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指环王1:魔戒再现》新西兰的“双塔”

影视台词 > 影评 > :《指环王1:魔戒再现》新西兰的“双塔”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指环王1:魔戒再现》新西兰的“双塔”的正文:

   现在回想起自己参与制作的第一部电影,理查德.泰勒还是会哑然失笑。那是在1989年,初出茅庐的彼得.杰克逊找到当时年仅24岁的理查德.泰勒,一起参与制作《虚弱人生》(Meet the feebles)。
   在这部描述河马带领一群动物明星登台表演的人偶电影中,彼得.杰克逊延续了自己在处女座《Bad taste》中的恶趣味,尝试了他所能想到的一切变态行为——布偶撒尿、小白兔性高潮、苍蝇用汤匙吃大便,以及SM、吸毒、机枪扫射……
   理查德.泰勒醉心于对这些粗俗情节的视觉加工中,青涩地体会着电影特效的魔力。而新西兰当地的评论人士则痛批这部电影决不是一个适合正常人观看的人偶戏,而只适合那些有着强壮的胃和极端扭曲的幽默感的人。
   尽管如此,这两个有着“极端扭曲幽默感”的人相互间却颇为欣赏。理查德惊叹于彼得疯狂的想象力,彼得也对理查德的手艺活交口称赞。两人随后在1992年又合作了更为惊世骇俗的《群尸玩过界》(Braindead)。
   这部讲述变态老妈变成僵尸追杀儿媳的电影被纽约每日新闻报道称为是“迄今为止最血腥、最变态、最离奇和最没有人性的电影”。在银幕上,虽然还没有成熟的数字特效,但理查德用简单的模型和定格动画技术,创造出了会行走的内脏、体型硕大的僵尸王……
   与《虚弱人生》不同的是,在《群尸玩过界》之后,人们在这两个疯子身上发现了某种“充满邪气的天赋”。这部电影也在各国影展上先后收获了包括法国阿沃里亚兹电影节在内的十六项国际电影大奖和科幻奖项。
   来自外界的赞誉开始让彼得.杰克逊意识到:如果想真正实现自己的电影梦,就不能一直沉浸在恶趣味中。与此同时,擅长化妆和模型制作的理查德.泰勒的特技小公司也逐渐走向了倒闭的边缘。于是他俩决定合伙成立维塔(WETA)公司,制作真正杰出的电影。
   正是这个决定,造就了今天能够与工业光魔特效公司分庭抗礼的“新西兰双塔”。
  
  好莱坞上空的魔塔
   “WETA”指的是新西兰特有的一种巨型蟋蟀,这种最长能到10厘米的大蟋蟀是新西兰最大的昆虫。不过维塔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却无比“渺小”,一台价值25万元的SGI图形工作站,算是公司的有形财产,除此以外,就只剩下理查德.泰勒的手艺了。
   好在彼得.杰克逊随即拍摄的电影《罪孽天使》(Heavenly Creatures)再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部电影的问世被影评界称为“标示着电影进入前未来主义的时代”。而电影中的特效场景也给人印象至深:一群突然复活的泥人在暖光下与主人公翩然起舞,这个镜头为其赢得了新西兰电影界造型设计的最高奖。
   让维塔走入世界聚光灯下的电影作品无疑是《指环王》。随着彼得.杰克逊所带回新西兰的这个巨大项目,维塔公司的账户上被源源不断地注入了充裕的现金。从筹备《指环王》开始,维塔这只大蟋蟀真正开始长大了,其制作团队由40多人很快激增到了四百多人,手里的设备也从当年的一台SGI增加到了4400台。
   同时,彼得.杰克逊和理查德.泰勒也发现,维塔公司靠一条腿走路的日子已经跟不上制作的需求。于是他们将公司重组成了两个:包括以制作手工、缩微模型和化装为主的维塔工作室(Weta Workshop Ltd.)和以数码技术为主的维塔数字公司(Weta Digital Ltd.)。
   在这个名副其实的“双塔”中,彼得.杰克逊是负责输出思想的“大脑”,这些思想灵感顺着神经传递到了理查德.泰勒的“神经中枢”,后者再负责指挥“手”和“脚”将奇思妙想变成真实的形象。
   新西兰人勤恳实在的工作风格很快就体现了出来,单是为《指环王》做前期准备,维塔就耗费了足足两年半的时间,设计了超过14000个微缩模型,纯手工打造了将近5万件盔甲和武器……电影上映后,所有那些曾对由维塔来承担视效重任而感到忧心忡忡的观众,统统心悦诚服了闭上了嘴。
   《指环王》三部曲的总投资不过2亿7000万美元,折合到每一集也就9000多万美元。对比如今动辄耗资数亿美元的超级大片,维塔公司在《指环王》中运用的技术并不是最先进的,但却是最有效、最成功的。
   《指环王》的摄影师安德鲁曾半开玩笑地说:“这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成本最低的巨片。”这部电影的制作耗了理查德.泰勒和彼得.杰克逊七年半的时间,在这部电影之后,维塔公司已经像一座魔法巨塔一样屹立在好莱坞上空。
  
  维塔的标准
   《阿凡达》是维塔公司最新的作品,也被全世界公认为是迄今为止,电影视觉效果的巅峰之作。詹姆士.卡梅隆用5年的时间打造了一个潘多拉星球,而下这个决心,则用了7年的时间。让他等待了7年的,正是维塔公司所倾力打造的 “咕噜姆”。这个虚拟人物的诞生,最终使沉寂多年的詹姆士.卡梅隆确信:在银幕上出现栩栩如生的Navi人不再是一个幻想。
   理查德.泰勒一直把能够参与到《阿凡达》的制作当中看作一种荣幸,“在潘多拉星球上,石头漂浮着,我们都可以感受得到,我们能够相信,并且继续这场独特的旅程。电影在这里,已经不是虚构,而是变成真实。”
   前所未有的电脑技术使得观众以一种完全虚拟的方式,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所无法体会的世界。“某一天,你花了一点少少的钱,走进电影院,感受了一场视觉、心灵的恍如隔世,然后走出影院,不知身在何处。”(很多报道显示,很多人看完《阿凡达》就有这样的反应)
   如今对于电影体验的追捧,随着《阿凡达》的上映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理查德.泰勒将此形容为是“将要持续上百年”的电影制作的“文艺复兴”时期,“过的20年,对视觉效果的需求更明显了,电影制作艺术开始了全新的创作生命。”
   但是,对于近20年这场由视觉特效所引领的电影工业革命,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现实考量。毫无疑问,电影业现在的形势有点古怪。不仅是好莱坞,全世界都是如此。独立发行公司举步维艰,中等规模的电影几乎绝迹。美国六大发行公司只会投资那些他们感到得心应手的大片。
   “视觉效果能在电影院里实现一些恢弘的场面,但是,如果我观看这样的电影,最真实最美丽的镜头却是我的心灵被震撼到的时候。”理查德.泰勒表示:“当Jack和Neytiri在圣树下接吻,没有观众会注意到这是两个电脑虚拟的人物。”
   电影人手里能够用的工具并不多,可人们还总是把注意力放在技术上,也许电影业是咎由自取,“很多人把计算机成像当成噱头,然后又为糟糕的电影品质而埋怨计算机成像。”彼得.杰克逊认为那些过于关注技术而不是故事的人,反过来又误导了自己。
  电影特效的确让人炫目,“但是没有故事,就没有呈现。”理查德.泰勒告诉记者,这也是维塔公司对电影效果最本质的判断标准。
  
   对于一家电影电视特效公司的成长和发展来说,你觉得什么是最重要的,创意、技术、资金还是别的什么?
   理查德.泰勒:我想应该是好的点子。技术本身只是一家公司把点子实体化的手段而已。就算你能够创造出最华丽的画面,但缺少由心而发、充满热情的情境,那么观众一样是不买账的。
   “充满热情的情境”,这怎么理解?
   理查德.泰勒:以《阿凡达》为例,我所带领的小团队要负责研究纳美人的文化和衣着方面的习俗,从而才能创造出纳美人的武器、居住地和服饰。在大银幕上观众能看到一切,我们不能愚弄观众。“科学家”是无法创造出令观众惊叹的电脑特效的,最好的特技不是由科技工程师完成的,而是由艺术家设计出来的。
   你说点子比技术更加重要,但我感觉有很多电影投资者会因为《阿凡达》的成功而一叶障目,以后可能会出现更多类似的3D电影。对此你们是否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呢?
   理查德.泰勒:站在我们的位置上,我们是没有权利或者义务跟他们分享见解的,除非他们让我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感觉到某个电影缺乏好的故事,那么我们可能会选择离开这个项目,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会有着一定的职业道德上的制约。
   剧本和题材是否是你们选择合作项目的要素之一?
   理查德.泰勒:事实上剧本是否精彩并不是我们决定做一部电影的因素,而是剧本所要求体现的视觉效果能否具有足够的挑战性,是否对故事的艺术性和其他方面提供一个有力的支持。如果你的工作拥有巨大的挑战性,那就是一种乐趣。
   那你如何把握观众的口味?尤其是当观众对你们的设计存在反对意见的时候?
   理查德.泰勒:要做一部娱乐大众的电影,你首先必须娱乐了你自己。当你在网上的影迷区看到消极的言论、谣言或是发出不好的声音,那可能会扭曲你的视线,所以有时能够十分平静的采取不予回应的方式应对谣言,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很不容易。
   有没有过类似的例子?
   理查德.泰勒:当初就有很多人对潘多拉星有疑问,包括那美人的肤色为什么是蓝的。詹姆士.卡梅隆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有些地方他做了适当的调整,有些地方他很肯定自己的判断,他很清楚这部电影(阿凡达)有非常非常特别的地方。
   你怎么看待现在中国的数码工业的发展?
   理查德.泰勒:曾经全世界的人都认为只有在洛杉矶才能做《指环王》,但我们以一家新西兰的小公司的作品证明了其他地方也能有这样的水平。我想中国的数码制作公司获得奥斯卡奖项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这是因为很多中国公司已经有能力雇佣世界上的优秀人才,同时很快中国电影的制作预算也会跟好莱坞电影看齐。

《指环王1:魔戒再现》新西兰的“双塔”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指环王1:魔戒再现》新西兰的“双塔”来自微语录网,更多《指,塔”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