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战长沙》观影随笔记录

影视台词 > 影评 > :《战长沙》观影随笔记录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战长沙》观影随笔记录的正文:

  一、一种关怀
  大仲马曾说过:“历史是什么,不过是我用来挂小说的钉子。”历史之于小说,更多的是个载体。不论是我们看过的古装剧历史剧还是历史小说,都是借助一段历史的事件、风俗等,来讲自己想要讲的故事。
  然而历史毕竟是大人物的历史,很多人更乐于为大人物着书立说塑造丰碑,顺便在这过程中描写一两个小人物,以衬托那些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怀。
  籍籍无名的小人物,只能作为一个数字或一个“某”字定格在历史书上,甚至连一个数字或“某”字都凑不上,死了就是死了,残了就是残了。纵观几千年的时光,往来的芸芸众生,记着那些小人物并为他们悲痛的,也只有他的亲朋。他们的故事也许更精彩,却没人理会。
  如果一部小说或者影视剧能借助那些未必存在于历史中的小人物看历史,并用历史事件表现他们的欢欣悲痛,这是一种人文主义的关怀。
  不必计较历史上是否有胡家这一家人,但历史中有许多的家族,和他们有着相同的经历。一场八年的战争,使得一个枝繁叶茂的大家族变成了孤山上一座又一座飘着白幡的坟墓。寒鸦站在枝头看着那些悲痛欲绝的白发者,却听不懂哭声里是怎样的一种哀痛和苍凉。
  时光倒流,我们体会过他们的辛酸苦辣,体会过他们的满腔热血。不使白发空落泪,不让忠魂常叹息。
  
  二、两处细节
  1、第四集湘湘在战地临时医院中见到一名士兵,送来时尸身早已凉透。
  当时看到镜头给了那个士兵的手一个特写,那个士兵手中拿着一块勋章。由于那个镜头一闪而过,并未看清到底是什么勋章。
  以致于后来金凤说这个士兵是忍受不了剧痛自杀而亡,我却怀疑这名士兵怕拖累战友而自杀。
  不论是为何而死,那个勋章却是意味深长。也许它见证了一个忠烈之士离,也许它是一个反讽。
  2、第六集小满离家出走被顾清明发现带回了军营里。在那里,不经意看到顾清明的卧房中挂着一幅临摹岳飞的“还我河山”。那幅字并未装裱,纸张却也没有泛黄,想是新作。相比湘湘房中挂着的那四幅已经可以称之为古董的画作,还是这四个字更赏心悦目。为此我还多看了几眼。
  在影视作品或者小说中,常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想表现一个人的志向性格或品味,看他的朋友或者居住的地方。
  除了“还我河山”这一幅字外,顾清明房中还有两张宣传抗日的海报。还用说什么,挂一幅岳武穆的字自然是格调极高的。但看到那两张画报,突然笑了起来。这公子哥真是铁了心要抗日,是不是如果房里还有空地方,还要再贴上两张?
  
  三、三个男人
  1、薛君山
  姐夫为何如此受欢迎,而且他的各种手段也能被大家所理解?个人认为归功于两个词——责任与能力。
  真爷们儿不是看他身量多高,声音多亮,而是看他是否担得起该担的责任。在责任之上,又办事漂亮,手段高明。不论是领导,还是家人,谁都对他放心。
  中国人尤其喜欢对家人负责的人,即便他有什么样的缺点,也都是能包容的。在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而不是个人。一个家要有一个顶梁柱,只要顶梁柱在,这个家里的人就是安心的。
  胡家的顶梁柱,一个是奶奶,一个是薛君山。
  奶奶在重孙、孙婿、大妹子都走了之后,依旧算计着家里的柴米油盐,不是她心中不悲痛,只是作为一家之长,就要撑着不倒。只有她不倒,这个家才不散,才能过得更好些。薛君山敢对自己的岳老子大呼小叫言语挤兑,却不敢对奶奶有不恭敬,即便有些小牢骚,也不会发脾气。
  
  2、胡长宁
  昨晚看第六集,小满离家出走,一家商量着要找小满。
  胡长宁打算出,却问道:“我的长褂和皮鞋呢?没有怎么出?”
  顿时令人哭笑不得。到底是文人的礼数重要还是儿子重要?
  一家之中,其实胡长宁是挺没有存在感的一个人。上有一家之主的老母,下有蛮横强势的女婿,还有两个捣蛋却不听教诲的儿女。明明干不了什么事,偏偏总是对自己的女婿看不惯,经常发生言语冲突。
  他很少能说出什么有用的见解来,但别人干什么他还要挑刺,“这不和礼数,那不是规矩”。与整个胡家人格格不入,只活在自己的文人乐趣和圣贤教诲中。
  喜欢这个人物,有一部分原因是笔者算个文人,多相惜之情。更是因为演员实在厉害,将胆小如鼠却爱发议论,举手投足酸腐之气表现的淋漓尽致。每一次出场,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眼前,而不是一个演员在眼前。
  
  3、顾清明
  《战长沙》中处处都有对比,有单个人物前期与后期表现的对比,比如湘湘,一开始的捣蛋和无忧无虑,到后来也一心抗日;有人物性格的对比,比如胡长宁与薛君山,一个胆小如鼠没有主见,一个霸道强势头脑精明;有人物自身的对比,比如姐夫自己在外处处算计,对家人却一心一意;等等。
  对比常常能使读者或观众更深入的了解人物性格,了解作者的褒贬意图。
  胡家人自不待说,处处皆是对比。
  相比之下,顾清明好似从头到尾都是一腔热血,奋勇救国,实在有些单调。
  其实不然,顾清明的身世与他的做派就是一个对比。他的性格也是一处对比,正直却不迂腐,热血但又理智,。
  犹记得顾长官带着小穆给张科长送礼,走到门口问小穆:“领子正不正?”
  后来在送礼过程中也有些僵硬,给人感觉是“哎呦,顾长官您这是头一次送礼吧”。他是厌恶和官僚打交道的,却肯为了磺胺低头求人,这是正直却不迂腐。
  后来见张科长不松口,便关上门来了一出先礼后兵,这是热血但又理智。
  这一幕不仅仅够霍迷花痴长官好帅好手段的,也是凸显了人物性格,是很棒的一出戏。当然,顾长官真的很帅。
  昨晚看到顾长官给自家老爷子打电话,却没给顾老爷子一个正脸。其实我很想知道顾老爷子怎么惯出这样一个儿子的,不仅生的帅气,而且性格头脑也没得挑。老爷子真是好手段!
  这样大相径庭的身世和做派,实在令人不能不对这个人物喜欢起来。
  
  看了七集,写下的一些零零碎碎的感想。若有讹误之处,还望斧正。

  一、湘湘的婚服
  湘湘两次穿婚服,一次是1938年底文夕大火发生的那天,一次是1941年底国民党军击退日军之后。
  不论是文夕大火,还是方先觉部队坚守长沙南门的那场苦战, 对这座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城,都是不能避开的一笔。
  小人物的命运,由此和历史相连。
  
  湘湘订婚那次,不论胡十奶奶和胡长宁,还是盛家,都觉得这事太急太简单,甚至担心委屈了两个孩子,商讨着怎么更好些。
  那时候,湘湘穿着胡十奶奶出嫁时穿过的传统的红色婚服,是中国人最喜欢的红色,是湖南细妹子辣性子的颜色。那时候的胡湘湘,也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姐,最发愁的事也是要嫁给不喜欢的人了。于是逃了出。
  当长沙保卫战取得成功,胡湘湘却连一件像样的婚服也没有,只穿着一身洁白的护士服。金凤给她带了一朵红花,路易斯给她披上了白色的婚纱。如此措不及防。没有酒席,没有聘礼,没有奶奶妈妈姐姐,甚至都没有穿一件自己平常的衣服。
  这比之盛家订婚那次,更急更简单。然而,却没人能说她不幸福,没人觉得牵强而不满意。
  红色代表传统,代表过。胡湘湘终是没有传承了胡十奶奶的安守一家的命运。白色的护士服,纯洁而神圣。在战火中重生,带着家与国的沉重。
  无数的家庭因为战火而凋零,也有少数的人因战争而组成了家庭,虽然后者与前者相比只是一个极其微小的数目,却仍如漆黑夜空的星光,让人倍感珍惜,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
  
  二、顾家的忧虑
  顾家的戏份相对胡家来说,实在少之又少,然而处处都可见顾家的影子。不论胡家有难需要借助顾家的声威,还是各个官员的巴结,还是顾家的少爷上不了前线只能赌气做个厨子,处处躲不开那个顾老爷子,那个顾家。
  顾家的忧虑只有一个,那就是独子的安危。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们可以理解顾家少爷马革裹尸的志向,感受到他掷地有声的"保卫家人,保护长沙,誓与长沙共存亡"的热血与决心,故而有时候个人觉得顾家有些做过了。
  在第25集中,顾家大姐流着泪说出那一番话,才真正触动了我的心。
  "你一个人上战场,全家为你操碎了心。父亲为了你寝食难安,几年头发变得花白。"
  作为一个人,极少有不爱自己家人的。作为一个家人,谁没有为自己的亲人担忧过?我们对家人安危的挂念,有时是远远超过对自身的担忧的。
  也许是父亲来晚了一会儿,便不安的猜测路上是否出了什么问题,忍不住打电话问问;也许是母亲突然有一段时间身体不舒服,便焦急难安,不知是否生了什么大病;也许是自家的小孩子被人欺负,有了小小的伤口,也觉得比在自己身上还疼,忍不住流下眼泪……
  顾家的独子,却是在战场上,枪林弹雨,生死一瞬,怎么能躲?
  胡十奶奶坚强了一辈子,最终也为了这个家痛哭起来。胡家大爷爷为了自己的子孙,肯不惜颜面跪下来求人。顾家那个炙手可热的党国要员,挽留不住自己儿子的父亲,也许不止一次梦见自己的孩子死在日军手中,继而惊醒,辗转难眠。
  家国,谁的家?谁的国?
  这个词相悖相成的背后,是一种令万物黯然失色的沉重,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情怀。因为爱着,所以家是我们的国,国是我们的家,缺一不可。
  
  三、小穆
  小穆的死是战场上最震撼的戏之一。他是个真爷们儿,好兄弟。
  小穆是顾清明的警卫兵,是一个中尉,完全可以无视那个伤员,一心一意保卫长官的安全。如果放着那个伤员不管,他可以跑得更快,躲过那发炮弹。
  但是他危难关头没有抛弃他的兄弟,他的战友。他也许知道背着一个人会拖累自己,极有可能被日军追上,也许没有想那么多,只是不忍抛弃战友,令自己一生愧疚难安。
  人在危急关头所做的决定最能显现一个人的品德,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血性的中国军人!让我们重新理解什么是无畏,什么是兄弟,什么是同生共死。
  他们是一座丰碑,是军魂,永远值得世人铭记!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谨以此句悼念那些在战争中为战友而死的军人。
  愿来世做个太平人。
  
  四、丛林枪战中的动与静
  丛林枪战是十分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一幕戏。
  这一段戏的精彩,自是少不了音效、爆破等配合,笔者在这方面是个门外汉,只能从自己擅长的角度来看这一场戏。
  第一次毫不费力的歼灭日军只是一个序幕,第二次阻挡日军进攻才是重头戏。
  当一队人正常行进的时候,顾长官示意众人停下,然后上膛,悄悄打量周围。这是静。虽然距离发现日军和日军进攻只有几秒,却已经开始营造了一种激战的氛围。而后日军进攻,子弹打在树上掀掉了一层树皮,打在地上荡起尘土。所有伤员、护士开始撤退,在树林中奔跑着。这是动。
  这是第一次动静的转换。
  之后顾清明命令小穆将手榴弹集中起来,布了一个陷阱。但因为有日军的进攻,三个士兵的阻击,枪战还是十分激烈。手榴弹布置完毕后,阻击的士兵撤退。在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次静。
  所有的一切都静下来,等着日军引发装置。在这一次静的过程中,出现两件令人把心悬起来的事,一个是第一个日军踏了过没有引发装置,一个是国军不安分想要开枪,顾清明赶忙拦住。这两个动作就好比静谧的半夜突然响起一声凄厉的尖叫,令人心惊肉跳。
  万幸日军引爆了炸弹,尘土冲天而起,硝烟弥漫。我们都在等,等着看日军是否被全歼。
  不得不说这个虽然只有几秒,却又十分漫长的等待是导演的神来之笔。当随着镜头和顾长官一起看着前方,相信没有一个人不紧张激动的。等待是种煎熬,就是这样。
  到此为止,是第二次动静的转换。
  后来胡湘湘听到枪响,担忧之下跑了回来。顾清明发现两个日军正在靠近她,立刻冲了过。
  跑得越快,镜头转换的越快,越能展现这一幕的惊险。不过这时候忍不住小小苏了一把,长官跑起来真快,还真好看,机动能力好强。还有后面的夺刺刀,反手插进敌寇肋下,实在是帅出境界来了。
  这一幕随着顾清明踢到另一个日军,将刺刀插进敌人的心脏,以一声怒吼结束。
  自此第三次动静转换完毕,高潮结束。至于后来小穆来报日军清剿完毕只是收尾罢了。
  顾长官的那声怒吼,极其的震撼!虽然这一幕枪战出现过几次静悄悄的情况,但导演刻意在怒吼之前消音,做到了完全的安静。突然的一声怒吼,如何不能令人震撼。
  这一声怒吼里,有无数鲜血浇筑的仇恨和怒火。岂只是顾清明的呐喊,这也是所有中国人不屈的呐喊。
  
  中国人喜欢"三",比如三打祝家庄,三打白骨精,三顾茅庐。两次嫌太短,四次太冗长。三,不短不长,正好。
  丛林枪战的三次动静转换,将一个高潮推向另一个高潮。先是枪战,再是布装置、最后是肉搏,通过三种方式阻击日军,不会只有一直打枪那么单调。虽然有静的场面,不但没有降低了气氛,反而更加令人激动难耐,提心吊胆。如果十几分钟全是枪战,想必看几分钟观众便会觉得疲劳。
  一动一静,张弛之道。这一场戏大赞!
  
  如果说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就是出现一句有语病的台词。
  护士长说:"死不瞑目的睁着眼看着他。"死不瞑目就是睁着眼,语义重复。
  
  五、日军的作战能力
  这部戏虽名为抗战剧,但日军出现的次数相较其他剧,可谓前二十集打酱油,姗姗来迟。但每一次进攻,都显出日军极高的作战能力。
  不论是日军分散的进攻队形,审时度势的夜袭部队,乔装引起混乱的特务,还是看着营地被端依旧冷静的打死一名少校副营长的狙击手,都令我们震惊。
  现下戏说抗战,弱化敌寇的剧多了起来。日本鬼子只是出来当个月老凑成男女主一对儿的,顺便蠢的自己跌倒以衬托主角英勇无敌。以致于你从这里接触不到什么历史,只是随着狗血剧情鸡血一把。看完之后除了觉得热血上脑,或者说一声无聊,还有没有其他的?
  如果敌人真如其他电视剧里白痴一窝,为何一场战争会打八年?如何会死那么多人?
  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对战士的不尊重,对观众的不尊重。贬低对手的能力,也是在贬低自己。
  该思考的,还是要思考。该沉重的,就不要再玩过家家酒了。这并不是说要无限抬高或者美化敌人,而是要正视他们。正视我们的民族所受的伤痛。
  
  六、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古往今来的词人中,最崇敬的是辛弃疾。辛弃疾的词中,最爱"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不论顾清明瞒着家人德国上军校,还是偷偷跑出来参军,还是使尽解数上前线。他一直在试补天裂,心如铁。
  顾清明可谓完人,不论身世,性情,还是能力。他有极其冷静的头脑,极高的军事素养。放着权贵的公子不做,吃尽苦头学了这么一身本事。不为自己,只为救亡图存。
  他有着大理想,也有着极其细腻温柔的情怀。
  当顾家大姐带着他和方师长在徐长兴吃饭时,他注意到有个小姑娘。大约是想起自己刚刚舍了一个孩子给别人,看到这个小姑娘有了一丝触动,对她笑了笑。也许那时他在想自己将来的孩子会是怎样,所以没有注意到他的大姐和方师长的谈话。直到被大姐盯了一会儿才回过神来。
  有着博大的襟怀,感受这人间的苦乐悲欣,才使他的心更加坚硬如铁,誓要将这苍天补上一补。
  这样一个心思细腻的人,怎么可能不在乎自己的家人?
  他经历了胡家人的悲痛,看到了湘宁和湘水离,听进了胡家大爷爷的那一番话,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是他参军后第二次给自己的父亲打电话,第一次是求父亲劝说委员长不要放火烧长沙。这一通电话,语短情长。
  父子没什么话说,聊了几句便要挂。这是极其真实的,父子观念不同,又能说些什么。若聊了家国,只怕又要不欢而散。
  顾老爷子明白儿子这通电话的意义,才说出那句"我以你为傲",是安慰,是鼓励,不忍让他内心为家国而煎熬着。
  这句话,其实藏在心底很久了吧。
  顾清明呆坐着,慢慢回味着那句话,有震惊也有感激,还有愧疚。
  顾清明是最明确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的,也一直为此努力着。
  他是个值得慢慢品味的人,如酒一般醇厚绵长。不经意之处,得见那一颗清明心。
  
  若有舛误之处,万望斧正。
  
  一、向死而生
  说到这个词,首先想到的是顾清明那句:"我们上战场,不是求死,是为了求生。"这一句可谓全篇的内涵。
  不论军人也好,百姓也好,在战争中奋起,不是为了求一个视死如归马革裹尸,只是为了更好的活着,有尊严的活着。
  其次想到的是胡长宁。
  当最后一次离开家,走在长街上听到孩童的咒骂,胡长宁回头释然的一笑。其实是舍不得,他知道活着有多好,知道这个家有老母病妻需要照顾。笑是在生死面前的淡然,用博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念,来践行他的选择。
  宁做中华断头尸,不做倭奴屈膝人。
  胡长宁在全剧中说话,向来是没有底气的。只有那次知晓胡小满借了高利贷,将房子抵押之后,才气急败坏,骂出一句有底气的"败家子"。
  最后穿着长袍站在高台上唱起一出戏,没有弓背,没有缩着袖子,而是堂堂正正,中气十足的来了一首绝唱。文人风骨由此彰显。
  胡家人多死在了战场上,一个枪子解决一个鬼子。胡长宁死在了高台上,一首绝唱,唤醒了台下同僚的意气。
  八面威风,振聋发聩。
  明年开春再种一棵新树,活着才是好的。他想活着,却为了信念而死,虽死尤生。
  胡家一家人围着桌子热热闹闹吃饭的戏尤其多,然而那个细雨蒙蒙的早上,冷冷清清的一对母子,两碗粥,却是最后的收场。
  故人何处?
  
  二、传承
  胡家先人的牌位被枪扫射,宗祠被烧,是我看的最心痛的一场戏。
  多少代的传承由此而断,曾经生活在这土地上的先人就此消失的无影无踪。没了传承,对一个家族来说不啻于灭顶之灾。
  先人不在,后人已,这个家族该往何处走?
  胡湘湘回到了小楼里,看到了满院的布匹,尝到了如同奶奶做出来的腌萝卜,这是一种传承;刘明翰弃医从教,并打算好好教导毛毛,这也是传承。
  胡家那棵树熬过了最残酷的一段时间,终于又活了过来,假以时日,必定会枝繁叶茂。
  传承还在,家还在,就是希望,就是生活
  胡家并没有灭亡,中国也没有灭亡。
  风吹过小楼,绿叶舞动着,沙沙作响,那是它在讲诉这个小楼里的故事。
  
  三、清明
  顾清明从一开始的意气风发,到最后脱下军装,决心离开这个深爱的家国,终于也完成了一次苦痛的成长。
  小满的成长是敌寇用鲜血逼的,顾清明的了悟,却是因为自己人的背叛与冷漠。抗战为何会持续八年,死了那么多人,他知道。
  当他听到那句"不是我们对不起党国,是党国对不起我们"时,也许是深深的失望。因为之后他还穿过一次军装,还是了军部报到。
  当他走在军部,耳边的冷嘲热讽,被软禁在军部大楼,终于彻底的死心了。讲诉完第十军坚守孤城四十七天后,他再也没有穿过那身曾经代表着他的决心与信念的军装。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那时突然想起这句话。
  顾清明是幸运的,他遇到了血性的第十军,遇到了方军长,造就了一段传奇。然而也是不幸的,他始终不能与那些脑满肠肥自私自利的人同流合污,只能离开这片爱得深沉的土地。
  生离死别是一种痛,他热血渐冷到心如死灰,何尝不是一种痛?
  热血不负,这家国终于暂时安定了下来。至于今后的事,也与他无关了。
  陪着白发苍苍的父亲,陪着妻儿,不再让他们提心吊胆,日日不安。
  终究家国两不负。
  当顾念亲长大了,向他讲起他的外公外婆,舅舅姨夫,讲起第十军,再把这份家国情怀也传承下。
  
  于逸扬
  
  2014年3月20日

《战长沙》观影随笔记录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战长沙》观影随笔记录来自微语录网,更多《战,记录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