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十二公民》公民意识与十二人物

影视台词 > 影评 > :《十二公民》公民意识与十二人物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十二公民》公民意识与十二人物的正文:

  所有的差距归结到底,都是思维方式的差距。一个优秀的思维者,具有良好的视野,辩证的能力以及极强的逻辑推演能力。
  
  好吧,回到这部片子,《十二公民》。整部片子看起来,总体没有明显的吐槽点,全程观影很是投入,自己的情绪也是跟着剧本安排的情节走的,时而感动,时而愤怒。自己也算是一个中规中矩、不挑剔的观众。
  
  这部片子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是,故事的背景是一个“大家所不熟知”的西方陪审团制度。中国大部分公民对法律的理解,是只有法官和律师的。之前读过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里面有系统地阐述美国的司法制度,感谢这本书给我了对西方司法制度的理解。我自己理解的西方陪审团制度中,法官只是维持整个官司正常运转的组织者,除了双方的律师外,还有拥有审判权的陪审团。陪审团是又奇数个社会中的普通公民构成,需要履行在刑事案件中的审判的权利。
  
  说起刑事判决的陪审团制度的建立,我个人认为,这种制度建立的基础是“西方人道原则”,即一个公平正义的审判,是能够通过“大多数普通人”的判断产生的,而不是需要通过一个专业到不行的法官来做出的,审判的结论是“易于理解与接受”。判定有罪的证据,是要“能够排除合理性怀疑”的。换句话说,如果控方提出的证据存在“合理性怀疑”,那么被告就要宣判无罪。
  排除合理怀疑标准在美国已经被广为接受。
  
  虽然这部剧名称用的是《十二公民》,扣上的是公民意识的帽子,但我觉得这部片子的精华并不在于介绍陪审团制度。即使观众不了解这个制度,也不会影响理解整个剧本的冲突点。为什么会有陪审团制度,只不过是原着《十二怒汉》借用了陪审团制度作为故事的背景吧,也正好套一个“法律意识”的大框架 ,也不是什么坏事情。这样,电影审查也过了,观众也能尽可能地沉浸到原着中,上下皆欢喜,岂不是更好?可能观众们看完本剧后,对“公民意识”有一个更深刻、直接和全面的理解。
  
  但我觉得这些都构成不了,这部剧能够在上评分超过8.2分的原因。我觉得“公民意识”,这是这部剧扣的帽子,是这部剧最后收尾的点睛之笔。但回想起来,在看这部剧的时候,真正吸引你的,是“十二鲜活的人物”因何从“判有罪到判无罪”的过程。原剧的名称是《十二怒汉》,十二个人在怒气释放后,达成了“无罪”的宣判结果,电影随即结束。
  
  8号陪审,是男主,第一次投票就选择了“判无罪”,他的身份在电影中是最神秘的,电影在最后给他扣的帽子是他是“检察官”。但我认为这个人物不是职业习惯使然,一种合理性怀疑的学者态度的驱动,这种精神与职业无关。8号陪审也是本剧中,竭尽用脑子,而不是用情绪在做判断的人物。他身上所秉承的是浓烈的“正义责任感”与“公民意识”做出无罪判决。
  
  9号陪审,是男主旁边的70多岁老人,文革期间打为右派,尝尽了世间的冷暖,是一个有温度的老者,懂得独处老人的苦痛,第二次投票改为“判无罪”。老者在经历了世事之后,表现出更多的宽容与平静。只不过因为文革期间的事件,在人物身上造成了浓重的阴影,造成了他身上情绪的积累。他身上所承载的是“错误宽容”做出无罪判决与“时代的沧桑”做出有罪判决。
  
  7号陪审,是学校的小卖部商贩,有着紧张的生活压力,油嘴滑舌的社会底层,经常被各种人使唤,自尊已经接近为零,自卑感太重。出于“抛弃自卑、捡起自尊”做出无罪判决与出于“憎富及深深的犬奴主义”做出有罪判决。
  
  6号陪审,是一个急诊科医生,从感受“对生命尊重的角度”,在第三次投票改为“判无罪”,他身上代表着有教养的大多数城市中产阶级,并没有明确的观点,思维是可以被引导的。在整部影片中没有太多的存在感,是一个普通的角色,戏份也不多,此人物没有太多的情绪冲突,感觉有些没有到位。他身上所承载的是“生命尊重“做出无罪判决与“大多数的人云亦云”做出有罪判决。
  
  5号陪审,是一个被误判进入监狱,混过黑帮、哥哥挨过刀子,现在从良的人物,出于“感同身受”,改判为无罪。他身上所承载的是“痛苦岁月的感同身受的怜悯”做出无罪判决与“对过不堪生活的抛弃”做出有罪判决。
  
  4号陪审,是商业地产的阔商,包养了学校的女学生,说话讲究尊重和道理。出于“理性的证据被推翻”做出无罪判决与出于“缺乏足够的怀疑精神”做出有罪判决。
  
  3号陪审,是一个脾气不好,儿子离家出走与老婆离婚的出租车死机,所有的结论都是不带逻辑。出于“对儿子的宽容、自身错误的正视和负面情感的全面崩塌”做出无罪判决与“对逆子的不原谅”做出有罪判决。
  
  2号陪审的职业我不太清楚,他是一个有一定科学素养,不愿意闹事的和事佬。出于“不起事”做出无罪判决与出于“不起事”做出有罪判决。
  
  1号陪审,是会议的组织者,具体职业不知,受过一定的教育,处理事情比较机智,这个人物的特点不是很鲜明,很难描述。出于“理性的证据被推翻”做出无罪判决与出于“相信理性的证据”做出有罪判决。感觉这个人物很鸡肋,所做的事情跟4号陪审差不多。实在是分析不出啥。
  
  10号陪审,是一个收房租的北京本地人,对外地人有歧视,素质不高,喜欢说话打断人,好事喜欢热闹的市井小民。出于“父爱”做出无罪判决与出于“好事的小民心态”做出有罪判决。
  
  11号陪审,是法律学校的保安,政法大学高考落榜生,北京外地务工人员,工作尽职尽责,在底层社会人群中有一定的素养。出于“与7号与10号陪审闹气,加上自身对政法工作的热爱”做出无罪判决与出于“自以为是的武断的司法审判”做出有罪判决。
  
  12号陪审,信念不坚定的保险销售。出于“被8号人物人格魅力感染及、相信事实和证据的合理性怀疑”做出无罪判决与出于“显而易见的事实的轻易相信”做出有罪判决。
  
  分析到最后,发现因为这部片子使用了“公民意识”这样极具煽动性的意识词语来调动观众的情绪,让观众对于“十二个角色的丰满程度”的关注度会下降。如果细细品味,十二个陪审的性格和背景,不是完全相异的。也就是说《十二公民》在人物塑造上,还有一段路要走。当然现在做的已经够好了!
作者晴天小扬

《十二公民》公民意识与十二人物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十二公民》公民意识与十二人物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十,人物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