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刺客聂隐娘》时间线(明线、暗线、史实线、剧本线、电影线)

影视台词 > 影评 > :《刺客聂隐娘》时间线(明线、暗线、史实线、剧本线、电影线)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刺客聂隐娘》时间线(明线、暗线、史实线、剧本线、电影线)的正文:

  阅读本文前首先要知道的几件事——
  √ 史实是史实,传奇是传奇,剧本是剧本,电影是电影。四者虽然不一样,但存在一根共同的线,本文要爬梳的就是这根线。另外,剧本又分不同的版本,下文涉及时会具体指出。
  √ 历史上魏博、成德和卢龙三个藩镇合称河朔三镇,和唐朝廷对立严重。其中魏博在最南,朝廷的军队、使节要成德必须经过魏博。
  √ 无论史实、剧本还是电影里,魏博都分为拥护朝廷及对抗朝廷两派,下文简称亲朝派、抗朝派。朝廷的朝,跟朝鲜没关系。亲朝派主张魏博承认并服从朝廷的权威,而抗朝派主张魏博无视朝廷的权威,必要时甚至跟朝廷硬碰硬。当然了,本文并不是要各位有什么投射到现实的联想。
  
  阅读本文后能帮你解决哪些困惑——
  √ 电影里聂隐娘和田季安到底差几岁?他们分别多少岁?年近四十的舒淇来演会否太离谱?
  √ 瑚姬究竟是个什么身份?她真的完全中立,不参与魏博的权力斗争吗?
  √ “三年前活埋丘绛”,丘绛又是个什么角色?
  √ 张震主持的那两段开会戏看不懂,到底是个什么事件?
  √ 真实的田季安、田兴等人,最后结局是怎样?
  √ 侯孝贤十年磨一剑的作品,剧本是否无可挑剔?

  781年(建中二年)
  田季安生。
  【据《旧唐书》,田季安“元和七年卒,年三十二。”元和七年是812年,减31(古时算虚岁)得出其出生年。】
  
  784年(兴元元年)
  田绪杀堂兄田悦,归附朝廷。授魏博节度使。
  
  785年(贞元元年)
  嘉诚公主降嫁魏博田绪,皇兄(唐德宗)幸望春亭饯别。
  嘉诚到魏博后,将田季安视为己子严格教育,终其一生极力维持魏博与朝廷间的和平。
  聂隐娘生。
  【据剧本,贞元十二年元谊来投时聂隐娘十二岁,所以倒推回,她在贞元元年出生,比田季安小四岁。】
  
  790(贞元六年)
  田季安发风热濒死,聂隐娘父亲聂锋救其性命。隐娘在田季安身边守护三天三夜。
  【田季安十岁,聂隐娘六岁。】
  
  793(贞元九年)
  道姑嘉信公主欲刺杀田绪,但被嘉诚公主拦下。
  【这件事姑且记在这一年。要知道网上流传的剧本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包含10场前传戏的,称为“剧本”;另一个不含前传戏,就称为“大纲”。两个版本有很多区别。道姑行刺田绪这件事,大纲里通过聂隐娘母亲之口说了出来。原话是“后来,是过了三年你十岁那年,你给道姑带走……你七岁那年,她欲行刺主公”,而剧本里更是通过第40场聂母对隐娘的讲述来展现,时间是“十六年前”,同大纲。问题是,大纲和剧本这样的设置有几个矛盾。第一,大纲说隐娘被道姑带走是十岁,但这件事发生在796年是板上钉钉的,所以倒推回,隐娘的生年要推迟两年,变成787年了,但这就跟剧本前两段交代的“贞元十二年……窈娘十二岁”不符。第二,剧本说道姑刺杀田绪发生在田季安得风热的同一年,也就是790年,这也和其他年纪对不上。第三,剧本写聂母对隐娘回忆道“从公主降嫁魏博,至今二十年”,这也是明显的矛盾,公主降嫁在785年,聂母重见隐娘在809年,这两个时间点都是确定的。所以可见,剧本里关于年份和年龄有许多无法自圆自说的小错误。】
  【那有没有可能是剧本“贞元十二年……窈娘十二岁”这句话错了,大纲说的隐娘被带走时十岁才正确呢?有这个可能,但可能不大。原因有两个。第一,如果聂隐娘生于787年,那田季安发风热时她才四岁。一个四岁的小孩,如此固执地守在关心的人身边三天三夜,听起来未免太早熟太有主见。第二,前文所引用的“从公主降嫁魏博,至今二十年”以及认为道姑刺杀田绪和田季安得风热在同一年,这两个观点是谁说给观众的呢?不是导演,不是编剧,是片中的人物聂母。不要以为片中人说的句句都是真相,聂母年纪在四五十岁,许多年前的事记错了年份,也是正常的,符合人物的设定。而“贞元十二年……窈娘十二岁”这句话是剧本的说明性文字,不是角色的台词,所以在两者矛盾时应该以它为准。】
  
  795年(贞元十一年)
  田季安冠礼(此处设定有错),嘉诚公主以一对玉玦分赐田季安与聂隐娘,以为隐娘及笄(十五岁)后的婚约信物。
  【据《资治通鉴》,“贞元十二年(796年)春正月庚子,元谊、石定蕃等帅洺州兵五千人及其家人万馀口奔魏州。上释不问,命田绪安抚之。”电影里说元谊来投是“隔年”的事,所以公主赐玦应在795年底。此时田季安虚岁十五岁,举行的礼仪应该叫“束发”,而不是冠礼,冠礼是二十岁,这个大家都知道。这个错误不但电影里犯了,原剧本里就犯了。剧本里写道:“田季安想起十五岁冠礼后,嘉诚公主取出羊脂玉玦为贺”,这是明错;电影里没有直接说出“十五岁冠礼”,但从张震台词“冠礼……隔年洺州刺史元谊……”来推,这里显然也是沿用了剧本的错误。】
  【题外话,这时聂隐娘才十一岁,离及笄还有四年,有得等了!结果第二年就情变,哭哭。】
  
  796年(贞元十二年)
  洺州刺史元谊率万人投魏博。嘉诚公主为田季安考虑,答应元谊女与田季安成亲,“屈叛了阿窈”。
  【见上条。元谊此人是从昭义节度使底下叛乱出来的,叛乱的原因是他对朝廷的做法和用人不满,可见他是抱着对抗朝廷的立场的。此外,他叛乱后先诈降,然后把对方派来接收城池的两千兵将全都杀死,可以说性格非常狡诈、阴狠。】
  聂隐娘深受刺激,道姑嘉信公主为救其将之带走,从此开始学剑术十三年。
  【这时聂隐娘十二岁。唐传奇《聂隐娘》里,原文写的是“后五年,尼送隐娘归”,也就是说隐娘学了五年。但剧本里改成了十三年。为什么一定要这么改?因为如果是五年后,那时嘉诚公主还没死,田季安还没变成独裁者,道姑嘉信公主想要刺杀田季安的动机也就不存在了。】
  田绪暴卒,田季安掌权,起初因嘉诚管教而较为收敛。
  
  805年(永贞元年)
  正月,唐德宗崩,长子即位,即顺宗。顺宗即位八个月就被迫禅位于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李纯即唐宪宗。
  【宪宗算是唐朝几个比较有为的皇帝之一,他开启了“元和中兴”。这个中兴主要就体现在削弱了一些藩镇,比如魏博。】
  
  806年(元和元年)
  正月,太上皇唐顺宗崩。
  【题外话,这个顺宗当了二十多年的皇太子,健康状况却不太好,结果刚即位当皇帝才八个月就让位了,然后崩了,阔怜。】
  中官(宦官)至魏博报丧,嘉诚公主大恸咯血而死,所植百余株白牡丹一夕间枯萎。
  【据《新唐书》,嘉诚公主死于“元和年间”,也就是806年-820年,具体哪年没有记载,反正肯定是比田季安先死,也就是早于812年。编剧把嘉诚之死的时间节点安排在806年,不得不说是非常巧妙的,因为这样就建立起了德宗顺宗之死和嘉诚之死的联系,更强化了嘉诚公主心忧朝廷的性格。另一个原因稍后解释。】
  嘉诚死后,田季安逐渐放纵妄为。
  魏博官员丘绛遭贬,途中被活埋。
  【这件“三年前”的事在电影里田季安提过两次,分别是对夏靖和田元氏说的,可能还是说给暗处的聂隐娘听的。这说明田季安很清楚丘绛是田元氏派人杀的,而田兴很可能再次遭到田元氏的毒手。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丘绛、田兴都是元家的政敌。但,历史上,丘绛是被田季安活埋的。据《旧唐书》,“有进士丘绛者,尝为田绪从事,及季安为帅,绛与同职侯臧不协,相持争权。季安怒,斥绛为下县尉;使人召还,先掘坎于路左,既至坎所,活排而瘗之,其凶暴如此!”有趣的是,丘绛历史上真实的政敌侯臧在剧本里也有出现,他的设定是“胡姬舅舅”,离间朝廷和成德的计策就是他献上并实施的,可见他和元家一样是抗朝派,和亲朝派的聂家、丘绛是政敌。但甥女胡姬似乎倒和聂隐娘十分有缘。】
  【之所以推测丘绛是亲朝派,一是因为他和侯臧不和,二是因为历史上他撰写了《田绪神道碑》,里面写田季安“奉贵主慈严之训,光阐前烈”,把田季安的统治合法性归结为亲朝派代言人嘉诚公主的训导,可见丘绛本人也是亲朝廷的。另一方面也看出,丘绛这样的亲朝派在嘉诚公主在世时受重用,但她死后抗朝派的元家势力坐大,操纵多病而昏庸的田季安,亲朝派受到打击,包括另一个亲朝派田兴也是,因进谏而被贬、伪装风痹都是史书里就有记载的。】
  【丘绛被活埋事件因为早于电影主体三年,所以铁定是806年。这个事件在史料中是田季安昏庸残暴的典型例证,而田季安在嘉诚公主在世时不敢如此妄为,从中可以得出嘉诚世最晚是806年。结合前面说的806-812年的推断,不难推出嘉诚世最合理最确切的年份正是806,一年也不早一年也不晚,编剧设定得非常用功。
  【容我说开一点,瑚姬这个角色很奇怪。在剧本里是“胡姬”,但在电影里,台词的字幕是“瑚姬”,片尾字幕却一会写成“胡姬”一会写成“瑚姬”,非常混乱。我们先以剧本为准,如果是胡姬的话,有两种可能,一是她就姓胡,一是她从外国来,胡就是外国的意思,比如胡萝卜。后一种可能性较大,原因在于,第一,魏博等河朔三镇本来就跟少数民族多有交集,唐文宗宰相牛僧孺曾说:“因而抚之,使扞北狄,不必计其逆顺。”意思是只要藩镇能扞御华北边疆的夷狄,他们对朝廷的逆顺就不必计较了。所以这个胡姬很可能是魏博对少数民族作战胜利后掳回的妾。第二,片中有一场田季安和胡姬跳舞的戏,剧本和大纲里的描写都是:“云裳璎珞的胡姬,领众伎起舞,胡风胡乐,一派欢放。”说明确实是设定成异族的女子。但如果真是胡姬,电影里为什么会多次出现“瑚姬”的写法呢?会不会是为了过审,必须体现出民族大团结的大好局面才改(但又没改干净)的呢?供大家参考。】
  【鉴于胡姬和侯臧的亲属关系,可以认为胡姬是抗朝派的外围力量,只不过她本人看不出有政治野心,或许是性格原因,或许是民族原因。田元氏对胡姬的恨意不是来自派系,而是来自子嗣。毕竟就算有一天抗朝派把亲朝派清洗干净,只要胡姬一旦生子,田元氏的地位还是会不稳,因为那时并没有什么严格的立长不立幼的规定,田季安本人就并非田绪的长子。剧本里胡姬有一句“舅舅告诫过我,不能主公也要,子嗣也要”,可见侯臧非常清楚来自同一个阵营里田元氏的敌意。】
  
  809年(元和四年)
  成德节度使王士真死,其子王承宗掌权。王承宗以治下的德、棣二州归还朝廷,表示对朝廷效忠以换取节钺,田季安不满,让群僚议论应对措施,是否要从中离间朝廷和成德。田季安叔叔(史上为族叔)田兴进谏不要惹怒朝廷,否则将招来大军。田季安闻言大怒,将田兴贬到临清。
  【这一段就是影片里的第一次开会戏。在“大纲”里,是这样描写的:“议事厅召开会议。发言的都是年轻的藩镇派,内容是会议前就已议定好的方案,召集会议只是告知,然后田季安裁决。 属于朝廷派的老臣老将们,看在眼里都明白,只有一个老杠子头又放炮,那态度,把田季安还当成子侄辈的在训斥,连朝廷派也快听不下。”藩镇派就是抗朝派,朝廷派就是亲朝派。这段话没有点出两派的人名,但可以从中看出田季安本人的态度是站在抗朝派一边。而“剧本”对这一段有更详细的描写,跟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几乎一样,首先是田季安左边年轻的判官骆宾不带立场地说明形势,然后他身旁的老参谋曹俊高声反对,认为不可触怒皇帝,这时骆宾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认为应该挫挫朝廷的声势。然后镜头转到田季安右边,田兴发言,和曹俊同一个立场。所以这里的阵营也很明显了,曹俊、田兴都是亲朝派,骆宾是抗朝派,田季安在嘉诚公主世后也已经明显转向了抗朝派。】
  聂隐娘不忍杀大僚,道姑嘉信公主命其回魏博杀表兄田季安。
  【然后就是影片主体部分。这一年,聂隐娘二十五岁,田季安二十九岁。】
  聂隐娘不杀,选择了归隐。
  王承宗受田季安挑拨,不奉诏,朝廷夺其爵。
  
  810年(元和五年)
  朝廷遣包括魏博在内的六镇讨伐成德的王承宗。田季安听从了属下的建议,和成德约定佯装作战,成德送一城给魏博,既保住成德,又不至于让魏博对抗朝廷。
  【这个计策在接近片尾的那场开会戏里带了一笔,但台词渐渐淡出。】
  
  812年(元和七年)
  田季安病重,田元氏召集军将,要他们支持长子田怀谏为副节度使代理军务。田季安被迁出军营,不久病逝,年三十二。田怀谏年幼,魏博大权落于家仆蒋士则之手。蒋不得人心,士卒哗变,拥戴田兴,田兴于是杀蒋,继任节度使,送田季安长子田怀谏交朝廷安置,向朝廷表示归顺。
  【田季安和他爸田绪一样,都是三十出头就病重、暴卒,不免让人怀疑真实的死亡原因。然而史料里没有他们父子遭谋害的证据,剧本和电影里把田绪之死设定成遭元家派遣的空空儿用纸人法术暗害,那么树敌无数的田季安会否也遭类似的毒手呢?在此就不作结论了,自己开一下脑洞就好。】
  【蒋士则在片中也有出现,就是田元氏的小白脸家奴,并充当田元氏和空空儿之间的传声筒。田季安找田元氏时,蒋士则躲在房间里,结果被田季安识破,当场呵斥“蒋奴”出来。可以想象,按片中的故事发展,蒋士则的操控者是他背后的田元氏,田元氏背后是整个元家。抗朝派的元家试图夺权,但不得人心,最后还是田兴上位,而田兴无论在史上还是片中,立场都是亲朝派,所以他掌权的那些年魏博对朝廷非常恭顺,“元和中兴”的一个标志性成就达成,嘉诚公主也可以死而瞑目了。】

  最后再整理一下魏博内部两派的人马——
  亲朝派:总后台嘉诚公主,明面上田兴、聂锋、曹俊、丘绛,暗地里聂隐娘。
  抗朝派:总后台田元氏,明面上元谊、侯臧、骆宾,暗地里蒋士则、空空儿、精精儿(即田元氏)。
  田季安本人前期是亲朝派,后期是抗朝派。
  胡姬政治见解不明显,但她是侯臧甥女,属于抗朝派外围。
  道姑嘉信公主未参与魏博内部,不属于以上两派。她主张暗杀魏博首脑换朝廷安全,属于暴恐派。
作者Zitsunari

《刺客聂隐娘》时间线(明线、暗线、史实线、剧本线、电影线)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刺客聂隐娘》时间线(明线、暗线、史实线、剧本线、电影线)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刺,线)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