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走向共和》观后感点评

影视台词 > 影评 > :《走向共和》观后感点评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走向共和》观后感点评的正文:

    看了个《人间正道是沧桑》注意到导演张黎,顺藤摸瓜,发现这部八年前问世的《走向共和》,这个导演似乎对历史剧情有独钟,似乎总想表达点什么,从宋案后袁大头跟赵秉钧讨论冒险跟历史进程的关系可见一斑,也许,俺下一个要看的就是《大明王朝1566 》了。
    
    从哪说起呢?封皮上四个人物,孙大炮,袁大头,李中堂,老佛爷,先从最令俺感到压抑的炮哥说起吧。
    
    炮哥是两岸都推崇的人物,对面不知道,反正咱这边的炮哥是一尘不染的,倒是这剧上来就上至大婶下至LOLI“大炮”叫得倍儿亲切倒是让人颇感意外,可能导演想说点啥,不过这总菊后门看得紧,想来是万万不可能的,俺看的是59集版本,据说还是又阉又禁,不知道是不是这“炮哥”惹的祸。
    
    炮哥是个相当优秀的演说家,这是从政很重要的资本,炮哥百折不回的精神也是相当令人钦佩,但作为共和的缔造者,电视剧其实并没对炮哥着太多笔墨,大多数时候都不知道在干啥,至少不比对袁大头的刻画,起承转折一应俱全,也是,刻画太多了估计连59集可能都没了,至少这59集之内,还是对孙大炮和黄胡子的分歧进行了描述,那是在中华革命党的入党仪式上,按指模,宣誓效忠领袖等一套独裁做法,倒是历史上黄胡子并没有拂袖而,其实个人看来,在这点上袁大头跟孙大炮差不多,包括整个时代执掌国器的也都如出一辙,推崇的是强人政治,觉得自己可以力挽狂澜,如同唐宗宋祖秦皇汉武似的,都自以为是理想国里的哲学王,只是孙大炮没真正执掌过国器,所以究竟如何无人能知。
    
    孙大炮的运动史,不太上得了台面,等孙大炮上了台面,又不能说,更别提涉及到东北和蒙古的敏感词行为,革啊命啊艰难,本可以理解,反倒是这么遮遮掩掩,令人反感,比如孙黄争执里头提到的洪门,早期干这行,基本都得沾点,至于青帮红帮哥老会,那更是不在话下,包括我TG工运高手立三,胡服,不斩鸡头喝血酒就跑搞运动,那就是砸场子,至于同盟会跟黑龙会的关系,那更是撇也撇不清,革啊命啊队伍里也不是铁板一块,比如当年的国旗军旗之争,那是相当激烈的,反正,最后用的不是青天白日,可见大炮这个党魁的主导权,这些说白了,是派系之争,有的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比如陈其美暗杀陶成章,到这里不得不提宋渔父案,渔父之死是共和历史上一件憾事儿,简单地说,渔父是国民党内各派除孙系外众望所归,是能够整合南方各派形成合力唯一一人,大炮不行,大炮只能搞定自己广东的小圈圈,渔父死后,南方联盟瓦解,各派系自行其是,这也是国民党貌似都督很多,大炮的二次革命却搞不起来的原因,真正拿到过局点的,是宋教仁,生逢其时却英年早逝,在先天不足的土地上近乎理想主义地进行宪政的尝试,年轻躯体承担着的重大责任和雄心壮志,却成为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伴随着辗转苦痛中的气息渐弱,历史的吊诡也宣判了他所眷恋的宪政作为陪葬品的命运。
    
    至于宋案,破得出奇顺利,并且充满巧合,近年来越来越多出现宋案可能大炮所为的说法,原始记录在袁大头活着的时候就已被销毁,这是一桩充满疑点的案件,俺看不透也猜不出是谁干的,就不放炮了,只能说,应桂馨可以说是赵秉钧的人,但也可以说是陈其美的人,宋死,最大受益人是大炮,袁可能会杀宋,但不可能这样杀,这时候的袁,不像洪宪时期,还枭雄着呢,陈其美其时是上海都督,所有事情都发生在他辖区之内。
    
    对国父的评价似乎不太厚道,其时之于俺大多都是牢骚,是主旋律形象工程下的反弹,用唐德刚老头子的话来说“孙公仍然是我民族最高层领袖中,近百年来极少有、甚至唯一的「现代人」”,对比唐老师拿来比较的宫保,领袖,太祖诸人,这倒是实话
    
    
    再看袁大头,这部戏着笔墨最多的,个人觉得就是袁大头了,从中日战争的开胃菜朝鲜战争开始,一直到洪宪闹剧的结束,发迹,蹿升,蛰伏,巅峰,跌落,直至郁郁而终,这部剧大概讲了三四十年,恰恰在这三四十年里,袁大头是自始至终不可忽略的人物。
    
    张黎对袁大头应该是有一定想法的,也脱离了主旋律单纯的“窃国大盗”形象,不仅仅描述了这么一个首鼠两端,过河拆桥的枭雄,亦对袁大头的政治智慧做了个人以为是相当深刻的渲染,袁大头身上体现的是中国历史悠久,深刻沉淀的政治哲学,窃以为这也应该对当代有志FQ有重要教育意义,喊两句口号,伸伸胳膊蹬蹬腿吹吹胡子皱皱眉谁都会,忒没意思,怎么在体制内把事儿给办了是门学问,否则,无非是像丹哥玲姐南海先生那样,往小了说误人误己,往大了说,嘿
    
    早期受益于家族的人脉网络,袁大头有了舞台小露一把脸,也正值太平天国中崛起的能员干吏此时纷纷老,而八旗子弟早早被证明了烂泥扶不上墙,被推荐扩练定武军,奠定了自己今后的资本,不过这推荐倒跟李鸿章没啥事儿,是荣禄李鸿藻的推荐,正如电视剧所表现,袁大头这时已经反出门墙,跟李中堂的死对头清流一派打得火热了,如果说孙大炮出位靠的是放炮,那袁大头出位那靠的就是反水了,看起来袁大头的运气是真好,几次反水都压对了宝,所以猛一看,一生都干着摘桃子的事儿,要练兵,有人保,要宫变,有人找他,要打仗,还不得不用他,这老佛爷眼里的顶梁柱“文忠”“文襄”甚至于“文正”们都给他铺路,吊诡的是这样一位私德有亏的人物,这些“帝师”“能臣”都如此看好他,这帮人,可不是钱能买得动的,反正,袁大头已经成了曾李之后汉臣的领军人物,这放在贵胄无能的大清朝廷本就显眼,更何况对于打着驱逐鞑虏旗号的革命党人,自此直至世,一直是时代浪头的弄潮儿。
    
    剧中对袁大头的政治智慧有很深的刻画,不单单是迎逢慈溪那么表面化的东西,可惜具体台词记不得,搜搜网络,关于该剧的经典台词又多是“自由平等博爱”“媒体的职责就是监督你们XX”之类的废话,只记得印象比较深的,宋案发后,袁对赵说,“关键时刻,敢于兵行险招,就能缔造历史”,“不冒险,就没有英雄,就没有历史,我有时候在想啊,咱们就是为了这个出生的”,历史是偶然还是必然,这问题画破天也画不出个道道,但在人家强人眼里,就不是问题,“在政治的圈子里,团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一入侯门深似海,所谓身不由己,大抵如此,所以许多人看起来很傻,但幕后推手,无数巴望的眼睛,又有谁能看得见呢?徐狐狸跟袁大头讨论复辟“慰廷啊,你还是别走这种险招”“可要是这棋盘上,已经没有险招了呢”,天下归心,登峰造极,还在追求什么?难不成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强人的人生,是不能没有目标,没有对手的,还有一次袁大头对徐狐狸大意是说,咱既把公事儿办了又把私事儿办了,这不两全其美?在俺的概念里,从来没有哪个人就应该是一心奉公的,也从来不认为会有什么“好人”一心奉公,不过在填私囊的同时好歹有点儿袁大头的操守,那可能就是能臣了,在斗争中比较有亮点还有瞿军机弹劾庆王爷那一段,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一根手指推倒一只大象,一个清官也能如此心机深沉手段狠辣直可教大快人心,可惜弟子一个失误葬送了这一切,只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洪宪失败后,接受采访,袁大头强调,“民主是个过程,总得先集权,把国家先搞好”“我可以控制这个国家,也许没有控制好,但我足以造福人民”,袁大头的追求,不仅仅是“财”“权”,亦有“治”,这可能也是张黎对袁大头的理解吧。
    
    同样引用唐德刚老头子的评价“袁公之不幸,是他原无做皇帝之实,却背了个做皇帝之名。「皇帝」在「近代中国政治转型史」中,被认为是「万恶之源」。一个政客,一旦背上做「皇帝」之恶名,他就会变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而遗臭万年了。”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办了一件错误的事儿,仅此而已。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接着李中堂,张黎为李中堂平反之心拳拳,比如荣禄死后关于谥号的讨论,“文襄”还是“文忠”,经过比较,给了个“文忠”,这本不是什么重要事件,似乎另有所指,中堂大人可是“文忠”啊,比左大帅,张香帅的“文襄”高了小小一个档次,而“常熟司农”的小肚鸡肠,纸上谈兵,顽固不化突出了中堂大人军政经全能的高大形象,与日本,与八国联军缔约的强硬和智慧更是从上而下散发着高贵的光芒,与对袁世凯的“反水”着力刻画不同,剧中的中堂大人堪称完人,但俺的眼里向来是没有什么完人的,本来俺对中堂大人评价挺高的,但本剧似乎又有些矫枉过正,许多争议都不涉及,比如李中堂跟俄国扯不清的关系,比如对左大帅的打压,甚至是左大帅在新疆作战的时候,颇有些不厚道。要说这清流们,贵胄们看不惯李中堂也就算了,连同为洋务派的左大帅竟然也跟中堂大人别苗头,大国的官场文化不是俺等能看得懂的,单纯当做淮湘之争放在洞见至深的李,左二人身上难免不够全面,双方敌视之深,不仅新疆这样大是大非问题上使绊子,连带着马仔辈的一代巨商胡雪岩都被马仔辈的盛宣怀给拱倒了,这一出将相失和从朝堂唱到了菜市场估计曾剃头伏龙山上九泉之下也得垂泪吧。
    
    甲午战争失利,海陆军丁汝昌,叶志超表现实在说不过,而这二人都是中堂旧部,淮系的人,像大人这种洞若观火的人,怎么会有如此昏招,甲午战争众人目光一向放在北洋舰队上,但实际上陆路的失利才是毁灭性的,其时的战争概念,清廷包括大人在内,已经落后于时代了,日军当时的作战已经是海陆军协同,放开朝鲜战场的一路溃退不说,花园口威海卫的失手才是北洋舰队尽丧的推手,也是甲午战争的赛点,花园口登陆,直至旅顺易主,北洋舰队门户大开,还可以韬光养晦,威海卫失手,居高临下,拿大清的炮台打大清的船,那就是“打冒头”游戏了,从旅顺到威海,大清可以说自始至终准备不足,没有海军还可以当陆军用的概念,还以为日本要跟老祖宗似的要出关。其实依俺看来,甲午战争日本的战略目的首要还是消灭北洋舰队,其余的,红利多拿一分是一分,顺道提两句伊藤博文,伊藤跟严复可没同学关系,留洋时间对不上,为中堂平反,连这个传说也搬出来了,如果按清廷的标准,伊藤应该算温和派,至少不是军国主义者,反对南北朝合并,如若如此,也跟这会儿似的,打架好歹有个战略缓冲,而被后人称颂的安义士,实乃葬送朝鲜的第一罪人。
    
    据唐德刚老爷子的观点,辛丑条约定的是门户开放,而不是列强瓜分,主要是英国人的功劳,因为英国人认为,中国人不被瓜分,那么中国的市场都是他们的,而一旦瓜分中国,就相当于列强瓜分了英国的利益,唉,实在令人哭笑不得。“帝国主义”历史悠久,生命力旺盛,即便放在现在的北非,中东也是适用的,在清廷,八国联军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匈中,像意大利这种来几十个人的纯属大树底下好乘凉捞到一票是一票,前六位是近代出镜率最高的几位强盗,而其中又有不同,像英法德美这种跟中国不接壤的国家或许对我泱泱大国的财富垂涎欲滴,但谈不上有什么非分之想,吞下了难消化,何况人家得对自己的子弟兵生命负责,但一大一小俩近邻就不一样了,俄日历来对俺华夏领土颇有想法,也正因为这样,国内各派想高点儿事儿的时候求助对象多是俄日,欧美太不义气,一般也就嘴上天花乱坠,做做官样文章,不像日俄,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当然代价也是有的,东北啦,台湾啦,新疆啦,所以帝国主义也得画个道道,一种是欧美这种,个人以为,对华夏土地没太大奢望,就是看准你这片巨大的市场,想跟你做生意,但我华夏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厚黑术岂是这等蛮夷之帮可以理解的,把战争的由头完全归咎于“帝国主义”有失偏颇,文化上鸡同鸭讲更像是战争的源头,其实依个人之见,一般情况下,帝国倾向于压迫国有一个民主的政府,毕竟,一个透明,公正的制度有利于保护自己的利益以及侨民的人身安全,如同英帝要走一个香港不无此意,也别把人家都当做洪水猛兽,人家的文化决定了并非纯粹的强盗掠夺,民主制度下的利益游戏人家是老祖宗,体制内的游戏,玩得转,不用动粗就能拿到彩头何须霸王硬上弓,人家议会也不成全啊,当然,如果有无本生意那自然也是不会放过的,一种就是日俄这种,舌灿莲花,就是图谋你的疆土,阴谋诡计层出不穷,强盗掠夺自然不在话下,而李大人的策略,在袁大头引英美入局之前,也是朝堂一直延续的策略,联俄抗日,也因此,李大人在经济上有些不清不楚,在个人看来,李大人收“俄贿”这事儿,如果确有的话,在甲午后日本咄咄逼人的背景下,不乏袁大头口中一边把公事儿办了,一边把私事儿办了的真公济私之意,当然对于对朝堂之上文武百官有海瑞主义要求的人来说,俺这说法也就是个借口,不过这事儿也就俄方有此说法,真实性未知,姑妄论之。
    
    拿“宰相合肥天下瘦”来论李中堂就跟拿“司农常熟世间荒”来论翁同龢一样纯属荒谬了,对于中堂大人,有梁任公的传记在,俺也不敢班门弄斧,鸣金收兵。
    
    
    最后看咱老佛爷,从电视剧看,张黎不无为老佛爷撑撑腰之意,演绎了许多老佛爷精明自强的细节,但如同袁大头一样,也是分两面的,对老佛爷的种种把自己置身于国家之上的做法表现了出来,老佛爷何样人物,一介女流,不到三十岁就发动宫廷政变,与东宫共掌国器,以女人之身当政,必须比一般男人更出色才行,这等功力,放在两千多年历史上,也仅仅大周皇帝可与一拼。
    
    慈禧的平反还是难度蛮大的,毕竟,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那几十年基本都是她当政,卖国求荣,立过三个皇帝,搞得跟奸相似的:弄权,对维新打压,专制守旧,内忧外患之际还搞了个铺张的六十大寿,其实依个人看,除了六十大寿的铺张,俺也无意为老佛爷平反,不过依个人之见,除了大寿的铺张,作为当国者,其他方面,不能说无辜,但至少是很难盖棺定论,更有比如说老佛爷专制恋权这样的,就跟说文人追名商人逐利类似,纯属扯淡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之观点,评价历史人物,也得放在历史背景下,当然也容易拿出对比,人岛国明治天皇搞得,慈禧就搞不得?没错,俺的看法仍然是搞不得,理由能摆出一大堆,最根本的,民心军心都不得,军心好理解,所谓改革富国强兵,能“富国”还不得民心?嘿,问题是,这只是望梅止渴而已,咱大清国多的是农民,农民的富是啥,亩产万斤,没办法,大清国没有资产阶级,自上而下,既得利益的统治集团很难放弃已有权利,自下而上,改革没有市场,谁能得利?反正到不了广大农民手上,这观点自然也就卖不出,上无强援下无民心,人家凭啥搞改革?唉,没辙啊,几千年以来,我华夏都是一个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工商业从来没有得到真正发展,这不是慈禧的问题,只是在国门被轰开的时刻,所有矛盾都集中到慈禧这而已,几千年来,庙堂对外,都是只要处理好农民和读书人的问题就可高枕无忧,但在慈禧这里却出现了变数:商人,还是外国商人,农民求粮,士人求官,外国商人胃口却大得很,大到不想交保护费就试图跟帝国既得利益集团分一杯羹的程度,士可忍官不可忍,产生矛盾冲突也是必然,沟通无果,那就用拳头说话好了,拳打脚踢之后再想谈条件,没门。
    
    统治的一大关键就是稳住读书人,老佛爷是很重视这个的,但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清廷的一大失误也是没能稳住读书人,十年寒窗,读书人无非求个官做,光宗耀祖,金银财宝都在其中,洪秀全乡试都没过,可算心灰意冷,这辈子是熬不出头了,当年康南海数次会试,如若不是受了连续两年落第的巨大刺激,还会有什么即便是假的的公车上书吗?难说,张黎应该也注意到了这点,所以对张謇和康南海的科考前后下了翻功夫,改中式科考为西式科考那一集着了不少笔墨,吏部跪着的老少学子,老佛爷对前朝“驿卒”事件的反思,但废科举后,这条路就堵死了,读书人该何何从?新式学校,留洋,那可是GM的温床,等再出来,脑子里装得是啥,那可就不好说了,读书人嘛,思维活跃,不给体制内上位的机会就会体制外找机会,更有脑后反骨者,不想在体制内排座次,攒资历,熬胡子,也跑体制外找机会,这样一来,旧学的不满意,新学的又不好使,所以武昌首义说偶然其实也不算偶然,当然这也是事后诸葛亮,张香帅一清流,喜欢用文人,练南洋的时候就搞了好些个科考不如意的书生进新军,再加上后来进的海龟们,可算新仇旧恨涌一起了,所以武汉新军在那几年事儿是最多的,这火药桶啥时候被引燃,那可就是说不准的事儿了。
    
    像老佛爷这种摸爬滚打出来的,都是人精,包括李中堂,袁大头等人,李中堂自请出国考察,避开了戊戌年的政治漩涡,袁大头一招警察制度,破了天津不可驻军的好算盘,在这领域,鼻子比狗还灵,出点儿事儿就能划出许多道道来,个人觉得这也是光绪变法初期老佛爷要小皇帝日日觐见,出政策要议过才可的原因,法岂是那么好变的?康南海一句“杀一两个二品以上阻挠新政的大臣,法就变啦”可见,此圣人实乃不学无术,欺世盗名的二把刀,接触了点西方东西就把自己当改革派,想当然地以为,人家搞那一套富强了,我搞那一套肯定也能富强,不得不想起洪天王因为不懂教义被拒绝洗礼之后仍敢自称耶稣之弟“替天行道”一样,拿着鸡毛当令箭就幻想着上位贪天之功,变法简单是一个资源再分配的过程,套用袁大头的话来说,“在政治的圈子里,团体的利益高于一切”,每个人身后都有自己所代言的团体,连这点都不了解就跑趟这浑水,只能说是“书生误国”了,变法被腰斩,也不单是老佛爷一人的意愿了,不过这母子俩的矛盾里头,袁大头算是推波助澜了一把,这点光绪还是挺无辜的,上升到你死我活的地步,那老佛爷说什么也不能留他了。
    
    顺便说句题外话,个人观点,GM,变法,维新等等这些玩意儿说到底是一个资源再分配的过程,分配到利用率高的群体手里,那就是进步的,比如人家欧美,正在资本主经济发展的时候,资源都集中到资产阶级手里,那当然物尽其用,但在当时的大清,你再分配,分配给谁?就当时,即便是所谓的“商”,也是盛宣怀胡雪岩这样的“官商”,换汤不换药,分给谁都一样,多几个腐败分子而已。
    
    慈禧时代的大清,其根基八旗已经腐烂了,这样的少数民族王朝,如果自己不行的话,如同之前的元一样,人家随便打个民粹的旗号造反就能有无数人响应,老太太只不过敲好处于这个内忧外患的时期,至少她活着的时候,驾驭体制内的人是没问题的,仅此一点,就可算成功。
    
    这部剧中,涉及到许多配角也挺有意思,比如张之洞的那位小幕僚汤生,着名的辜鸿铭,茶壶陪茶杯理论的发明者,书生气十足,估计这等古怪人物也就张探花敢用作幕僚,国学大师,西学亦大师,精通N国语言,在西方名声极响,俺最主要关注的是这人很会搞笑,五四之时,蔡元培请辞校长,辜鸿铭也是积极挽留,他的理由却是:“校长是我们学校的皇帝,所以非得挽留不可”, 估计也是王尔德一类的人物,据说当年跟泰戈尔一起角逐过诺贝尔,相当彪悍一人,民国时期也颇有几个这样有个性的人物。
    
    盛宣怀,用剧中言“官商老祖宗”,至于什么邮电啥的老祖宗就不说了,那会儿都官办,谁谁是老祖宗,,李中堂死后成了孤魂野鬼,香帅底下干过,后来投靠摄政王,七煞除五路,取代五路财神接管铁路总局,然后,宣布四川铁路国有,此举爆发保路运动,从两湖调军入川平乱导致辛亥革命,充当了清廷掘墓人的角色,此外大手笔是拱倒胡雪岩,这俩人,一傍李中堂,一靠左大帅,其实说到底,俩人都是一路的:红顶商人,百年来长盛不衰的角色啊。
    
    徐世昌,号菊人,当过两回总统,不过都跟黎菩萨似的,做嫁衣,派系平衡的结果,每回听见袁大头喊“菊人兄”俺就想笑,唉,不知道到这基情四溢的现代谁还敢自称“菊人”啊。这是个老狐狸,袁大头的左膀右臂,本应是北洋二号人物,可惜没亲自带过兵,没有自己的嫡系,所以没法划“系”,一直在历届北洋政府中充当和事老的角色,要是早个几十年出生,估计也应该是“文襄”一类的人物,对清廷的感情,比袁大头深,至于其人抱负究竟如何就不好说了,据说“五四”是其一手煽动,《二十一条》被逼签,老狐狸第一时间通知林徽因老爹,以知会报纸,目的嘛,冲着总理段歪鼻的,林爹爹和梁阴谋家为中国学生的广场文化开了一个恶劣的先河。

《走向共和》观后感点评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走向共和》观后感点评来自微语录网,更多《走,点评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