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一步之遥》极致形式主义点评

影视台词 > 影评 > :《一步之遥》极致形式主义点评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一步之遥》极致形式主义点评的正文:

  任何电影都能划归到现实、古典、形式主义中,简单说来:现实主义就是追求真实的纪录片;形式主义就是注重艺术表现的文艺片;古典主义介于两者之间,就是侧重故事构建、感情塑造的叙事片。但这三种归类方法却没有明确的界定,电影就是一个或多个故事的载体,既然是讲故事,必然有其真实的一面,以及虚构的一面,就像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所以只能说一部电影是更偏向哪一边的。
  
  我们可以通过最简单的方法——电影的命名,来推测一部电影大致归为哪类。从最近上映的几部片子来讲:《太平轮》——古典主义,《一步之遥》——偏形式主义,《星际穿越》——偏现实主义。
  
  从同一个导演的不同影片,进而可以理解一个导演的事业方向及追求。譬如说吴宇森,通观他所拍摄的影片,均是依托于事件的故事,无论是改编还是凭空搭建,影片中人物并未脱离实际,做出超乎想象的事情或拥有超越现实的能力,即便是科幻题材,也是构建在现实社会合理的发展方向上的。吴宇森的片子并不追求深刻的内涵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只在合理的、易于观众接受的范围内进行拍摄。脍炙人口的《英雄本色》、《变脸》类型片成为了吴宇森的标签,亦是其偏于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结果,反过来看观众对该类片子的欢迎程度,可以证明此类电影在市场中的地位。
  
  做得更好的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相对于浅显易懂的类型片或感情铺陈的故事片,诺兰更加注重融入影片中人物对所处环境的感悟,并不将表露在外的情感作为叙事的重点,如果说李安、吴宇森是主观地塑造故事人物的情感,那么,诺兰则是用客观的现实来培养观众对剧中人物情感的理解和认同。诺兰更喜欢制造特定环境,通过对剧中人物反应的安排,达到影响观众情绪的目的,诺兰更尊重现实及环境对人物内心的改变,所以在观看他的影片时,观众经常可以达到感同身受的状态,不知不觉中进入剧中角色的内心世界,并对该角色的内心活动予以同情或者理解,这样,角色的设置以及事件的推进就显得顺理成章,其舒畅的观影感受来自于观众对人物的高契合感和认同感。总体来说,诺兰对影片的打造,是通过由外而内再到外的面包屑式的情感打造——一路引领一路觉察,这样的影片对当下物质相对富足,但感情盈余、理智稍欠的社会状态来说,无疑起到很好的承接与补充的作用,通过他的影片,观众可以感动、鄙夷、思考,这些情绪产生或者思路的拓展无疑是他所拍摄影片所要传达目的。
  
  相较于刚才描述的两位导演的风格,大卫?林奇所拍摄的影片对于形式主义的追求可谓极致。除了少数几部影片外,林奇的影片以华丽、阴郁、诡异的风格和对类型片元素的解析重构着称,将充满恐怖的梦魇转换为怪癖荒谬的超现实场景。通常,观众在观看他的影片时,常常对电影中出现的情节以及人物突然如其来的感情的变化感到莫名其妙,而对于自己影片中任何情节、镜头的设置,林奇从不进行解析,观众的推测也只能是浅尝辄止,无法深究林奇的情感表达,如此一来,影片的观赏性,市场接受程度也大打折扣。但这并不碍于林奇成为部分观众喜爱和推崇的导演,相对于形式上的追求与表现,林奇在主流影片中的表现颇具大师气质,他所执导编剧的《象人》在上映的第二年,即获得了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给予的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两项提名,其后的传记片《史崔特先生的故事》更是证明了自己驾驭现实主义的能力。林奇获此荣誉后,并未继续该类型影片的创作,反而拍摄了更加形式主义的《穆斯兰道》、《内陆帝国》、《兔子》等影片。可见,大卫?林奇的追求是偏于极端化的影片表现,此类电影难于理解和情感感受,影片的评价也已两极化见着,故只流行于小众市场。
  
  通过不同导演对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追求和其电影在市场中的表现,我们可以推导出姜文执导风格的变化过程,以及首映后《一步之遥》差评如潮的原因。
  
  《阳光灿烂的日子》作为姜文处女作,上映即获如潮褒赞,被评为“九五年度全世界十大最佳电影”之首。该部影片是根据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而成,王朔那一代人的红色情结以及社会变化所带来的独有的文学气息,正好符合了姜文自身的成长过程,所以观众通过电影,可以如实的看到那一时代的青年人的成长过程以及心理变化。
  
  随后其执导拍摄的《鬼子来了》亦是如此,同样,该部影片是基于对尤凤伟小说《生存》的改编,从尤凤伟对自己在文学创作的上的要求——不偏离史实、不臆造、必须源于生活——这一层面来看,早期姜文对于素材的选择以及故事的构建上,是偏向现实主义的,即根据事实安排故事,合理进行创作。鉴于姜文在影片选材上的尖锐性,以及自身特有的不羁、硬朗的男人气质,再加上颇为受欢迎的幽默风格,使得姜文在现代导演中脱颖而出,受到广大观众和市场的欢迎。
  
  前两部影片在当时传播不发达的市场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但后来中国电影业近10年的发展以及传播网络的建设,使得姜文于2007年的解禁复出,引起看过前两部影片的观众的广泛更关注,一时间,在各类媒体报导中充满了对其新片猜测与追捧。2007年夏末上映的《太阳照常升起》作为姜文蛰伏7年后自编、自导、自演的首部影片,其极形式主义的表现方式让观众大呼“看不懂”,电影界对该部影片的评论也多见于解读与背后故事的挖掘,通过各种意向的推测与判断之后,大众认可了姜文特立独行的表现形式。姜文对自己的形式主义应用主流电影市场中的把握也更加自信,做到了即能满足市场需求,也能表达自己的艺术情感。姜文开始进行了偏形式主义的创作。
  
  时隔三年后的《让子弹飞》,是姜文对于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拿捏得当的更好范例。影片的主线故事所掺杂的意象镜头与情境设置,使得经过解读后的电影更具内涵,该片的表象与内在相甚远却又相辅相成,从该片成为第六届最高票房亚洲电影来看,市场的需要以及观众对姜文的喜爱无以复加。“站着把钱挣了”不光是电影中的台词,也出自于姜文对自己手法的自信以及电影制度的呐喊,刚硬不羁、聪明乖张的姜文,一度成为青中年眼中的“最受喜爱的中国导演”。
  
  我们可以看到,姜文对于形式主义的表现手法是近乎痴迷的,这从唯一一部自编自导的电影《太阳》中就可以看出端倪,但这也就产生了问题,极端的形式主义是极不易被大众接受的,它在现代社会中大众欣赏水平制约的情况下,只能属于小众,所以,如果依照现实编写的小说或者史实再进行极致的形式主义的创作,就会使影片显得过于荒诞。
  
  就于15日《一步之遥》首映之后的普遍反响看,该片就毁于太过于形式主义。不若林奇对形式主义的执拗(拍几部主流影片证明能力后,坚持形式化小众路线),姜文的执导风格是跟着市场需求以及电影审查制度的逐步转变而进行改变的。早期对现实主义的刻描是夺取观众眼球的法宝,但这样尖锐的取材和拍摄方式并不能适应当时的审查制度,而后来影片的逐步意象化、形式化是姜文对于观众口味、审查制度摸索后的结果,拿捏得当,使得自己的影片既符合审查要求,又能迎合大众口味。
  
  姜文此次在《一步之遥》中,对形式主义的极致推崇,必定使得影片的观赏性大幅下降,观众纷纷表示根本不能解读,影片受众范围缩小了,影片的实质内容不能完全被解读了,影片的评价自然也就较自己其他影片要低得多。可以预测,影片虽会仗着姜文的名气大卖特卖,但除开姜迷的死忠,大部分觉得姜文还不错的人定然不能接受此种表现形式的影片,媒体与影评界对于该片评价下降是意料之中,可以看到,现在对于“走上神坛”“走下神坛”的论调此起彼伏,所以对于逐渐转变风格的姜文来说,极致的形式主义并不是自己影片或者说个人情感合适的输出模式,毕竟电影市场对于艺术片与记录片的接纳程度远远小于主流电影,越被市场需求的、越被大众需求的,才是他嘴里最能“站着把钱赚了”的。

《一步之遥》极致形式主义点评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一步之遥》极致形式主义点评来自微语录网,更多《一,点评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