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关于差异的简单分析

影视台词 > 影评 >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关于差异的简单分析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关于差异的简单分析的正文:

  【首先】
  1. 我想说,这个纪录片的策划拍摄和播出——这一切的本身是个非常好的事情。
  
  1.1 说明优雅呆萌又骄傲的英国人开始对中国教育感兴趣,第一集的开头这么说到“英国青少年在国际竞争中持续落后”(British pupils are falling behind in the international race ),于是他们的目光落在那些在国际竞争中领先的中国学生——这些学生和英国学生接受着截然不同的中国式教育。(后面我们再说,真的是传统中国教育带来的国际竞争中领先么?)
  1.2 有着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学教育问题以及中英文化对比问题,无论出于怎样的原因,前期广告宣传到位,民族优越感爆棚,猎奇心理或是想跟上微博朋友圈刷屏的节奏,他们用了一些些刷王思聪宁泽涛中国好声音最美被拐女教师的时间,坐下来看了这个纪录片。更多人开始想了解这一切,更多人会参与讨论,而不是前些年提及中外教育对比时候,听到的简单粗暴站队两分法:
  “外国教育就是好。”以及“外国人笨死了,天天玩,还是中国教育扎实。”
  
  【但是】
  
  2. 这毕竟是个纪录片,不是一个严谨的实验,所以我们不能指望它有多么靠谱的变量控制与对照设置。你要理解这一定有剪辑上的操作,有剧情上的需要,有为了吸引人眼球的夸张成分。所以我们只是看到了五个教师空降一所英国中学,生硬将英国人认为的“中国传统课堂”复制呈现出来。而且我们也要等二、三集出完不是?
  就第一集而言,你会看到很多剧情不合理之处,比如:
  
  2.1 没有在小学时候开始就训练多年的纪律概念偏偏立即就要开始遵守纪律——碰巧这还是一群青春期的初三学生。而且他们碰巧知道这只有一个月的时间。
  
  2.2 如果这是编导需要的“中国传统教育”,不好意思,我们的中国传统教育体系里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叫做“家长配合”。家长会配合学校配合老师把家务都包办了,让孩子只需要学习;家长会回家负责开导或者表扬或者偶有的辱骂;家长会督促着孩子写作业并额外布置作业。——对,这些其实是提到中国传统教育,大家脑海里会出现的一些刻板印象。
  
  2.3 如果这是你们需要的“中国传统教育”,我们还有一个配套选项就是“学校领导的态度和整体氛围”。从这五个老师就带的中国教育其实可以看出来BBC功课做的挺足,但是这样的中国教育的背后是一种长期的文化、习惯以及整个中国社会对于“教育应该是怎样的”认知,这样的重要而隐形的东西是带不过的,恩,因为它们不喜欢坐飞机。
  
  
  【思考】
  3. 所以把这个片子就当做一个片子看,然后我们可以稍稍讨论一下由此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3.1关于制度——从非政治角度谈论。
  
  3.1.1关于福利制度。片中一位中国老师认为,这些孩子对待学习的懒散行为与英国优厚的福利有一定关系——因为没有生活压力没有太大竞争所以并不迫切想要学习。而大部分中国孩子因为人口众多面临的众多竞争而必须进行高强度学习。
  实际上我并不认同她的观点,她说的可能更多是成年人或者社会观念。我不记得我小时候是因为生活压力因为长大之后想竞争过谁而读书。难道那时候认为的读书不是一件大家都在做的事所以我想做好?不是学习知识还蛮有趣的我想搞懂?不是成绩考不好回家没有好日子过所以我要好好考试因此要好好学习?
  
  3.1.2关于选拔人才制度。我大天朝有个历史悠久的科举制度(其实英国历史上也有个类似的文官选拔制度),还有个后起之秀高考制度,造就了一些“寒门出贵子”和“独木桥定终生”。我在高三时候曾经幻想过假如我考不上大学要怎么办,很难过,那瞬间我万念俱灰靠着跟自己说“我逗你玩儿呢”才鼓起勇气重新翻开《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那么我们反观英国,片中提到英国教育有着多套教学大纲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也会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放进不同班级授课。而我们几个省都只有一个大纲考同一套题。我还记得我高中时候老师带着愧疚而坚定的神情告诉我们“不是我们想让你们痛苦,是现今高考制度就是如此,你必须考高分上好的大学,才能接受更加优质的高等教育”。那么英国的没有达到大学层次的学生怎么办?恩,人家有发展相对成熟,也更加能被社会和家长们接受的——职业教育。恩,其实中国也已经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了——我怎么知道的?因为我工作这些年来,看到了职业教育开始不收学费,看到了进入职业学校的高分学生越来越多,看到了学生们开开心心的学习找工作然后把钱给赚了。
  
  3.2 关于一些理念、文化的简单对比思考。
  
  3.2.1 要卓越突出?还是快乐自信?——如何取舍
  前者应该是大部分中国老师努力的主要目标,希望学生能够更加优秀,为此牺牲一些娱乐性是值得的。而从英国的老师来看,一个月时间来教三角函数,恩,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感和自信感,牺牲一些进度以及效率是值得的。
  你看,其实都一样,除了少数智商碾压大众的学神们,没什么人玩着玩着就把知识给学了,不额外做题还学的又轻松又快又扎实。在这个过程中,你得有所放弃。虽然卓越和快乐并不对立,但是在当冲突发生的时候是会有取舍的。
  
  3.2.2要成为人上人么?成王一定败寇么?——多元评价
  我爸小时候总是跟我说“吃的苦中苦,方成人上人”,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最终目标是把别人放下面。但后来我想,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竞争”。他希望我能够在各种竞争中胜出。
  那么loser怎么办?既然竞争在所难免,是不是有竞争就必然有loser?
  如果我们提供了足够多种类的竞争呢?如果我们有着更完善更多样的评价体系呢?
  想想那个1000米难过哭泣的小胖子,在九连环的游戏中光芒四射,活泼开朗自信。
  
  3.2.3 是不务正业?还是全面发展?——尊重个体并制定规则
  词汇的运用很有趣,同样一个和当前学习任务无关的事,你可以褒义词形容为“全面发展”,也可以用贬义词形容为“不务正业”。
  所以当你看到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敲起想象中的鼓,当你看到中午休息时间他们不写作业开始带着耳机合唱,你倾向于用怎样的词?
  我最不喜欢中国传统教育的地方在于,其实学生并没有作为个体得到很好的尊重,我们好像只发明了“尊师重道”这个词。
  所以我们特别在乎“纪律”,我们按照一些统一的规定要求学生,纪律带来高效的教学,但有些“纪律”仅仅是为了便于统一管理。
  片中老师吐槽学生盘腿的那段,无论是以前作为学生还是现在作为老师,我都不能理解安静的盘个腿听课为什么违反课堂纪律。有很多奇怪的纪律看起来更像是在培养军人而不是每个学生。
  感觉这一段可以展开来写很多,所以先不写,直接给个我的结论。
  我觉得应该尊重学生个体,给予一定空间,但在不影响他人这点上,制定规则并执行。
  
  【我眼中的中国当下教育】
  
  4. 看到大家讨论的时候,都在说中国教育怎样,中国教育如何。其实本纪录片中的中国教育只能加很多冠词算是“传统意义上的”“大部分人认为的”“部分地区”“部分人群”的教育。从这个侧面来看,空降五个老师英国,是个特别有意思的事。
  但是这绝不是完全的中国教育!
  
  4.1 在社会的那些你不关注的角落。
  
  中国还有很多孩子没有机会一直接受教育——比如最近讨论比较多的凉山,很容易就死了,很容易就辍学了。
  中国还有一种学校叫农民工子弟学校,他们接受的教育质量也比较不理想。
  中国还有被拐妇女在贫困山区教书而感动某省(不知道有没有感动中国)
  有的贫困地区一个班里会同时有各种年龄各种年级的学生——如果你支教过。
  各种一线二线三线四线的不同城市,会一样么?
  
  4.2 就我所在南京而言
  
  4.2.1 人数:我93年上小学班级人数54,99年初中班级人数38,2002年上高中大约班级人数50左右。2009年毕业做老师。带的学生有过30,有过50,更多是40多。
  现在很多初中也搞小班化教学,人数在40人以下。
  
  4.2.2 关于教师一个人在台上讲。我记得教改已经很多年了,连我们学校40多岁的老师都知道要以学生为主体,要讲练结合。我们会设计很多活动,让学生参与,表演,讨论,动手。我们学习英文也绝对不会还停留在不断老师带读单词。可是如果片子剪辑让你只观看到带读单词然后校长摇头笑的部分,那么我觉得是有指向性的。
  回想我的初中,由于知识点也就那么多,我们会有很多课堂发言,讨论,还有动手实验。回想我的高中,由于知识点较多,老师确实在讲的比较多,可是对于知识储备充足,希望在更短时间学到更多东西的我们来说,听老师连讲一节课真是一件非常畅快淋漓的事,会有一种真气输入奇经八脉被打通的感觉。讨论课上会有但不多,时间不够我们会在一起上厕所路上接着讨论。
  
  4.2.3 就我现在教的职业中专学生而言,他们会挑战权威,他们缺乏纪律性,他们
  理解能力跟不上普通高中课堂,他们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
  那我们的教学会像纪录片中得中国老师一样么?
  肯定不是。我们要学会多元评价他们,能体谅他们,给他们设定新的难度,不断给予鼓励,并不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死磕,但有一些基本的绝对的纪律不允许打破。绝不会说一些学生觉得被羞辱的话,如果权威被挑战,那么就接收这些挑战并且在说服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更值得信任的权威。
  有没有老师还是像以前一样凶巴巴不容置疑,当然有,但他们也会不断变化。
  但如果说中国老师都是这样?不好意思,我是中国老师,我不是这样,别代表我。
  
  4.3 小班化教学,双语教学,体验课,选修课,社会实践课,国际游学夏令营,小组化教学。
  这些全都是我近年来亲眼看过的常规课堂以及模式。
  这些不都是在中国么?
  所以回到文章最初的那个问题,你还觉得那些在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的优秀中国学生,大部分都是完全接受片中呈现出的“印象中传统中国教学”的么?
  
作者暖暖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关于差异的简单分析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关于差异的简单分析来自微语录网,更多《我,分析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