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为什么死?

影视台词 > 影评 >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为什么死?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安娜卡列尼娜》安娜为什么死?的正文:

  回答这个问题特别困难。困难到,将这问题反推回它最大的两个的始作俑者:卡列宁和渥伦斯基,问题也只会越来越多。真正的刽子手不止两个。更何况这两人各自的悲剧,很多也并非他们自己能够左右。
  
  就从安娜为什么出走开始吧。很多豆友为卡列宁鸣不平:安娜为什么放着安逸日子不过,要找渥伦斯基呢,就为了爱情?——是的,就这么简单。
  
  这种价值取向贯穿了她,烧死了她。可是当“一个饥饿得快要死掉的人被赐予面包(安娜语)”,她还有别的选择吗?追求爱,是人类的本能,遇到以后会怎么样,则是爱情的宿命。
  
  我揣测豆友们的不解,大概只源于自己的世界观。爱情不是面包,面包才是面包,相对过日子来说,爱情可有可无。杜丽就是这种价值观的代表,电影以她遭遇丈夫背叛开场,末尾,她认了,“你哥哥还是那样,一点也没变,我估摸大概所有男人都那样吧……”
  
  然后她奚落安娜:“爱情。”杜丽用同情、怪责的眼神望着她。
  
  “是啊,爱情。”安娜说。就像她对那个配不上她爱情的时代的回答。
  
  杜丽不理解安娜,因为她既没看见、也没体会过安娜的遭遇。读者和观众则看得一清二楚——正因为此,才不应以自己的世界观评判角色。小说是一种观察,电影是另一种观察,如果这些观察只是增加了我们对不同种类的人的偏见,未免太可惜了。恰恰相反,全景式地观察更多复杂的人性,将使我们更加了解人类是什么、行为为什么。
  
  安娜的两个丈夫、卡列宁和渥伦斯基,都声称自己爱安娜,却手造了她的死亡。他们对她的伤害都是致命的,一定要比较的话,谁的手段更恐怖一些呢?
  
  我的答案是卡列宁。豆友们几乎一边倒地同情电影版的卡列宁,也侧面印证了这一点:伪善因为不易察觉,比直白的恶更恐怖。
  
  安娜从哥哥家返回圣彼得堡的当晚,卡列宁想跟妻子求欢。取出避孕工具时,他问了一句:我提出的新法案在莫斯科反响怎么样?安娜都蒙了。
  
  ——你能想象,这是丈夫向妻子求欢时说的话吗?
  
  卡列宁已经完全“体制化”了。因为他常年身居冰冷的官场,因为他对权力的追求,因为他必须塑造的“圣贤”形象,竟连属于男性的情欲也(被)阉割干净。
  
  于是,很可怜的,卡列宁只能依靠政治话题——这真正刺激他的东西——来产生情欲。
  
  类似片段电影里实在不少。
  
  发现安娜出轨,卡列宁并没从情感上挽留,而是警告她“不要败坏门风”、“我自己是没什么感觉的,只是我发现社交界的其他人都在谈论渥伦斯基和你”——他不嫉妒,因为没有嫉妒的客体。反之,也没有制造嫉妒的引子——爱。
  
  卡列宁不爱安娜,为什么又要挽救婚姻呢?妻子难产病危时,他还宽恕了妻子、原谅了妻子的情人,这些行为不是出于爱,又是出于什么呢?
  
  上帝病。
  
  卡列宁想拯救她:因为这是他的女人,法律意义上的妻子,“婚姻的结合是上帝的旨意(卡列宁语)”……这凌驾于安娜之上的拯救感之真诚,完完全全成了他本人对“善意”的理解。
  
  从这个意义上说,卡列宁对安娜虽更无情,也更令人“同情”——这并不矛盾。当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全被时代与环境局限,很难从他没有“出离”这一点怪责他,毕竟对手太强了。
  
  尽管卡列宁十分真诚,他的拯救却不可能成功。他最大的痛苦是始终想不明白,安娜怎么可能在罪里面陷得如此深,“简直无可救药!”
  
  救不了她怎么办?惩罚她。
  
  相对于善人使坏,伪善的人做起恶来更下流、更残忍、更恐怖——概括起来,我个人的观感是,更愚蠢——蠢到不自知。
  
  片中,卡列宁假伯爵夫人的手,用一封信完成了对安娜的最后一击——
  
  安娜写信要求看望儿子。即或是正用“禁足”惩罚着安娜的卡列宁,也觉得生日当天也不许探视,未免太狠毒了些。这时,伯爵夫人自告奋勇:你别说,我来说!于是,卡列宁既保全了自己的圣洁,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任何一个有良心的人都不可能这样打击妻子,而一个自觉圣贤的人却做得出来,而且是正义凌然的,怀着慈悲心的……
  
  这时候,安娜已经内外交困、濒临绝境了。对外,社交界抛弃她;儿子不能见,身体越来越差,夜不成眠;和卡列宁的婚姻一直拖着,他既不说离,也不说不离,她没法儿光明正大跟渥伦斯基在一起。
  
  只有一个办法。这唯一的救赎,曾经让安娜产生过巨大力量。那时她大病初愈,活过来以后,自然而然期盼跟渥伦斯基团聚。对此,卡列宁威胁道,“法律是站在男人这边的,离了婚你什么都没有,你还将无权结婚,你跟渥伦斯基永远是非法同居。”安娜颤抖着反抗:“但是你忘了,我爱渥伦斯基,渥伦斯基也爱我!”
  
  卡列宁威胁的是“最坏的情况”,安娜用来抵抗的则是“最后的救赎”,作为这个救赎的唯一拥有者、渥伦斯基又有没有给她足够的爱呢。
  
  这几乎是无法分析的。对于爱情这件事,世人的统一口径是“我爱你”,而实际上“爱”的具体内容,每个人天差地远。更何况还有男女差异、感受力差异、性格的弱点。
  
  从结局来看,双方付出的东西显然是不对等的,不过从安娜这个角度,她从来没要求什么公平。渥伦斯基要她的身体,她就给身体就好了。这就是爱的宿命。
  
  问题只出在爱的内容——这内容本身上面。渥伦斯基的爱是什么呢?电影里有一处明显交待:在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森林,安娜坐上渥伦斯基的身体问:你爱我吗?
  
  渥伦斯基说,爱。
  
  “How much?”安娜又问。
  
  渥伦斯基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借用他们的体位回应:“this much.”
  
  这是一个隐喻,渥伦斯基的爱是欲望。
  
  就欲望来说,渥伦斯基尽到了本分。他为她放弃功名,带她远走欧洲……都是为了跟她在一起……做那件事。
  
  原着中,这对情人对欧洲之旅的感观完全不同:安娜认为自己是无可饶恕地幸福。而渥伦斯基则认为,这幸福只是幸福之塔的一粒沙——对此,他毫无办法,欲望被填满的那一刻起,幸福感就会逐级降低。
  
  这种爱不会深入——它不会要求渥伦斯基,既爱她,就为她争取自己的儿子;这种爱也不长久,没有任何一具肉身的吸引是永恒的。
  
  他能不能给到更多呢?这是使人(也许只是我这样的观者)烦恼的地方,我当然希望他可以给更多,这样我们看的就是一部爱情喜剧了……
  
  唯一确定的是,站在渥伦斯基的位置,他是“可以”给更多的。
  
  他并不是卡列宁那样的一具尸体或一部机器,这个爱情是他自己察觉的、自己争取的,他完全(或能够)体察安娜的痛苦,但他却退缩了。当整个社交界在剧场里羞辱安娜,渥伦斯基本可以带着她骄傲地离。
  
  安娜并不怕死。她酗酒抽烟,依靠吸食鸦片入睡,当她觉得自己“无可饶恕地”幸福,她首先承认了自己有罪。因此尽管这个爱情一直在伤害她的肉体,她却没有从罪里走出来。因为爱情还在。
  
  直至安娜自杀,渥伦斯基可能都不明白,正是在安娜最接近死亡时,他的那种负任责、赔小心、不抛弃的态度,使安娜崩溃了。她明白他不爱她了。
  
  
  
  ……安娜的死,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不过在安娜自己,却是无辜的。安娜的无辜具有划时代意义——她所要的爱情他们那个时代既负担不起、也理解不来。而卡列宁和渥伦斯基的行为,则是受了时代与人性的局限,说来全都使人唏嘘。因此这个悲剧简直像一个自然式的、不可避免的过程——就像一朵花,发芽,绽放,凋零。
  
  那为什么要写呢,那为什么要拍呢,为什么还有后续的影响,甚至百年后的现在这一篇微不足道的呢?
  
  人类并不是植物。大自然对花开花败是真正无知、真正无觉、真正无能的,而人类则对一切事物有知有觉。我们生而为人,思想给予我们区别于众生的灵性,因此我们的一切行为恰如本我地自成逻辑,却又偏想超我,成就自己所不能。这个是根本的进化。
  
  
  
  托尔斯泰的牛逼之处,在于他只是通过故事,让角色“完成”了各自的使命。他没有试图教育读者、说服读者。这部片子的导演乔怀特,我觉得也没有。
  
  我是因为笨,又特别喜爱这本小说,才会看豆友的影评看得捉急,才会忍不住写这篇文吧……无论给4星的还是给2星的,您们的曲解都太厉害了……
  
  当然,有个别豆友看完这篇文,也完全可以坚持己见,说不就是个电影么,不就是个婚外恋么,这么认真干啥?您不妨仰天大笑出门,只当我放了一个很长的屁。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为什么死?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安娜卡列尼娜》安娜为什么死?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安,死?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