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南海十三郎》天才,从不向世俗妥协

影视台词 > 影评 > :《南海十三郎》天才,从不向世俗妥协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南海十三郎》天才,从不向世俗妥协的正文:


  “心声泪影女儿香,燕归何处觅残塘。
  江销夜盗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
  两天,重看三次。
  想好好写一篇来纪念,但是可能一无所获,想了很久,却不知该如何下笔,只是那些情绪始终缠绕在我心中,放不下。只能硬着头皮。
  这部电影也就围绕着多年后的一个说书人的故事展开,也就是十三郎的一生。十三郎出身于上个世纪的广东南海县的贵族家庭,家中排名十三,后起艺名为南海十三郎。小时候因为支持学生运动,与学校发生矛盾,被学校开除,后来被送到香港读书,是香港大学医学院的一名学生。在一次慈善舞会上对Lily一见钟情,第二天更是跟着心爱的人上海,消失了整整两年。这两年里,爱情失意,又被港大开除,失魂落魄地更是流浪街头。这一段里面前半段都是让人忍俊不禁的,江誉缪略带贵族气的油嘴滑舌但是又很专一的情感,天才也从一点点的细节拼凑而成。
  后来,十三郎当了老师,但是又不肯闲着,经常出入戏院,他对粤剧的精通一度让当红戏子薛老五发挥失常,而他写的剧却火遍粤港澳,事业中天,这个时候,他的徒弟、知己出现了,他叫唐涤生,他的狂,他的傲,和他的才气吸引了十三郎,但是很快抗日战争了,十三郎用激将法迫使唐涤生离开自己独自香港闯荡,他却从了军,写剧本劳军,可是因为不满另一个劳军编剧任惜花的色情戏剧,和任惜花打架被赶出军队。他的性格也被戏剧界所诟病,他也放弃了写猩猩抢妇女的荒谬之戏的机会,更是不满导演擅改剧本,被彻底地被电影戏剧界孤立,只得返回故乡,却在街上遇见了曾经的情人Lily,得知她已嫁人,悲伤难忍,跳火车造成脑震荡。家道中落,疯疯癫癫,此后的十三郎彻底地沦落街头,即使遇见了曾经的好友薛老五,他也不愿停留在富贵的环境中,直到再见唐涤生。
  师徒再见,知己再见,十三郎又是那个十三郎了,那时的唐涤生已经是大红人了,可是就在十三郎看唐涤生的新戏时,唐涤生脑溢血世,十三郎突然发了疯一般地大吵大闹,被送进精神病院,后来又进了寺庙,得知父亲在文革中死,再受刺激,从此流落街头,死在一个寒冷的冬夜。
  在探索这部电影中其他寓意或是艺术价值之前,反复想的是南海十三郎,这个人。
  很多人看完电影后都会哀叹十三郎最后悲惨的结局,也会说这是他的性格也是当时的社会决定的。他是个天才:下棋厉害,学跳舞看别人跳两下即会,还有戏剧上的天分。这似乎注定了他也和常人不一样,所以在常人眼里,他疯,他傻,他不尽人意,他孤傲。
  片中说书人曾说:“千万别做天才啊,因为天才只有两种结局:一种便是早死,如唐涤生,一种便是疯,悲剧收场,如十三郎。因为天才是不会和世俗妥协的。”这句话,太多的心酸,还有宿命感,当然,还有讽刺。也许,天才就注定孤独吧。
  狂。傲。唐涤生曾说:“就算我学不到你的才华,我也要像你那样傲骨。”不知道为什么,听到这句话时,眼泪就流下了。从来都有自己的原则,绝对不会追随世俗,敢爱敢恨,敢作敢当。他屡次直截了当地拒绝另个戏子马老大的邀请,直言不讳地就说“他的嗓子像要饭的。”在唐涤生想要拜师学艺的时候,他甚至是用茶来辱唐涤生,想要其知难而退。即使再走投无路,他也不愿屈服恶势力,不会妥协在违背自己原则的剧本之下,这样的坚持何不是一种罪本真的狂呢。我一直在想,什么是狂,简单地用叛逆的几句话来批评就是狂?打个架骂个人就是狂?狂也要有资本,狂是源于自己的认知上的自信而不屑于争论。
  痴。不是傻。当十三郎对Lily一见钟情后,第二天赶到码头,Lily说:“你真傻啊!”“我不是傻,是痴,痴心一片。”十三郎认真地说。(电影资讯www.diudou.com/zixun/)在情感方面,的确算的上痴情,而且甚至在许多人眼里可以说是鲁莽,毫无顾虑地就跟着跑了上海。但是这恰好是他的简单,他的纯真和他的痴情之处。后来,甚至就直接为了Lily跳火车。好像这样痴的人永远只存在于书中传说中,生活中是不允许这样的人存在的,他们会死的很快,不会活到十三郎最后的七十几岁。求死不得,也是十三郎的无奈吧。而在粤剧上,十三郎的天才天分曾让他大红大紫,他在粤剧上决不让步也决定他这样的痴只会让他与俗世背道而驰,最感动的莫过于知己之间多年后的再相见,而十三郎的痴也在那个时候表现出来,为什么他在大多数时候疯疯癫癫,却会在薛老五家听见自己曾经写的粤剧,突然清醒?也是一份痴吧。
  但是,十三郎却是悲观的,那份融进骨子里面的悲观也是否就决定了最后的悲伤的结局?孤独地长久,孤独地死。他也想过要东山再起,但是现实给予他的打击让他彻底放弃,不再挣扎,索性逃避。他没有野心,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人,很纯粹的人。这也是他和唐涤生最大的区别吧。唐涤生要乐观一些,而且他有野心。唐涤生曾说:“文章有价,再过三五十年,没人记得那些股票,黄金股票、世界大事,都只是过眼云烟,可是一个好的剧本,五十年、一百年,依然有人欣赏,就算我死了,我的名我的戏,没有人会忘记。”唐涤生要做个名编剧,十三郎却总是泼冷水。其实,说实话,十三郎就是胸无城府,没有很大的志向,他对于自己做的事就是喜欢而做,不求留名青史。这是不是也可以解释那副“雪山白凤凰”呢?为什么所有的人都看不见,只有十三郎和那个乞丐小孩看得见呢?很有趣,还是讽刺,还是无奈?
  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他本可以过的很好,但是他的随性随心竟然成了他的没落的毒药。这个世界,那个世界,我们该怎样保留那份真呢?
  另外说到电影,第一遍看的时候是国语配音,别扭,太乖张,所以搞得每次唱到粤剧就很开心,索性之后的几次全部看的粤语,才觉得原汁原味,特别是那份港味全部都出来了。粤剧的魅力也是让我惊讶,本来自己是完全对戏曲方面是无感无味的,甚至有点排斥的心理,但是这部影片里面,大片的唱词也完全不觉枯燥,反而倍感回味无穷,睡觉前脑子里还有重现十三郎和唐涤生对词时的场景。但是,这是否也说明了一个现状呢?当粤剧只能依靠街头艺人和小众听众来存活时,有没有一种危机感?但同时,它依然如此坚挺在中华文化之中呢。那个“文章有价”也是在勉励着所有文化工作者吧,特别是在这个暴发户的国度。最后那个说书人的一句“只是一个潦倒的编剧在说另一个潦倒的编剧的故事而已。”满是无奈,却给人一种很有力量的感觉。
  但是影片的结尾处还是有不明白之处。影片的大量镜头给了街边的乞丐和无家可归的人,与各色各异的人群。是因为一种强烈的对比来显出贫富差距?还是也许那些流浪者里面还有很多“南海十三郎”?还是因为总有很多人存活在我们不注意的地方,各自不交集却荒凉地活着?那个长发的吹着乐器的人和说书人是否又是伯牙和钟子期呢、十三郎和唐涤生呢?
  而关于电影的专业评论方面,不是行内人,不说。
  但是还要说一个人,就是十三郎的扮演者谢君豪。
  很喜欢谢生,当然,不只是他的演技,还有那份成熟的味道,那种像是经历过大起大落后的平静。只是可惜,现在他接的片子很多都是烂片。还记得当年的酒剑仙:
  “仗剑红尘已是癫,有酒平步上青天。
  游星戏斗弄日月,醉卧云端笑人间。”
  想要游戏人间,却被人间所游戏。又是一个痴人。
  
  年少时,中学时代,学了很多那种郁郁不得志的诗篇,却从未有过认真的体会过。而现在,心却痛,泪在流,嘴在笑,而最终,还是会恢复平静,一切依然。

《南海十三郎》天才,从不向世俗妥协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南海十三郎》天才,从不向世俗妥协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南,妥协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