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十二公民》让我们好好儿说话

影视台词 > 影评 > :《十二公民》让我们好好儿说话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十二公民》让我们好好儿说话的正文:

  如果在十年前,观众还会津津乐道地吐槽一部打着大导和名演员旗号的烂片,片方还会与一部恶搞片子作者对簿公堂,院线还会为了一部差评电影向观众道歉……十年后,一切习以为常。艺术从业者与电影消费者的持续妥协,市场原始积累般的繁荣下使主流电影由艺术成为了烧钱机器。还好,有人不在这场局里,有人可以对这个游戏规则说不。
    《十二公民》是部优秀的电影,“优秀”这个词在褒义词中显得不是那么狠,那么极致,但放在中国电影的大环境下,遇到这样一部片子,基本算是彩票中奖了。墙里开花墙外香,中国电影的殿堂级作品,一如《霸王别姬》、《活着》、《阳光灿烂的日子》,走的都是外国的大奖回国被重视的路子,《十二公民》或许达不到那种轰动效应,但类似《白日焰火》一样的舆论热议对于这部影片也绝对称得上利好消息。
    托北京国际电影节和蝈蝈同学的福,我们在国际关系学院看到了这部电影的点映。之前对于《十二公民》的期待更多来自于对于徐昂导演和北京人艺这两块招牌的期待,前者年纪轻轻便拥有了《喜剧的忧伤》这样现象级的话剧作品,后者严谨扎实的现实主义风格和一脉相承的表导体系在这个浮夸到脸都懒得看的时代愈发珍贵。
    不用担心剧透,因为这个片子精彩不在故事背景上。十二个成年人,在模拟法庭上,讨论一件凶杀案,当社会舆论一致指向犯罪成立的时候,原本会成为一个过场戏的“陪审团投票”程序却因为一位陪审员的坚持走向严肃。经过了近两个小时的探讨,最终的结果是陪审团一致通过无罪决议。这个结果基本在影片的前半段就已经很明朗了,因此悬念感并不强烈。剧情的重点,在于探讨(用争吵可能更为恰当)过程中十二位投票人的态度变化以及由此引出各自的生活经历。
    塑造一幅性格各异的群像,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况且这部以“戏剧电影”为自我定位的影片在场景上非常单一,扁平化的空间内展开潜在的无数内容,并推动案件讨论,确实相当需要智慧。除剧情上的一些逻辑瑕疵(观影者对此基本有着普遍的疑惑)和具体国情对于这种移植于西方法律制度的陌生外,影片的讲述基本清晰流畅,值得肯定。
  
    可能更多人受《十二公民》故事题材的影响,将这部电影的评论重点集中在法律程序、司法公正、对生命的尊重等等角度上,我个人认为,编剧与导演最想描绘的,其实是当下社会人们的交流方式问题——换言之,我们该怎么聊天儿?我们能不能好好儿说话?
    二十世纪的哲学几乎与语言学交织在一起,以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学者,打破了自古希腊以来的逻辑哲学思维,犀利地指出“语言的边界即是人类思想的边界”这一结论。当然,更为高深复杂的探讨不能在这里草率进行,但对话方式的重要性,的的确确影响着每一个或大或小的交际群体。
     以韩童生老师(这部戏里最为出彩,戏份与何冰相当的角色)扮演的3号陪审员与张永强老师(我脑海中始终摆脱不了《我爱我家》中孟朝阳这一角色形象的干扰)扮演的10号陪审员为代表,寥寥数笔,将“刻板偏见”对于客观事实的干扰到位展现。3号带着对富二代的某种偏见、带着晚辈顶撞长辈的伦理审判和个人遭遇,始终无法正视案件本身。而10号用最典型的“地图炮”视角认定外地二流子教不出正经人。记得美国影片《在云端》中的男主人公说过,“偏见虽然不一定对,但确实很快,所以我需要它省时间”。人类在脑海中设定概念,建立语言系统,其实就是在简化我们的认知模式,将能够整合在一起的东西尽可能归类,哪怕以偏概全、哪怕盲人摸象,既无法避免,也不能根除。但正是这种过度简化,使得思维模式束缚住了我们对未知事物的探求欲望,甚至当别人试图揭露出这一障碍时,我们会本能地做出荒谬的反抗——对于有利于我们的观点,强化我们固有认知的,我们热烈欢迎(几位坚定支持有罪的陪审员反复以老人的证词为理由);对于不利于我们的观点,削弱我们固有认知的,我们会在这种不安全感中给予反驳(绝不怀疑证词证据,并且抵制何冰扮演的8号陪审员对于证据的怀疑)。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先入为主、亲疏分明而导致的是非混淆、黑白颠倒异常的多。我记得易中天先生曾经在五六年前提出过所谓“三不问”理论,即对待争议与批评,要“不问动机、不问资格、不问对象”,可能虽然有矫枉过正的倾向,但毕竟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结构根深蒂固的环境中起到了警示作用。然而几乎在提出这一理论的同时,易中天因在北京卫视《非常网络》节目中沿寻这“三不问”理论对主持人“发飙”的事件引发了更广泛的关注与争议,娱乐效应瞬间淹没了价值观点,“学者怎么能发飙”、“出名了就脾气大了”等等人们臆测的主观心理分析使围观者立刻划分阵营,而对于当时易中天为什么发飙,没什么人再关注了。所以改变某种社会集体行为习惯,确实难于上青天啊,好在《十二公民》这种作品的存在,给人们又提了一次醒。(推荐易中天《书生傻气》、《公民心事》)当然,作品不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创作,必须在自然的人物逻辑中接近于包罗万象,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解读视角,笔者的视角重点放在了这里,欢迎探讨。
  
    观众们当然可以高居其上,跳出局外的姿态审视着电影里的角色,但是也应该逐渐意识到这种出自本能的“狭隘”时时出现在我们自己身上——这种内省,往往是优秀的舞台戏剧作品带给人们的感受,我们却难得的在《十二公民》中遇到了,从这个角度看,它确实是无愧于戏剧电影的自我定位,也更验证了何冰老师所说“在拿到剧本后,我就闻到了一部好话剧的味道”。
    我不认为把《十二公民》和之前的几版《十二怒汉》进行全方位比较是十分必要的(尽管出于审美感受的对比是人们的习惯),尽管这部电影在宣传时坦陈自己在向前辈致敬,但一个优秀的作品应该是自成体系,自圆其说的,如同看过《泰坦尼克号》的人不必一定要找更古老的《冰海沉船》来对比,《十二公民》已然完成了剧情逻辑在时空中的转换(转换是否成功,有较大的商讨余地),就事论事即可。
    有的电影,它在市场上很火,但我会发自内心地希望它多挨一些骂,因为我能感觉到那种火对今后的佳作产出是不利的。而《十二公民》这样的电影,我希望它火一点,再火一点,哪怕褒贬不一,甚至贬大于褒。因为它是认真的,是有基本品质的,如同一道用心烹饪的菜肴,可能不符合一些人的品味,但绝对没有地沟油。
作者梁壮伟

《十二公民》让我们好好儿说话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十二公民》让我们好好儿说话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十,说话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