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走向共和,走向历史

影视台词 > 影评 > :走向共和,走向历史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走向共和,走向历史的正文:

  记忆里这应该是我第一次在网上一集不落看完一部国产剧。59集的版本,一天一集,看了整整一个多月,看完已经忘了之前是谁推荐的了。感谢推荐人。
  
  百感交集。甲午爆发到民国初建这段三四十年的光景,在长长的历史洪流里,简直太短了,可对于日后这个国家的命运走向,又太重要了。而这段如此重要的历史,虽然从小到大可说是学(xi)了(nao)无数遍,考了无数遍,可以问起来,好像除了标准答案里“反帝反封建”这种评价之外,剩下的只是些模模糊糊的印象,全不知所以然。而其实课堂上能够接触到的历史,如果能称之为“历史”的话,却也往往是成王败寇的历史,结果远远重于过程,真相远远小于现实。正好这段时间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他讲到写书的初衷时说道:“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传统制度,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死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剧名走向共和,与其说是走向共和,不如说是晚清衰败史。清朝是覆灭了,可走向了何处呢。只能说共和是理想主义的孙文的一腔美好愿景,能否在这片土地上实现又是另一回事。正如钱穆先生说:“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制度,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不得不说,本剧的后半段,剧情可看度急转直下。老戏骨的演技固然重要,可是,没有了李鸿章、没有了慈禧的大清,在终于土崩瓦解之后,迎来的所谓的“共和”是如此毫无章法,也实在是几十几百个镜头能讲明白的。
  
  我当然不是在拥护皇权,甲午海战、马关条约到后来庚子事变、辛丑条约,这个国家早已积重难返举步维艰,多少个李中堂都救不回来。我同情光绪,更同情慈禧。光绪早一天死、晚一天死其实并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光绪自己犯了幼稚病,以为君主立宪说搞就能搞,一搞就能成,把制度变迁当成了儿戏,而无视人事的制度无非是个空架子。慈禧也并不糊涂,她也愿意在“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前提下也接受改革、接受新政,但是大清实在是无法实现君主立宪,不仅仅因为慈禧、光绪的局限,更是因为大清的局限。大清终究是满人的大清,满人终究是那么一小撮人;立宪呢,立的是民权、限的是皇权,而全体汉人都有了权,又将置满人于何地呢?而假使换到中国其他朝代,君主立宪能不能行得通可能真的可以讨论。
  
  再说到贯穿大清和共和的袁世凯,从戍边朝鲜,到小站新军,到戊戌变法,到总统民国,袁大头的政治敏感度极高,而慈禧、李鸿章、荣禄们岂是真不懂得袁的野心和危险,袁世凯这样的人,用得好是福,用不好是祸。这一点,载沣就看不透。可袁世凯最终还是被猪油糊了心,这一代枭雄啊,不知是不是真的被欺父误国的坑爹儿子害了,做了一回皇帝梦,却弄得身后万年臭。相比之下,我是真佩服袁身边的徐世昌,永远活得清清楚楚。可回想起剧中袁世凯说起这天下他得不着便没人能得着,一百年后回看,他这“豪言壮语”,竟悲剧地言中了,往后几十年的中国,军阀割据、内忧外患、自相残杀,也的确并没有好到哪里。说到底,谁来真当个皇帝倒不可怕,可怕的是嘴上不说心里想,以共和之名行皇帝之实,这样一想,袁世凯还是太嫩。
  
  而孙中山呢,看完这个剧以后想必很多人都并不喜欢。这个角色,由于剧情的倾向性太强烈,反而显得并不真实,不知编导的心态是不是觉得连慈禧、李鸿章、袁世凯这些教科书里的反面角色都以一种可被谅解的立场展示了出来,总不好抹黑国父吧。比如,我很不喜欢宋教仁案这一段。宋教仁被暗杀本来就是疑案,作为一个历史剧,可以稍微站个队,表明自己的观点,但让袁世凯和赵秉钧吃着酒说着杀宋教仁就有点太明显了,怎么又只字不提宋教仁和孙中山的矛盾呢。其实孙中山的失败,有没有袁世凯都是注定的。当孙义正辞严地说权力属于人民的时候,袁说自己并没有看到人民,他只看到一个个的人。这实在是太贴切不过。孙太执着于理想,二次革命时他发现自己作为全国第一大党的党魁竟然毫无号召力可言,孙不得不开始要求党员效忠于他;正如黄兴所说,这违背了自由和民主。但这又是个死结啊。中国人不懂民主、共和,剧中孙中山打了个比方说正是因为不识字才要念书,而不是把不识字当做不念书的借口;可认字读书尚且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民主、共和这种意识形态又岂是开个窍就能理解的。中国人最大的愚昧不是不知,而是不自知。说到底是太自由了,自由最后反而变成了一张网局限了行动力。要革命、要捐钱甚至要送命,说是为了民主、共和、自由,说是为了实现自由和民主必须先牺牲自己的自由和民主,这话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实在没有很大的说服力。
  
  所以在我眼里,这部剧的第一关键字不是“共和”、“革命”,而是“局限”。每个人都有局限,慈禧、光绪有局限,李鸿章、张之洞有局限,孙中山、袁世凯有局限。每个制度都有局限,君主立宪有局限,共和也有局限。每个时代也有局限,晚清有局限,民国也有局限,往后的日子不必说,一直有局限。
  
  局限的人生在局限里,不说改变,仅仅是克制,也比放任要好得多。而我却不知道,假如有什么注定是要覆灭,关于这局限,是明白好,还是糊涂好。
作者柯婴

走向共和,走向历史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走向共和,走向历史来自微语录网,更多走向,历史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