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战马》战争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

影视台词 > 影评 > :《战马》战争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战马》战争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的正文:

   电影《战马》是由着名导演史帝文.斯皮尔伯格指导,根据英国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大型战争电影。该片以一战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英国男孩儿与一匹马之间的故事,他们因战争而分离,又因战争而团聚。导演也以此来作为本片的主线,展开了一系列动人的故事,使《战马》在与其他战争电影相比之下而展现出更多人文关怀与温暖,正因如此,也使得《战马》成为一部没有流血的战争片。电影于2012年上映,并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纵观影片的内容结构,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地方不尽人意——松散的故事结构、计流水账一般的叙事、可有可无的人物。导演斯皮尔伯格通过自己对电影、对战争、对人性的理解,对影片加以改造,使影片成为一部恢宏而又温馨的电影,尽管对斯皮尔伯格来说,这部电影只是小菜一碟。
   同样都是以反战为主题,导演斯皮尔伯格在《战马》中对试听语言的应用与《拯救大兵瑞恩》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尤其在表现战争惨烈这一方面,换句话说,《拯救大兵瑞恩》是真实还原了战争的惨烈与震撼,断臂残肢、血肉横飞的场面再配以手持而产生强烈晃动感的拍摄方法,使该片取得了极大的艺术成就。而《战马》则仿佛一幅悲壮、恢宏、美丽的油画,再由约翰.威廉姆斯为本片量身制作的抒情音乐,便组成了这部充满诗情画意的战争电影。
   舒缓与宏大的镜头,抒情的同时亦表达战争的残酷
   作为一部以反战为主题之一的影片,这里没有血肉模糊的战争场面,没有大义凛然的献身精神,更多的是温暖的镜头轻轻地拨动观众的心弦。片头以几个介绍空间的大远景来抒情,开阔的原野能听到风吹茅草的声音,男艾尔伯特注视着马的特写,在此流露出浓浓的感情。在战场上,舒缓的镜头亦能捕捉到战士脸上一闪而过的悲悯。曾有评论家这样评论这部电影:它没有像一位遭受迫害的伤者一样血泪齐下的控诉,也没有像一位正义凛然的道德家一样大声地谴责。诚然,它只是以舒缓的语调平静地讲述了一个男孩儿和一匹马的故事。
   英军第一次与德军交战的场景,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一次划时代的战役。从电影的角度讲,这是一次艺术的碰撞。为表现此次碰撞,导演斯皮尔伯格特意做了铺垫。在英军操练的这一场中,骑兵们冲过硝烟在原野上驰骋,这里特意采用一个景深的前跟镜头,载着尼寇斯的Joey与载着吉米的托普松并排冲在最前方,即镜头的前景处,其他士兵追赶着,位于景深处,随后便是一段运动镜头拍摄了Joey与托普松的竞速,其中不乏大景别与小景别的交替使用,导演在此处展现的是骑兵们优越的作战能力。而在与德军正式开战时,导演运用用了一个特殊的固定镜头,骑兵们在两米多高的麦田里排列整齐后准备发起冲锋,随着一声令下,马蹄声的频率开始加快,在骑兵们进入麦田时,镜头进入了“动”接“动”的状态,即连续的运动镜头,比如吉米拔剑用了一个上摇的特写镜头,骑兵们上马用了三个连续快速的升镜头,骑兵们缓慢前进,此时景别逐渐变小,多以小景别和景深的跟镜头拍摄,紧接着,吉米发出全速前进的命令,镜头的运动速度与切换速度跟随骑兵的加速而加快。而在此时,出现了一个3秒钟的固定镜头。这个镜头的角度是侧面与地面夹角75°俯拍,远景。骑兵们全速前,在这个固定镜头中的表现是他们从画面右侧向左侧运动,镜头记录下骑兵由入画到占据正个画幅然后快切。3秒其实很短,但与一系列快切镜头相比,它是足够长的。而骑兵们全速前进所能达到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70公里左右,那么在这个3秒钟的固定镜头中,骑兵的数量可见一斑,而这些只是为表现战争的残酷做铺垫。当骑兵们轻松碾压在开阔地的德军步兵军营时更是使用了一个大远景的侧面俯拍拍摄了骑兵们整齐的冲锋与数量的庞大,将气势推向顶峰,而下一个镜头则是一个低角度的景深镜头。镜头采用侧面跟拍的手法,拍摄前景处一名德军士兵奔跑的双脚,运动方向向左。首先,由于这名士兵本身的奔跑速度并不快,导致镜头运动速度也变慢。其次,以一个近似于特写的近景拍摄人物膝盖以下的部位。综合以上两点可以发现此时的镜头并没有展现出一个逃兵应有的慌乱,仿佛他只是按照预定的路线跑到自己该的位置。答案就在这个镜头的落幅,德军的脚步向左侧运动,位于画面中间,镜头跟拍,在进入树林中德军部署好的防线时,画面左侧一挺重机枪入画,镜头停止运动,脚步出画,此时镜头一直采用短焦,机枪进入清晰,脚步进入模糊区,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机枪上。到此可以推测出,德军已经料到英军会采用骑兵战术,所以在树林中布下机枪防线,故影片使用了一个节奏略慢的镜头来揭示,在机枪出现后,镜头特意停了两秒,枪管黝黑已预示了骑兵们的未来。如此,在这次交战的最后,以一个上升镜头结尾,同样是俯拍,同样是大远景,只是在这个镜头中,只能看到战马与士兵的尸体,遍布在平原上,与之前烘托气势的镜头形成如此强烈的对比。
   片中不仅有法国老人向孙女讲述战场上信鸽的勇敢故事的长镜头,亦有德国军官义正言辞“战争夺走所有人的一切”时公正严肃的近景,亦有对角线构图的全景——田野上,艾尔伯特牵着缰绳催促Joey犁地时,充满希冀地叫喊“walk on!walk on...”,也有影片结尾处艾尔伯特骑着Joey行走在夕阳下草原上的大远景,逆光。此时艾尔伯特的身影仅能分辨出一个轮廓,与即将落入地平线下的太阳又形成一个极具抒情意味的构图构图的。在故事的最后,艾尔伯特带着Joey回家,天空渐暗,此时的光线经过处理后,只有一缕夕阳映射在这一家人的脸上,表达出战争的结束,与家的安详,当然,这部影片的魅力,远不止这些,需要在一次次的观影中体会,发现,感悟。
   特殊音响的震撼表达与声画同步的直接抒情
   有观众反应本片处在一个抒情不断的状态,诚然,这与本片的叙事结构有很大关系,但也正是这一个个抒情的场景与充满震撼、温暖的镜头拯救了《战马》,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它的艺术效果。
   例如在骑兵与机枪的碰撞那一场,德军的步兵已经进入了树林中布控好的机枪防线,机枪对准了前方直面而来的英军骑兵,镜头此时跟在骑兵后方,马蹄声、“杀”声冲击着人们的听觉系统,随后又出现一个由机位移动形成的拉镜头,侧面的全景,随景头运动一共出现了五挺马克沁重机枪。随着机枪开火,电影进入了一个特殊的阶段,冲锋的骑兵与开着机枪的步兵,交战的双方仿佛处在不同时空中。前一秒,镜头跟在骑兵后方,只能听到马蹄声与喊杀声,下一秒,镜头固定于机枪手右上方45°,大全景,依稀能见到机枪口喷出的火焰,一匹匹战马从机枪手之间跃过,保持着冲锋的方向,但马背上已没有士兵的身影,故此时已没有了骑兵的喊杀声,只有纷乱沉重的马蹄声期间夹杂着机枪声,就这样循环了三次,快节奏的镜头切换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却并没带来多么强烈的心理冲击,但战争的残酷已展现地淋漓尽致。紧接着,机枪瞄准了骑兵队伍中的尼寇斯,接下来的两个镜头都在运用升格处理的同时也对音响做了特殊处理。第一个镜头,尼寇斯的特写,他清楚地看见机枪手瞄准了他,眼神中并没有流露出恐惧,只有悲悯,此时没有没有马蹄声,没有喊杀声,也没有机枪声,抹所有环境音响后,只有尼寇斯缓慢而充满情绪的喘息声。第二个镜头,机枪口的大特写,机枪开火,枪口火光闪现,停火,枪口冒起蒸汽,此镜头对音响的处理为——静场。此时导演对于影片的情绪渲染达到了一个高峰,而下一个镜头,便是Joey独自在树林中奔跑,尼寇斯的生命已然结束了。
   影片的音乐是由约翰.威廉姆斯针对剧情量身定制的,甚至可以说是为了契合影片“记流水账”的叙事结构而进行配乐,所以本片中的声画关系只有声画同步。在影片开头的部分,背景音乐主要以活泼、欢快而又恢宏的旋律,表达着艾尔伯特的欢愉、激动,也展现着新生的Joey那年轻、旺盛的生命力,这个背景音乐陪伴他们成长,分享快乐和幸福,影片一直采用这首音乐,直至Joey被军队征用时,悲壮的背景音乐开始出现并在出现伊始便发挥了作用。Joey被军官牵走,艾尔伯特紧紧跟随至大桥,目送着Joey。这时,悲壮宏伟的背景音乐响起,表现出此时影片叙事已进入第二个阶段,由农场的平凡进入战争的残酷。也预示着Joey将会有许多非凡的经历。当这个悲壮恢宏的音乐再次响起时,便是尼寇斯被机枪打中,Joey仍保持着冲锋的方向奔跑着,上一个镜头为机枪口的大特写,并且在音响方面做了静场的处理,静场的效果延伸至这个镜头,Joey奔跑着,此时背景音乐不仅渲染了尼寇斯牺牲的情感,又一次预示了Joey接下来的命运。在此处同样采用悲壮恢宏的背景音乐,是因为接下来Joey被德军俘虏,拉大炮。影片中大部分的背景音乐都是这首悲壮的音乐,直到高潮部分。托普松因拉大炮而劳累致死,敌军的坦克开来,爱马的德国马夫士兵松开Joey的缰绳,让它跑,远离战场。马夫被朋友拉走,坦克压过托普松,Joey受到了惊吓,开始在英德双方交战的战场上竭力地奔跑着,一段悲壮的音乐响起,与之前不同,这首音乐的节奏更快,为了适应Joey快速奔跑,还加入了特殊的鼓点。这期间并没有抹环境音效,可以看到Joey在战壕中跃动,在炮弹与枪林弹雨中穿梭,可以听到马蹄声,枪声,炮弹声,也有士兵们看到战马而发出的惊呼声,甚至还有Joey抬起前踢的仰天嘶鸣,整个过程中,这首背景音乐一直跟随着Joey而改变节奏,使影片再次达到抒情的高峰。战争结束后,艾尔伯特骑着Joey,迎着晚霞,走来回家的路上,此时背景音乐换为了舒缓的音乐,但这种舒缓中蕴含着饱经艰辛,提现了来之不易的回家的幸福及归属感和温馨的风格。
   没有血腥的拍摄技巧,充满人文关怀的照明与色彩
   导演斯皮尔伯格曾自述,《战马》是一部温馨的电影,适合一家人一同观看。这是因为影片不仅有温馨的结局,更是因为全片没有一个含有血腥的镜头。比如剑刺入人的身体时、步兵冒着枪林弹雨发起冲锋时,导演刻意地不让血出现,并利用快速的镜头切换使它变得合理,变得值得欣赏。而另一个场景,骑兵与机枪的碰撞中,导演用对比蒙太奇来表现骑兵的死亡,又用重复蒙太奇来强化视觉冲击与心理冲击。例如以下一个镜头段落,机枪瞄准Joey身上的尼寇斯,随后给了尼寇斯一个特写,构成一条关系轴线,接下来是枪口的特写,开火,停火,枪口冒气热气,镜头在枪口停留两秒钟后切换至Joey独自在树林中奔跑的镜头。整个过程中没有看到尼寇斯如何被抢打中、如何摔下马,只是通过镜头切换避免了血的出现。而在逃离战场的德军兄弟被处死时,导演则是通过利用周围环境与事物来避免血腥的场面。在法国的农场中,有一种用来当做仓库的风车塔楼。德军兄弟正是在黑夜里,一个农场中被抓住,执行枪决的地方就在风车塔楼不远处。执行枪决这个场景中只用了一个景深镜头,镜头架设在风车塔楼旋转的风车叶后,俯拍被绑住的德军兄弟,以及现在他们前方拿枪指着他们的几个士兵,形成一个远景,风车叶顺时针转动,军官下令开火的同时,一片风车叶转动直镜头前,此时只能看到枪口闪烁的火光,还能听到步枪“啪”“啪”的声音,枪声停止的同时风车叶也正好转动过,德军兄弟已倒在地上。在这里,不仅要注意军官的下令时间,还要注意执行原则的地点,同时把握好风车转动的速度与演员倒地的时间,待一切调度完毕,才有了这个堪称经典的镜头。
   影片在继续讲述人性的美好时,采用了与《辛德勒的名单》相似的手法,不同的是,《辛》是一部以黑白色彩为基调的影片,当一道硬广照在辛德勒的侧脸时,表现出他亦正亦邪。而《战马》是彩色片,所以导演采用的照明也是有特殊寓意的。黑夜里,Joey在战场上冒着机枪与炮弹奔跑的场景,将情绪渲染到本片的最高峰,无论是那几个连续的跟镜头还是几次越轴,当然,黑夜中无法看清Joey奔跑的身影,所以在此处,几个照明弹毫不突兀,士兵惊呼,在炮弹与机枪的覆盖下,还能见到一匹马,一匹战马。Joey的快速奔跑与适时而来的照明形成了上的视觉冲击,这也正是影片的高潮,直至Joey跑到战场中央被铁丝网缠住、绊倒。
   英国人有骑士精神,从小也受到骑士文化的熏陶,所以英国人都很爱马。当英军战壕里的士兵发现在铁丝网中挣扎的Joey时,士兵们开始呼唤Joey。在这个场景中,时而全景时而近景或特写,拍摄对象都是战壕中的英军士兵,他们有的吹口哨,有的吧唧嘴巴,发出各种可以用来呼唤马的声音,就连一开始根本不相信Joey是匹马的军官也尝试着吹口哨呼唤Joey。此时战场上没有枪声,没有炮弹声,只有各种唤马的口声,而此刻正是天蒙蒙亮起,影片在此处采用自然光,并不是为了还原战场的真实性,而是为了表现出此时士兵们的真实感情,同时,由于对战争的厌倦,采用自然光亦是为了呼唤人们回归自然,回归本性。影片最让人感动的场景,莫过于在的德军战壕前,一名英军士兵与一名德军士兵的合作,为了拯救Joey,他们放下手中的枪,一起合作。当他们为了剪断Joey身上的铁丝而需要更多的铁钳时,德军战壕中同时丢出了五六把钳子,成功救出Joey后他们开始争夺Joey,但为了避免引发冲突,德军士兵以丢硬币的方式来决定,掷出人头面,战马归英国士兵。英军士兵牵走Joey,他们互相问候,得知了对方的姓名和家乡,握手,并提醒对方小心子弹。在这个场景中,影片以远处光源模拟太阳光,画面呈现为逆光,此处对照明的处理主要是为了以下两点原因。第一点,为了营造出黎明前的黑暗,预示着光明的到来,战争的结束。第二点,为了使英军与德军共同合作的场景凸显出人性的光辉,人文的关怀,敌对的两个人在同一时空下,为了同一目的而合作,采用逆光不仅展现出两人的伟岸,也是导演在此处将两个不同国家的人抽象化为“人”的概念,也体现了导演对人人平等理念的深刻表达。
   电影大师黑泽明说过,电影就像一个容器,它可以把人生中的各种滋味都容纳其中,将那些原本游离在电影之外的生命最初的唏嘘、欢笑、感动和痛楚都具体的展现出来,让所有人分享。虽然《战马》未能得到奥斯卡的青睐,但对于导演斯皮尔伯格来说,它是成功的,它没有脱离大众,它也不只是一碗心灵鸡汤,而是一件代表着灵动、鲜活、美好的艺术品。

作者离沁、SECRET

《战马》战争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战马》战争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来自微语录网,更多《战,一部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