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杀人短片》观后感

影视台词 > 影评 > :《杀人短片》观后感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杀人短片》观后感的正文:


  一部电影究竟要承载什么样的意义呢。
  
  有很多导演喜欢讲精彩的故事,盖里奇是如此。更有很多导演靠奇诡的想象力和充满张力的的画面风格取胜,蒂姆波顿和诺兰是为例。但明显的,基耶斯洛夫斯基不属于上述二者。实际上,他的电影让一些看惯了商业大片的影迷无福消受。无论是已经有些晦涩的《红白蓝》三部曲,还是《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无论是关乎爱情还是关乎梦幻,最终都无一例外的落入对人和人性、世界的多重面的探讨中。这样的电影当然没有好莱坞式的华丽特效,没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情节过渡,有的只是对人的细密刻画,似乎基耶斯洛夫斯基一直是很固执地想让人从这些画面中读出他的思考,让人觉得似乎有所触动,却又参不透。
  
   评判电影的好坏,并不是感官刺激说了算。基耶斯洛夫斯基拍电影的目的并非讲一个让人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的精彩故事,因为,他是一个真正严肃的导演,因为,他是波兰人。
  
  他的伟大,就在于他的严肃,在于他不厌其烦的伦理探讨。尽管《谋杀短片》比《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更不好看,但它的价值,我说过了,不是靠感官刺激说了算的。
  
  《谋杀短片》里对伦理的探讨已经开始上升到对国家意志的反思。那个叫雅泽克的年轻人杀了人,杀人者最终也要被制度和刑罚杀死。但人为什么会杀人,国家为什么会杀人,个人的性情需不需要为制度所考量,这个人情冷漠的国家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这些才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所关心的。
  
  故事发生在华沙。年轻瘦弱的雅泽克尝试着杀一个人,但这次杀人行动没有什么确切的对象,只是杀个人而已,他的目标就能达成了。他犹犹豫豫,总下不手。最终,他决定杀一个出租车司机。雅泽克又是勒又是砸,过程很费劲也很痛苦。但最终他总算是完成了。他觉得如释重负。
  
  没人知道他为什么杀人,除了他自己。
  
  这不是悬疑片或警匪片,所以,杀人偿命的规律、国家的力量最终要杀死雅泽克了。当年轻的律师问起他为何杀人,他说,他的妹妹被熟人醉酒后开车撞死了,而事故发生的前一刻,他还在跟这个司机喝酒。所以,他觉得世界很可恨,他要报仇,他想杀一个人。但他多么爱他的妹妹啊,他也不想离开家,可是这一切都回不来了。
  
  杀人者最终被杀。执行死刑的过程是流畅又残酷的。疯狂的行刑者,恐惧的雅泽克。最后被一动不动吊在那里的尸体,滴下来的几滴体液,是这部影片最后的沉默。
  
  两次杀人行为,一次是男孩杀死司机,一次是刑法杀死男孩。这个故事不复杂,但这样的一部色调阴沉的电影所负载的东西,绝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法理与人性,罪恶与惩罚,个人的暴力与国家的暴力。它是要反对死刑的暴力,这是导演自己说过的。但它并不是只是反对死刑,这是不言自明的。
  
  杀人的理由很重要么?《十诫》说“不可以杀人”,但世界上并没有因此而没有了杀人者。雅泽克的确触犯了这一戒律,而国家在处死他的时候,难道就不是杀人者?那么,为何个人的暴力就是不正当的,国家的暴力总有“公正”的外衣?杀人偿命,看似无懈可击,但这似乎又是一种强加的逻辑,既然杀人是不正当的,那么如何使因杀人而杀人的理由正当化?国家的刑罚权需要考虑个人的性情和其中缘由么?
  
  雅泽克杀人的理由,是因为他的个人性情,但这个人性情中更多是体制赋予他的。导演在反对国家对个人的暴力同时,也在思考关于这个国家体制本身的不合理。雅泽克是暴戾的,他的杀人行为的确是有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地方,但是这种暴戾的性情是在这个国家整体的巨大孤独感中产生的,孤独让他压抑,让他产生愤恨的感情,让他杀了人。导演让这种孤独感贯穿了始终。影片开头是就是一片死气的华沙,一只吊死的猫悠悠地晃着,让人心生寒意。基耶斯洛夫基斯基说,他用了绿色的滤光镜,就是为了让这华沙看起来更残酷、更空洞。他所想表现的,就是一个弥漫着疲乏和死气的华沙。基耶斯洛夫基斯基对这样的一个社会主义祖国早就开始怀疑,甚至已经在拍这部短片前陷入了百思不得其解的痛苦中:这个国家,这些人出了什么问题?即使是活在当下的我们,对那时的东欧也总有这样一种印象,人们茕茕孑立,生命毫无光彩,醉醺醺的年轻人们多如雅泽克一样漫无目的地晃荡。这样的境况只能归功于因为这里的体制,生活没有给人们机会,只有国家意志。所以,在这样的国家,虽然处处有谋杀现象,但因为每个人的孤立状态,没有人会关心一个人杀人背后的故事,仅存杀人偿命的道理,天经地义的刑罚。
  
  刑罚的冰冷实际上是这个体制和国家的冷漠,雅泽克扮演的角色,不过是体制下又一个可怜的牺牲品,他的悲哀在于他的个人感觉丝毫不可能被国家的体制所理会。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困惑,是以那位年轻律师为出口表达的。他训练有素,他懂得法理,但他依然无法解释自己所看到的事情。影片开头时他就说过,刑罚是为了震慑。但他又怀疑这样的论调,刑罚并没有减少犯罪,严厉惩罚的正当性因此而显得可疑。在这样一个漫溢着死寂感的国家,律师也逃避不了困惑和痛苦,他见过一个个当事人,因人民民主国家赋予的义务为他们辩护,却始终不能理解他们杀人的缘由,不能理解国家给杀人附上理由就是正当,但个人的杀人即使附有理由,即使这理由出于人性,也不能成为正当的。他被这些思考折磨了很久,当雅泽克被绞死时,他的矛盾和悲伤达到了顶点。
  
  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都是悲剧的主角。也许雅泽克是一个不合理的、非常态的、边缘化的人物,但他眼中的波兰是真实的,而且这个真实的波兰造就了他的人生和死亡。基耶斯洛夫斯基是反对死刑的,他说,置人于死地大概是你所能想到的最高形式的暴力,死刑也是置人于死地的。但他在这里谈到死刑,是为了折射出波兰社会。导演是有些绝望的,他觉得这个国家的人已经麻木了,他们看不到明天,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为这个国家没法让他们看到明天。不正常的社会造就扭曲的人。人民民主专政的口号有着宏大的声音,却只有空洞的效果。它用计划性和对未来的所谓构建扼杀了人的自由性情,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无比淡漠,因为一旦亲近起来,就有越过国家意志的可能。冷漠导致压抑,而压抑导致疯狂和暴力。国家的运作已经陷入逻辑混乱之中了,这个社会连自己的正常思维都无法保证,连一个人实施暴力的理由都无法解释,它又如何保证刑罚的正当性?所以,雅泽克的个案,绝不可能只是个案。
  
  律师的角色是一个反思者,他还有着基本的道德和同情心,在他跟雅泽克见面时,认真地倾听他的遭遇和他的感受。他甚至还有着敢于质疑酷刑的勇气,只是他太矛盾,不知道如何给他看到的事情一个解释。也许这些是因为他还年轻,所以在某些方面还是单纯和自由的。另一位主角雅泽克最爱他的妹妹,因她的死而悔恨不已。他不是个冷血的杀手,因为当他偷偷地准备杀人用的绳子时,看到窗外两个女孩,与她们相视而笑。这让他想起他的妹妹。基耶斯洛夫斯基是珍视人性和道德的,所以在绝望之余,他还是要执意表达这种珍视。而看他的《十诫》,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冰冷压抑,却还留存一丝喘息,这丝喘息或许就是对道德感的保留。
  
  《杀人短片》拍了长达七分钟的谋杀过程,长达五分钟的死刑执行。这暴力让我们心惊,也许导演也想以这样的方式唤醒人们哪怕一点点的良知,能让这个体制感觉到冷漠是可怕的。我又想起了另一部波兰电影《审问》,同样是用暴力来控诉暴力。也许这些才是身处那个时代的波兰电影乃至东欧电影的良心。
  
  向着对道德和伦理的方向求索是痛苦的,这需要一颗充满着良知的、强大的心灵。无疑,基耶斯洛夫斯基做到了。在他的电影里,他一直都做着一个国家机器的局外人,局外人的眼光,让他无比矛盾,但又无比清醒。这清醒让我们透过虚构看到了真实。

《杀人短片》观后感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杀人短片》观后感来自微语录网,更多《杀,后感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