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雪国列车》“不优秀”的“好电影”

影视台词 > 影评 > :《雪国列车》“不优秀”的“好电影”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雪国列车》“不优秀”的“好电影”的正文:

  每看一部电影都写堆文字的时光已经过了;累了。陈词滥调,不愿讲述,虽然解读是一种全新的开拓式写作,但是更多遇到的,是解读主客观双方的共同贫乏软弱——开始厌恶这样的电影,可是很遗憾,这样的电影越来越多。黑屏出字幕,回头说一句“不错”,然后耸肩,真的想不出什么了;这种电影是工业品,彻彻底底的消费品,降低影商,拖累品味。
  
  而且,让我做出这种评论了好多都是“好电影”。比如《为奴十二年》《逃离德黑兰》之流。我对“好电影”产生了恐惧,彻彻底底的恐惧。你是如何做到毫无槽点完美无缺观点政治正确的让人心灵净化瞠目结舌跪下崇拜上帝的?这样的电影想跟观众说什么:“我很牛逼,嘿嘿”?
  
  所以至少,《雪国列车》不是这种“好电影”。
  
  主体:拖沓+单薄
  
  反乌托邦题材文艺作品最容易让人咋咋呼呼。很惭愧,自己曾经就是一份子;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中二岁月,还记得在家里的VCD机前看完《黑客帝国2》时的张狂自以为是。在如今国内这样的舆论环境内,政治元素和反乌托邦简直就是G点,一碰就高潮,三天三夜。所有不满的诉求都被平面化,漫无目的的求异心理造成的从众现实,从众现实又引发的集体主义道德自慰。
  
  可惜,题材不能决定电影的好坏。真的,common sense。
  
  反乌托邦题材的确是源自西方的文化潮流,可是这并不意味着东方观众对此一无所知——相反,远东族群反而更加应该感同身受,而不是随意一煽情就热血起来;可惜奉俊昊似乎认为,作为一部韩美合拍电影,有着数十年被独裁统治历史的韩国人民,相比于民主200年的美国群众对这样的题材更加陌生,于是,他开始了可怕的喋喋不休。
  
  现在是2014年,不是扎米亚京写作《我们》的20世纪20年代,也不是乔治?奥维尔写作《1984》的1948。观众不需要这么简单粗暴,智商归零的“阶级压迫”展现;这种水准和说日本鬼子坏,就让他没理由随手杀一个人般高山仰止。我们也不需要蒂尔达?斯文顿七分钟的《建国大业》式的“反动演说”。我们以为这个乌托邦的统治者们可以与时俱进,比如也塑造一下“乌托邦主义核心价值观”什么的,很可惜,我们高估他们了。至于统治者为了“生态平衡”进行屠杀的“苦衷”,真的,真的,几十年前就有计划生育了,请睁眼看世界。
  
  这就是一群能力贫乏,手段弱智,装备上世纪,思想中世纪却还自视甚高的纸老虎,可偏偏还被塑造的无比具有威慑力;透过荧幕的就是荒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饥饿游戏》做的,都比《雪国列车》高明得多。
  
  原着漫画里的车厢据说有1001节那么长,而电影里被缩略成了区区500米。片长需要,可以理解。可是喋喋不休的创作者们,不仅火车后半段里的人没什么性格,个个都是受压迫受侮辱的无产阶级战士,而且到了火车的前半段居然没话说了:前半段火车里的人都是死人吗?都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灵魂,都是导演手下的木偶吗?他们做的事情,就是泡夜店,嗑药,最后反应过来不让宋康昊大叔炸火车——你拍大家吃寿司花了五分钟,这些宝贵时间用在什么地方不好。哪怕,有一个,只有一个关心这辆火车的命运的中层阶级代表。
  
  一部讲述革命的电影里,革命主体——群众和被革命主体——既得利益者的形象都基本模糊。《黑暗骑士崛起》也烂这里,一丘之貉。
  
  在这样的重大硬伤下,有点惊喜的只能是韩国电影人最擅长的,尽管有点过载的隐喻和符号。杀鲤鱼舔血意味“我为刀殂,你为鱼肉”,梅森部长政委般的穿着和一口假牙代表着她的谎言本质,威尔福德洗脑歌对于乌托邦宣传语言的精确戏仿,如同奥运火炬传递一般滑稽的“圣火相传”,以及朴赞郁监制的经典痕迹——斧头帮对砍。
  
  解读:失误/本意
  
  短暂的视觉和感官刺激过后,电影再度走向了失控。很多次,我都能感觉到,导演已经开始把握不住叙事了,被推上了悬崖,掉进了深水,除了乱晃双臂,不知所措——失控的绝大多数体现在神展开上:这部电影的后半部分里的每一个人,都死得不干净。无论你是被枪打了,刀捅了,人捶了,你一定能在某个更加神展开的位置上原地满血复活。比如列车上的一位忠诚的保安:他被捅死在了浴室里,然后就在宋康昊大叔要炸火车的一瞬间,他灵魂附体,守护者之魄闪耀,他拔下刀,迈过数节车厢,和宋康昊毫无道理的扭打起来。
  
  这种类型的神展开不是一次,而至少是四次。所以把所有的逻辑问题都扔在一边吧,把所有的电影语言问题都尽数忽略吧,我们最终来到了结局。
  
  反乌托邦文艺作品的结局一般有如下几种:“重复革命”:体制被推翻,但是新来的人依旧创造了和原来相似的体制;“革命失败”:主人公被吸收入体制,并自以为成功或者是主人公直接悲剧结局;或者是最少出现的,“革命成功”,大家共同创造美丽的新世界。
  
  而奉俊昊采用的,或者说是目前电影呈现的,居然是“陨石坑”。所谓人物矛盾无法解决,天降陨石把大家都砸死即可。在宋康昊的炸弹被点燃的一刹那,突然也雪崩了——终于,大自然也看不下这群愚蠢的人类了,决定动用外挂力量。
  
  这就是我们最终的争论:这是导演本意,还是完全失控后,掀桌子用光明结局填坑?
  
  导演本意论:表达人类陷入困境时的短视和愚蠢。这么说整部电影都会被重新审视,集权统治力量的无力被解释为统治者本身策划了这次革命,目的是选拔接班人。而人类是愚蠢的,上层人士的醉生梦死就是这一主旨的隐喻。最后,维尔福德,柯蒂斯和宋康昊三方都采取了“理性”的最优选择,而雪崩则是一种“天谴”。最后影片应该是一种深深的讽刺和绝望——人类最终会因为自身的性格弱点,毁灭自己。
  
  完美无缺。这种解读符合大家对于“神作”的预期,也迎合了某种“大师崇拜”。
  
  然而,果真如此吗?我相信,所有的疑问都汇聚在电影的最后一幕。整条列车灰飞烟灭,一个亚裔女人和一个非洲孩子幸存下来,他们跳出车厢,踏上雪地,没有冻死,露出了笑容,手牵着手,一头北极熊萌萌的看着他们,两人缓缓走向远方。
  
  这是我看到的结局。不讽刺,只有政治正确,痴心妄想的热血,无视生命,无视文化,自私自利,看似对宗教崇敬的廉价道德优越。我看到的结局是:导演认为,我们要打破体制建立一个新世界。那么为此,我们要彻底砸坏旧世界,付出多少生命和文化的代价都在所不辞,哪怕最后只剩一个女子和一个孩子,人类也一定可以走向希望和光明。
  
  这一定是某导师所说的,出现在地平线上的某主义。
  
  尊崇导演本意论的结局或许是:只有一个非洲孩子,象征着第一个人类和最后一个人类,还没有合身的绒毛大衣,颤颤巍巍的跳出列车废墟,很快被冻倒在地,奄奄一息——然后,一头面目狰狞的北极熊走过来,吃掉了小男孩,人类就此灭绝。
  
  在结局并非如此的情况下,在结局明显充满商业大片必备的光明色调的情境下,我并不相信,导演的本意是对于人类终极弱点的天谴。这种解读值得鼓励,也可备一说,而且有其足够的生存价值,然而,至少并不符合影像,不是蒙太奇的游戏,而是解读者灵魂中深邃一面占据话语权力后的自我麻醉。
  
  亦或者,是资本的力量,强逼导演被迫走向了虚假的光明?
  
  这又是一部脑补的“资本神话”,最美妙的地方在于:无法证伪,YY无罪。
  
  也许我只能说,批评问题本质还是意识形态争论和价值观冲突。《雪国列车》本身质素是部不错的商业片,仅此而已。一个我完全不能接受的结尾,中二病爆发,抹掉所有严肃的东西追求廉价的道德优越感的麻醉式“自由幻梦”。这就是《1984》《美丽新世界》,《我们》和《V字》,《雪国列车》这样的情感消费品之间的区别。
  
  所以看完《雪国列车》,我觉得胸闷窒息同时神清气爽。并不矛盾。这是部“好电影”吗?算了吧,承认这次奉俊昊导演拍崩了吧;可与此同时,这是一部充分具备解读性的作品,换句话说,我们至少可以看到这部作品的制作者们,是真真切切想和你说些什么的,手段有点失控,也许没说好,也许被人压着不能说,但是真诚是看得见的;这种真诚,令人期盼。
  
  逐渐地,我对“好电影”的标准逐渐开始转化——这种转化无关电影,只关乎批评。但同时,这种转化也不能被混同于质量的评判;漫天好评,可至少在我看来,《雪国列车》真的不能算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但却的确是值得分析灼烤的“好电影”—— “不优秀”的“好电影”。

《雪国列车》“不优秀”的“好电影”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雪国列车》“不优秀”的“好电影”来自微语录网,更多《雪,影”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