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罪恶之家》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电影本身

影视台词 > 影评 > :《罪恶之家》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电影本身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罪恶之家》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电影本身的正文:

影评写得比较晚,一些大部分影评分析过的东西例如探长是上帝什么的我这里就不提了哈。
一些帮助理解的历史背景
1912年,故事发生的时间,正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前夕,1907年,英法俄三国正式建立了军事同盟关系,对应德奥意的战线,此举进一步加深了欧洲的紧张气氛,各国开始空前的军备竞赛,因为军需旺盛,拉动了经济增长,所以在影片中,亚瑟(资本家)说女儿的结婚是perfect time,因为处在经济增长的阶段,而在Eva(女主)所主导的罢工正好是在亚瑟的公司接到一笔前所未有的大订单之后,这笔大订单估计和军需有关。
大家的分析太过偏向人性的探讨,而我觉得这部片子可能更偏向政治的隐喻一切,大家可能忽略了一些同等重要的点:
1. 女权的崛起与打压
这一点片中多次提及,面对亚瑟具有很侮辱性的语言,eva说“你不会这么跟我说话如果我是男的,你不会给我工资这么少如果我是男的”。但女性的罢工在一方面也显示出女权兴起。(1910年,也就是片中eva罢工的年份刚好是某个大会确定每年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的年份)
2. 资本家的贪婪与剥削
当时环境是工业革命成果完全被资本家所享受,社会毫无普遍的福利可言,为了压迫农村人口进城到工厂工作,资本家使用种种方式剥夺了农民的土地,所以有千千万万像Eva这样的农村女孩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大城市的工厂遭受资本家的剥削,在工厂里,资本家具有绝对的话语权,把工资压的很低,以至于罢工的人靠积蓄甚至撑不过几周(所有亚瑟十分自信工人下周一就会回来工作),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一个镜头,这个工厂也有雇佣童工(19分38秒,大家返回工作时,一个儿童模样的女工出现在镜头里),可见剥削的严重程度。
3. 社会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即便eva是一个十分漂亮又善解人意的女孩,与她相恋过的两个男子(亚瑟的女婿和儿子)都因为阶级的原因而认为这段感情无法持续,灰姑娘的故事并不适用于20世纪初的英国,或许从来也都不适用于英国,人的感情要让位于阶级制度,人的善良也要受制于社会地位,如此违背人性的制度与陈腐观念在这部电影中都遭到讽刺。
人物短评
亚瑟与妻子:
从这对夫妇身上,你大概可以看到一切从资本家家庭你想看到的东西,贪婪自私伸手权钱的企业家,在整个事件之后最担心的是自己的爵位不翼而飞,假装做慈善但心底里毫无同情心可言的太太。
女婿kyle和小儿子eric:
这两个角色应该对比起来看,同是富家子弟,将来要继承家业,两个在本质上却是天壤之别。
Kyle很明白自己要什么,他根本不爱希拉,但是为了家族的商业利益“选择”与希拉结婚,明白要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情。很会阿谀奉承,有商业头脑和强硬的手腕,在片中多处为自己未来岳父说话和辩解,他应该比eric大那么几岁,但此时完全与世俗同流合污,变成了一个精明的资本家模样;小儿子在片中几乎处处在与父亲作对,他懦弱怕事,又冲动,想反抗自己的家庭权威但又无奈自己能力不足,对自己缺乏自信,这点与希拉一样,果然家庭教育与个人成长紧密相关。
他们最大的差别是在大家意识到eva没有死的时候体现出来的,kyle完全与自己岳父岳母融为一体,沉浸在喜悦中,他已经完全把eva这个人抛到脑后,完全不在乎eva的安慰,只在乎自己的得失,立马跟希拉说他要赢回她,是一个典型的精明的商业人的反应。而小儿子eric还在耿耿于怀,沉浸在巨大的压力中难以自拔,他是一个重感情的人,而完全没有遗传到父亲的商业头脑和果断的性格。
女儿希拉:反抗与嫉妒
在女儿和妈妈试衣服的场景可以明显看出希拉从小应该受到了母亲的严加管教,甚至没有自己挑选衣服的权利,正处在叛逆期的她对母亲的指令全盘反对,只要是母亲说的话,她一概不停,对于那件黄色的连衣裙,她自己应该也不是特别喜欢,就是因为母亲说她的气质撑不上这衣服,她才偏要试试看,这个时候的她极度敏感,十分缺乏自信,任何信号都会被解读成充满恶意的行为。
这个女孩本性善良,从片头看她迎接她未婚夫的表情和动作可以看出,她应该是真心爱着人家的,虽然中间出过岔子,也就是她对母亲说“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这(订婚)永远不可能发生“, 这个有段时间指的就是她未婚夫出轨与eva在一起的时间。
有一个不明白的点是eva在看希拉试衣的时候为什么要笑,而这个笑刚好通过镜子被eva看到,我想过其它的解释,但都不符合逻辑,唯一合理的解释是,eva是真的在嘲笑希拉,不匹配她穿的衣服,总之她的笑明显是有轻蔑的意味在里面,只不过这个笑恰好被看到了。
Man should take care of his own affairs. Vs. people should look after each other
在影片刚开始,资本家开始教育未来女婿和自己儿子说男人应该关注自己的事务,自己的家庭,别的事一概不管,强烈反对社会主义(community的概念),也就是变得自私一些,而到警察官要走的时候,说了一大堆人应该无私啊什么的,每个人的命运都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应该为别人负责啊什么的。这两种世界观的冲突跟剧作家本身有直接关系,这个作家是英国Common Wealth Party的组建者之一,谈不上是社会主义人士,但起码对资本主义制度非常失望,于是整部剧的基调也是在讽刺资本主义制度。
就这两种不同的观念来说,不知道大家感受如何,我反正更偏向第一种,照顾好自己已经十分困难,如果大家都照顾好自己,世界上也就没人需要你照顾。(话题外哈,跟解读无关。)但从我的经验来看,这个探长的这种乌托邦式的幻想随着时代的发展,的确在变得越来越缺乏吸引力。
Chain of events
整部剧所遵循的逻辑估计就是是这个Chain of events
What happened to her then may determine what happened to her afterwards. (以前发生的事也许就是后来会发生什么的决定因素)
要是没有一开始的工厂解雇,或许就没有后来姑娘的悲惨命运了,表面上看或许的确是这样,但在这里我真的忍不住把高中历史课本的话拿出来讲一遍,这姑娘的悲剧是由于英国万恶的资本主义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正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剥削,才有姑娘的领导罢工,正式因为阶级观念,才使她的两次爱情难以修成正果,正是因为资本主义传统的维多利亚式家庭权威的教育观念,导致儿女不能体会到承担责任的重要性,从而导致eva在商业被辞退,eric在eva怀孕后能放手不管,正是这种阶级的巨大落差,导致妻子对eva的故事并不能感同身受,缺乏同情,从而拒绝帮助,这一切的一切都环环相扣,不能独立存在,偶然性中的必然性才是片子想要表达的思考。所以一开始我就说这部片子的政治隐喻远大于大家所认为的对人性的探索。
最后的反转
我看第一遍的时候在想为什么要设计一个翻转,也就是探长离开的时候eva没死,而过了一会儿真的死了这个桥段,除了让观众看每个人的表现之外,我自己的理解是上帝给了所有人一个救赎的机会,而很遗憾,没有人珍惜住这个机会,导致最后悲剧还是发生了。
试想一下,如果在他们意识到eva还没死的时候,意识到应该立马找到这个女孩补偿自己的过错,那么这个女孩说不定真的有可能还有救,小儿子作为最后的导火索,更是应该第一时间冲出找eva,但是太遗憾了,所有人都在庆幸,庆幸自己免于实际和心灵的惩罚,而没有意识到应该补偿自己犯下的过错,小儿子在最后一刻想到了找eva,但是为时已晚,他注定只是一个怕事的懦夫。
话外:戏剧作为电影剧本的适用性
这是我给了4星的主要理由,这部电影演员表现都很出彩,节奏的把握也很到位,剧本的改编也可以说十分良心,但对于这种戏剧剧本改编成电影的形式我要打上一个问号。
如果我是在剧院看的这部戏,我给10分,妥妥的,但是很遗憾,我是在家里的电脑屏幕上抱着看电影的心态看的,我期待看的是电影,而镜头无疑是电影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这部电影上,我没有感受到很好的镜头感。
我们看电影无论是看什么片,都十分期待一种视觉的享受,并且这种享受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体验到的,无论是火爆的打斗,激烈的追逐、唯美的风景、浪漫的夕阳、脑洞大开的外星世界,这种视觉冲击的需求是电影能够比小说比戏剧等更加流行在21世纪的重要因素,而这种视觉上的享受正是这部电影的短板所在,这不是摄影的问题,而是因为这部电影的确在画面上可以发挥的空间太小了,大部分的场景在室内完成,少得可怜的外景戏为了结合剧本不得不很婉转,为此,我估计导演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特地加了很多外景戏以及Eva的镜头(这个人在原版中没有出现过)。但效果并不好。
戏剧改编成功的例子不是没有,很多名着经典就改得非常好,比如悲惨世界。但有一个问题,把戏剧成功搬上银幕,需要大改剧本,使之能够切合电影的必要元素,能够运用到电影发展几十年来积累下的技术和经验,不然仅仅是借助电影的外壳,提供一种让人们能够在家里看戏剧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而这部电影除了对对白做大量删减和改写之外,基本还是原原本本遵照原作来拍,这种做法虽然说有利有弊,但我武断的认为这是脱离时代的。
女票说要看我才写的。。。真是累死宝宝了。
作者玉树。

《罪恶之家》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电影本身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罪恶之家》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电影本身来自微语录网,更多《罪,本身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