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绝美之城》海德格尔的信徒

影视台词 > 影评 > :《绝美之城》海德格尔的信徒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绝美之城》海德格尔的信徒的正文:

   一直认为,随着文明进程的推进,人类会异化或者说进化出另一张更加精致、美丽、成熟的面孔。美学在生活中获得压倒性胜利。《绝美之城》印证了这种想象。很多人在认同其美学意义的同时,却诟病它的空洞,其实不然。
  
   我很惊讶地发现保罗.索伦蒂诺在《绝美之城》里,再现了《存在与时间》里的所有重要的哲学命题。(虽然没找到他谈论这本书的证据)
  
   关于“存在”
  
   巨大的天台舞池里,光怪陆离的灯光下罗马名流贵族极尽着奢靡享乐,远处封闭在其他小空间中的舞者扭曲着肢体为宴会助兴,犹如笼中的金丝雀,但到底谁在观看着谁?
  
   “存在”似乎谁都懂得,但其意义确隐藏在晦暗中。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开始,便把存在等同于一切存在者,我们总以为自己的“存在”是独立于环境。(而海德格尔则认为这是西方哲学所犯的一个本质性错误。于是,《存在与时间》里,西方形而上学的轨迹调转了一个头,回到出发点,重新探究“存在”的内涵。)
  
   在海氏的“存在”里,世界不再是物的单纯聚集,也不是可以供我们直接观察的对象,我们总是属于世界,我们在世界之中存在,我们也是世界中的我们。
  
   那个可以从环境中抽离出的“自我”,纯属想象之物,不复存在。侏儒女主编醒来后,踏进那个舞者已离的空房间,造成一种古怪的错位感,空间敞开着,吞噬其中的每个人。
  
   人们在这种自我与他人、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所造成的迷雾中穿行,止不住想要“沉沦”。
  
   海德格尔说人们在“情绪,言谈,领会”中感知世界:
  
   电影中拿头撞墙的行为艺术家将自我隔绝成孤岛,主动阻断了感知世界的途径,于是吉普才不客气地一语道破“老天爷,女士,到底啥是共鸣啊”。
  
   然后又在“好奇,闲谈,模棱两可”中泯灭自己的“本真”,“沉沦”于这个世界(非贬义,无可奈何):
  
   吉普与街上每一个陌生人擦肩而过都会好奇地扭头观察 ...“疯儿子”的母亲以及吉普的圈中友人一刻不停地八卦...对出现在吉普对门的新邻居的张望...吉普的编辑所追求的那个欲拒还迎的女朋友...吉普本人的洞察与自欺等等。
  
   试图消灭“差别感”,拼命融入他人,但又反被“差别感”所控制,想变得与众不同:
  
   那位出版了11本小说,1本党史的领袖情妇骄傲地说“罗马是世界上唯一存在马克思主义的城市...在罗马你不会超过别人一星期,马上又被比下。罗马是纯粹的集体主义”然后又骄傲地宣称“我跟你们不一样,我用文学改变世界”。
  
   当然,在只写过一部抒情小说的吉普看来,这只是她本人对自己“沉沦”的一种不自知而已。
  
   所以,吉普注定是一个“令人扫兴”的人,如他自己所说,一个敏感的人。(如海德格尔所说为明确了存在的“选择性”而“操心”),这个敏感的人曾写过一部美丽的小说,然后陷入长达40多年的灵感枯竭,他想要写出更美好的东西,但身陷困惑,到底什么才是更美好的?——如果人人都在沉沦。
  
   关于“死亡”和“时间”
  
   疯儿子”呐喊着:屠格涅夫说‘死神在看着你’。影片中处处流淌着死亡地阴影。开头处日本游客地猝死,加长林肯险些撞在吉普身上,驶过,透过车窗是一张布满死亡气息的年轻面孔。圈中友人的葬礼。初恋女友的死讯传来。发现修女玛利亚躺在房间里一动不动后,吉普倒吸了一大口凉气。
  
   约翰.邓恩的那段着名的布道词怎么说的来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的死都损及于我,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这不是抒情,而是事实。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一种突如其来地对现实生活的否定。只有当人面对死亡时,才会停止对世界的忧虑和担心,从陷落中孤立出自己,成为真正的存在。
  
   影片中的脱衣舞娘雷蒙娜。便是摆脱了死亡恐惧(知道自己马上会死),彻底释放“本真”的那一个。
  
   吉普一直被孩童吸引着,找到一小段导演保罗的采访,他这样解释“在感情的旅程中,在成年之前有一段时间,人们感到自己是幸福的,因为觉得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是一样。然而,当终于有一刻他们意识到未来是未来,现在是现在。他们会感受到一个微妙的,根深蒂固的无意识的痛苦。”我猜这一刻,也就是知道了人生的生死无常性。
  
   吉普懂得了死亡终将到来,也明白了存在的真正意义,却活在死亡恐惧下,65岁的他不停地说“我感觉很悲伤。我老了。我要重新写小说了。”
  
   而他不想像他的编辑一样选择离开罗马,因为他知道人生就是一辆哪也抵达不了的火车,就如同他们在宴会中所玩的游戏。他想寻求的是更深刻,更美丽也更堪用的答案。
  
   他看了一个摄影展,摄影师从出生起,每天给自己拍一张照片,从未间断。当老年吉普,像看一条流淌地长河一样看完摄影师的过时光,如同海德格尔一样,吉普产生了某种顿悟:人即时间。
  
   在他身体的某处,仍然记忆着18岁时最好的状态,他在海中嬉戏,躲避游艇,与心爱之人相互遥望着。那不是过,而是自己的一部分。仍可以找回的东西。
  
   这也呼应了后来修女玛利亚所说的“你知道我为什么只吃菜根吗?因为根很重要。”
  
   过,并不是可以翻篇地日记簿,它是人生这幅油画的一部分。哪怕它被一层又一层的“现在”所遮盖。
  
   关于信仰
  
   “南黑森林一个开阔山谷的陡峭斜坡上,有一间滑雪小屋,海拔1150米。小屋仅六米宽,七米长。低矮的屋顶覆盖着三个房间:厨房兼起居室, 卧室和书房。整个狭长的谷底和对面同样陡峭和山坡上,疏疏落落地点缀着农舍,再往上是草地和牧场,一直延伸到林子,那里古老的杉树茂 密参天。这一切之上,是夏日明净的天空。两只苍鹰在这片灿烂的晴空里盘旋,舒缓、自在。 ”
  
   这是海德格尔晚年的居所。住在那里的他,渐渐远离形而上学,写了大量的诗歌。如他所言,人生行至此,不再“观察”风景了,只是在季节变换之际,日夜地体验它每一刻的幻化。
  
   老年的海德格尔也从哲学转向了宗教,但他的神自始至终都在一种“超越”的领域,即这样一种自觉“如果人们行善却不会得到任何快乐,只会被伤害,被践踏,那么人们还需要行善吗? ”
  
   在《林中路》里,他曾这样评价“上帝已死”的20世纪,“上帝之缺席意味着,不再有上帝可见地和明确地把人和物聚集到它那里,并且由于这种聚集把世界历史和人在其中的逗留嵌合起来。但在上帝缺席这回事上预示着更为恶劣的东西。不光诸神和上帝逃遁了,而且神性的光辉在世界历史中也已黯然熄灭。”
  
   无神圣感,这本身标志着现代生命的沉沦。神圣乃是超越人世的真正光亮。这绝不是纯粹宗教意义上的谈论。
  
   而影片中的宗教表达,也如出一辙,被教会封禁的圣徒玛利亚,所显现的,是一种受难的善,和凝聚生灵万物地诗性光辉。当鹳鸟集聚在吉普的阳台上,玛利亚说“你知道吗,我知道它们每一个的教名”。
  
   到此,也很难不想起海德格尔那句“人生,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大地上”。
  
   游弋在罗马城中的老年吉普,也彻底明白了人生这场把戏,最终与代表“美好诗意”的初恋相遇。在人生这充满虚无的旅程中找到了一味良药。
  
   存在的意义便是编织生命这席羊毛地毯,没有目的,只有抱持着诗性的光辉,努力地增添它花纹地繁复性。如同影片中那位掌握着罗马所有美丽建筑物的钥匙的人,他不是守门人,但他之所以可以通向一切“美好”,原因则是“我是个值得信赖的人”。
  
   所以吉普最后这样说:“寂静便是情感,爱也是恐惧,绝美的光芒,野性而无常,那些艰辛悲惨和痛苦的人性,都埋藏在生而为人的困窘下,说也说不完。其实不过是浮华云烟,我不在意浮华,所以这就是小说的开始,最终不过是个戏法,对,是个戏法”
  
   而之于导演保罗.索伦蒂诺,重要的并不是罗马城。只是罗马有拿破仑,而拿破仑代表着“从崇高到可悲的只有一步之遥。”
  
   在这样一个不断移动的崇高和可悲的城市中,导演想拍的,如同那位荷尔德林的终生信徒一样,其实是存在与时间,是诗性的光辉。
  
   The Great Beauty。这绝美篇章即其自证。
作者numb

《绝美之城》海德格尔的信徒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绝美之城》海德格尔的信徒来自微语录网,更多《绝,信徒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