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安德烈.卢布廖夫》三论,兼论创作背景

影视台词 > 影评 > :《安德烈.卢布廖夫》三论,兼论创作背景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安德烈.卢布廖夫》三论,兼论创作背景的正文:


   按:这篇小文再看完电影後一直就想写,但一直没抽出时间和精力。今天趁祸难还没临头,赶紧写出一篇。
  
   关於塔刻夫斯基及其相关的研究,已经到汗牛充栋的地步。在中国,就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所出版的塔氏晚年的日记,其中就有几篇关於他在拍摄《安德烈.卢布廖夫》的纪录。从字里行间的讯息来判断,不难看出塔氏对苏联的电检制度的深恶痛绝。电检制度不但影响着导演对电影的控制权,同时还能决定艺术家继续创作的前途与机会。然而如果不是苏联这样提供艺术家极大的资源和空间,塔氏有能力拍出这样这麽风格化的史诗片嘛?
   之前在某个地方看过,说塔氏之所以能成为塔氏,就因为他在苏联。由於苏联对电影注重的是其艺术性而非商业性,像塔氏这样才华被世界公认的伟大导演才能在大笔资金和人力的支援下,完成这部极具个人化的史诗电影(而且与黑泽明不同的是,黑泽明的重起靠着柯波拉以及卢卡斯鼎力合作,从美国拉赞助才能完成的。所以《影子武士》虽然也是个人风格明显的史诗片,但不像塔氏能这麽随意和散漫)。但在塔氏略带唠叨的抱怨字句里,却看不出他对苏联这个创作环境有任何的好感。在了解这个创作背景後,我们才能具体的分析《安德烈.卢布廖夫》的结构,也才能更深刻加认识他这部巨作。
   关於这部电影,我有三个想法想分享一下:
   第一,论摄影。之前有人提出过,这部黑白电影的摄影质感不是老式黑白片那种菱角分明的,而是带有素描效果的灰白。然而最吸引我的,则是这部电影的镜头。塔氏对镜头的运用流畅,比如说当他们经过一个在举办类似天体营的秘密仪式的聚会里,当卢布廖夫坐着船走,一个女孩从鞑靼人的手中挣脱出来,并由到未知的彼岸上。在这一动(逃跑的人)和静(坐在船上的人)的镜头互相交错下,有如一股流水般灵动的触感从我心底油然而生。
   第二,论剪辑,这绝对是塔氏的弱点。一开始关於热气球的镜头的必要性虽然已经有一堆人分析,但个人觉得那完全可以删掉。老实说这麽简单的故事让美国导演拍很难超过九十分钟,如果是欧洲导演可能也很难做到一百二十分钟以上。然而塔氏在无市场接受度等问题的考虑下,随意拍摄和剪接,硬是把这部电影延长到一百八十分钟,而这样的长度也使得观影者在观看的同时,与主角共同接受考验。
   第三,论故事。一部好的电影,通常需要有好的故事做骨干。这部电影的故事说起来也简单,艺术家在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对人生所产生的幻灭之感。然而在小男孩土法炼钢的激励下,他终於体会到原来人生的价值是在荣耀上帝的。然而塔氏喜欢贯穿一些与主线不相关的细节,使的看这部电影的经历有如阅读《卡拉马左夫的兄弟们》一样难受,虽然在观赏完後所受到的震撼也是相同的。
   究竟一个不朽的作品,是创作者的主导性比较重要?还是观众的接受度比较重要?正如前文所述,塔氏之所以能拍出这麽风格化的作品,是因为在苏联政府的资助下才能完成的。综观欧洲许多出名的艺术导演,他们其中不乏善发出锐气的创作者,比如法国电影史上可能是最激进的Jean-Luc Godard。但他们都是以小成本的制作见长,而塔氏的史诗作品却能够如此的个人化,虽然观众能感受到创作者活在当下的痛苦,但我们也不能忘掉像这样的作品毕竟不是全靠一个人所能完成的。

《安德烈.卢布廖夫》三论,兼论创作背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安德烈.卢布廖夫》三论,兼论创作背景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安,背景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