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永远的北极熊》影评:献给逆境中互相支撑的人们

影视台词 > 影评 > :《永远的北极熊》影评:献给逆境中互相支撑的人们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永远的北极熊》影评:献给逆境中互相支撑的人们的正文:

1967年,卡姆被诊断出患有狂躁阴郁症,当我查看网上关于狂躁症的定义时,作为一个同样患有某种慢性病的人,我看到的只有无奈,“它有遗传性,但我们不确定是什么导致的遗传,我们更愿意将其和某种诱因联系在一起。。。”
简单说,这是一种情绪起伏不定的精神疾病,不言而喻,生活在他周围的正常人将痛苦万分,这种痛苦更多的,不在于你要如何面对他的狂躁情绪,而在于如何适应他的起起伏伏。
好吧,这并不是一篇关于“如何与躁狂阴郁症病人相处”的文章,所以我们回到电影本身。
《永远的北极熊》,是导演玛雅.福布斯根据自身经历拍摄的第一部长篇电影,篇中多次出现的老式摄像机镜头,向我们反复强调着这部电影的纪实属性,极具年代感的音乐,仿佛想将我们拉回到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很抱歉我没有彼时彼地的任何记忆,仅通过互联网查询,仿佛对于美国人来说,六七十年代并不是一个多么愉快的时间段,对卡姆一家更是如此。
回顾整部影片,感动我们的并不是坚强母亲如何对身患疾病的父亲不离不弃,相反,对于玛姬离开家求学的选择,作为观众,一开始不免觉得有些残忍,然后这也实属无奈之举,也许沐浴在爱情中的两人不会受到疾病的阻挡,而在漫长的生活中,在正常人与精神病患者不可调和的矛盾面前,在促襟见肘的贫困生活面前,玛姬对丈夫的失望与及恼火,餐桌上玛姬的抱怨——希望自己可以做个女人而不是像男人一样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即使作为男人我也可以感同身受。
话说回来,感动我们的,正是在这些种种不如意之后,在人们表达了自己种种不满之后,剩下的仍是对彼此的爱意,对玛姬如此,对卡姆和两个姑娘亦然,当卡姆情绪失控,撤掉汽车部件,对躲在车里的玛姬和孩子们咆哮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他后悔的眼神,而抱着孩子们的玛姬则对姑娘们说,我们都知道爸爸是好人,我们也知道他不会伤害我们;当卡姆和姑娘们争吵,不堪重负,摔门而,在走廊的尽头发现从远处望着自己的孩子们后,依然选择了留在家里,收拾自己失控时弄脏的地板以及撞坏的门,而姑娘们也给予了父亲拥抱,这种彼此带有愧疚的拥抱,与因为兴奋而抱在一起所带来的温暖,不可同日而语,这种拥抱真正温暖人心,相信曾经和伴侣吵架并最终相拥而涕的你,一定能感同身受。
影片的大部分笔墨围绕着父亲和孩子展开,我们看到这些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也许都有些归于沉重的负担,压在了卡姆,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身上,他一点一点,像收拾那些因搬家而缠在一起的各种线一样,将生活的线渐渐缕直,不断挑战着自己的精神力,并试图向孩子们传递、示范着种种正能量,虽然这种传递有时候显得喋喋不休,另街坊四邻避之唯恐不及。
影片没有过多描写玛姬的求学生活,但仅从纽约到波士顿每周往返都需要花将近10小时的车程当中,我们不难想象,玛姬的生活同样不易。
影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家庭一年的生活,和很多略带文艺的片子一样,不温不火,并没有太多的爆点。在影片即将结束时,面对生活的艰难,母亲不得不选择再次离开,老式摄像机的画面又一次出现,这一次,画面的内容反映了母亲心里的不忍,不忍心留卡姆孤单一人,当她艰难的决定独自前往异地工作时,这对患难夫妻痛哭流涕,而与眼泪同时出现的并不是给予彼此的拥抱,而是相互搭肩的支撑。
我们并不知道影片里有多少成分是真实的,也不知道现实生活中会出现的困难比影片中多多少,但身兼导演与编剧的福布斯以这种平淡甚至带有些喜剧成分的调调来呈现自己的童年经历,应该是可以令我们感到欣慰了,影片原型在结尾的出现,也如同扉页上的文字常会出现的文字——“献给我的父亲和母亲”。
我想,这正是电影的主旨,献给那些在逆境中仍然互相支撑的人们。
作者easy0302

《永远的北极熊》影评:献给逆境中互相支撑的人们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永远的北极熊》影评:献给逆境中互相支撑的人们来自微语录网,更多《永,人们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