。
  最明显的梦境,即从女人杀死男主人开始,到女人从男人背后杀死男人、男人猛地惊醒结束。大家都看出男人做梦了,却不知道这其实不过是第二层梦境,也就是我所指的梦中梦。真正的第一层梦境却是从男人酒后睡着就开始了,期间穿插了第二层梦境,而从第二层梦境惊醒后延续到故事结束,一直都没有醒来。科学告诉我们生理反应能很大程度的影响心理反应,科学也证明了醉酒会引起认知和空间感的下降,导致出现幻觉,虽然男人未必喝醉,可能只是因为乏累而睡着,却必是酒暖思恐惧。男人所害怕的事物投射到梦中,梦境的诸多情节皆有迹可循,这些细节经过夸大化的发酵处理后构成了恐惧的载体,令恐惧滋长、渗透,并串联成了完整的梦境。
  在第二层梦境中,现实中打死的小蜘蛛变成了大蜘蛛,也就是女人毒死男主人的工具,现实中扎进手里的木头的小刺变成了一根手臂长度的铁丝,照片里的无头男人变成了一具具悬挂的尸体,照片中穿着印花图案衣服的女人变成了杀人不眨眼的狠毒凶手,甚至连他自己也被她残忍杀害。回到第一层梦境,恐怖指数逐渐升级:现实中男人听到东西掉落的声音变成了门自动关上的声音;现实中完整无损的相册,却在火堆里一页页散开,变成燃烧的符咒在男人周围飞扬;男人一脚将木地板踩断,鞋子掉入其中,原来木地板下竟是深水(根据空屋的地理环境和结构,是否有这可能?再者,现实中真的是木地板吗?);现实中男人刚进屋子时打碎的人头雕塑变成了真正的人头;女人则化作厉鬼,利用衣服与墙面的印花图案相似的障眼法,一路神出鬼没的跟随男人,更利用男人的好奇心,引导他进入衣帽间,瞄准时机将他锁在里面;现实中八音盒的玻璃罩下是雪中的屋子和树,竟变成了故事结束的定格画面。
  显然,比起第二层梦境,第一层梦境要有条理性得多,想象力也更为丰富,但匪夷所思而不合逻辑的设计是相似的,恐惧的来源是相同的。陌生的环境、诡异的相册令男人对隐藏在空屋背后的未知的一切充满了好奇,但他不曾预料,这种好奇在黑暗、寒冷、酒精的催化作用下所产生的想象将衍变为惊人的恐惧。在梦里的结局中,天地广袤无垠,却是如此荒凉压抑,男人处于进退维谷的艰难境地,淹没在风雪中的呼喊声释放着孤立无援的无助与坐以待毙的绝望,令人不由得想到一个词:困兽之斗。
  
  总结这四个故事,围绕的主题不外乎“恐惧”二字。恐惧来源于内心的臆想,所谓惧由心生就是这个意思,反之,臆想也正是内心恐惧的真实映照,任隐藏再深的恐惧都无所遁形。但最恐怖的莫过于恐惧本身,你永远不知道最恐惧的是什么,恐惧的极限在哪里,痛苦的感受、悲惨的结果亦或是耸人听闻的方式。自己吓自己永远不会产生正面、积极的力量,或抑郁,或焦虑,或狂躁,令自己与旁人无所适从,更有甚者,当恐惧的心理暗示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直接导致心脏间歇性供氧或供血不足,最后酿成活活被吓死的悲剧。
  其实,再次回顾解构就会发现,其实这四个故事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内在联系:在第一和第三个故事中,恐惧对象和逃避对象的替代品都是动物;在第二和第四个故事中,恐惧对象都反映在梦中;在第一和第二个故事中,主人公的境况是相反的,埃里克不愿直面恐惧,宁愿行尸走肉般苟且偷生,女孩却被逼着直面恐惧,无力挣脱而生不如死;在第三和第四个故事中,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是相反的,少年因为知道了不该知道的事而选择逃离,男人却因为对未知事物的胡思乱想而身陷囹圄。可见此片虽为多个彼此独立的故事拼凑而成,导演也是多人,产生的却并非简单的“1+1”效应。如此想来,影片的完整性不仅体现在中心主题的提炼上,也体现在了剧本的推敲上。
  
  除了这四个主要故事以外,片中关于恶犬的故事以及女人的独白作为片中极具分量的部分,自然也难逃解构的份。上有太多人费尽心思,将这两个部分与四个主体故事千丝万缕地联系在一起,认为它们与四个故事一一对应,是每个故事的的引子和注解,但我觉得如此解释未免太过生硬和刻意。如果恶犬、独白与四个故事之间的关系真的如此紧密,别的不说,至少在次序上应该保持“恶犬-独白-故事”的一致性吧,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其他三个故事都是从头到尾完整叙述,只有第二个故事在叙述到一半的时候穿插进恶犬袭击舞者的片段,因而在第二和第三个故事之间就只有独白。那么请问,存在这么明显的过失,是剪辑师的脑子秀逗了吗?当然不是。唯一的可能性恐怕正是大家想太多而过度解读。
  在恶犬的故事中,贵族三次放狗行凶分别对应玩弄儿童、欺压穷人、奸淫妇女的罪状。贵族越来越享受着以强权暴力鱼肉弱者所带来的的快感,也越来越迷失自己的心,变得狂傲自负,得意忘形,忘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更忘了恶犬的本性决定了它们不是忠于主人,而是臣服于强者,一旦不受控制,恶犬也就视主人为与儿童、穷人、女人无异的弱者。在最后的片段中,画家特写了贵族的表情变化。当恶犬扑倒他的时候,他并未意识到危险的降临,狂浪的笑容挂在脸上,或许他以为恶犬只是想跟他一起玩耍,又或者那只是恶犬表现亲昵的方式,而当他发觉恶犬的真正目的却为时已晚,因惊恐而圆睁的双眼瞬间变成两个黑洞,张大的嘴巴连救命也喊不出来,甚至来不及尖叫就已被一撕两半。恶犬是贵族的邪恶欲望的化身,贵族最后死于恶犬之口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即作恶在一念之间,却必自食其果。有意思的是,四个故事中主人公的悲苦都皆因恐惧而起,贵族却恰恰相反,倘若他还存有哪怕半点畏惧之心,便不会随意放任恶犬不管,自顾自的沉浸快感之中,那么也就未必死得如此之惨。
  至于女声独白,虽然可能因为翻译的问题看得云里雾里,却仍不认为与故事有多必然的联系(虽然有些的确有雷同或引申之处),甚至同一段话的句子之间也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它们倒更像是以问卷调查或街头访问的形式获取人们的恐惧信息再从中挑选出来的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答案集合,含括生活、社会、性格、三观等各个方面,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只不过无论女声说话的语气还是不断变化的抽象几何图形都表明她处于焦躁不安、略带激动的精神状态,而这些答案的文风太神经质了点,或者也可以这么说,太法国,太文艺,因而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注意力,阻碍了理解,不易于消化。
  独白与恶犬的故事一样都是独立的,之所以分布各个故事之间,最大的作用还是带动整部电影的节奏,以免各个故事之间的衔接过于单调无趣而给人以机械的拼凑感,同时也弥补了有主题无主线的缺陷。而之前所提到的关于第二个故事中穿插恶犬故事的疑问,不妨大胆揣摩这看似不规矩的安排的意图,与其说这是剪辑的失误,倒不如反过来看做是剪辑的巧妙之处。恶犬穿插的时机是女孩做梦做到一半醒来,医生打针让她继续做梦之后,此时可以看做一个叙述间隙的缓冲点,女孩重新入睡后未必立即入梦,就算入梦也未必直接连着上一个梦做下,也就是说,时间的切入点可能是上一个梦的中间某处,甚至也可能如电脑重启般,一切从头开始。总之,将这一段似有似无的空间留给恶犬,使得之后观众所看到的女孩的梦刚好接上上一个梦的结尾,既顾及了逻辑性,也不妨碍流畅性。
  
  说到这里,我对这些故事的解读也阐述得差不多了,最后再说说画面本身。论画风,个人最喜欢第一个故事,线条简洁、大方、明了,最贴近大众审美也最易理解。论表现手法,则最喜欢第四个故事,从恐怖级别来看,这个故事最符合恐怖片的标准。首先,画面的视角与结构经过精心设计,比如有两次鬼魅出现虽只是一闪而过,却令人倒吸一口冷气;其次,没有一句台词,只靠镜头的移动与音响来牵引观众的心和思绪,并成功营造恐怖氛围,实属不易;再次,“黑白”在这个故事中已不满足于“非彩色”的基础含义层面,除了区分深色与浅色之外,更是着力表现黑暗与明亮的对比关系,充分利用光的物理性质以及蜡烛、油灯、壁炉的光照范围的局限性,产生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的视觉效应,比如故事伊始男人打开门后雪花飘进,又如女人在走廊移动时栏杆的明暗变化等。值得一提的还有女声独白时的画面,以抽象的几何图形替代了具象的空白,与女声的节奏相辅相成,令观众的眩晕感翻倍的同时也留下了想象空间,是很有创意的一种表现形式。

《暗夜恐惧》观后感,好看吗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暗夜恐惧》观后感,好看吗来自微语录网,更多《暗,看吗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