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舌尖上的新年》美食的仪式性表现

影视台词 > 影评 > :《舌尖上的新年》美食的仪式性表现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舌尖上的新年》美食的仪式性表现的正文:

味觉是天生的,生养自己的那一方土地决定了味蕾一生的牵绊,北方产麦,所以北方人无论身在何处都忘不了面食给人带来的厚重与踏实,川渝善辣,所以巴蜀人不管走遍天涯都忘不了辣椒带给人的热烈与浓情,吴楚嗜甜,所以苏杭人在山在水都能用甜味调和出精巧和柔情,西北边塞、丝竹桂滇、苍茫西北、壮阔草原,中国太大,离乡的游子太多,太多辛劳、收获、欢笑、忧伤,生长在哪里,味蕾就扎根在哪里,白云苍狗还是安土重迁,只有味觉会深植于心,提醒着哪里才是你的根。《舌尖》把这些都糅合进了食谱里,每个菜谱就是一个自己。
“年”是中国社会一个全民性的重要节目,是每个中国人的生命刻度,时至如今,这个日子已经不仅是一个节日,已经升华成了中国人的一种宗教信仰。家庭观念,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道德基础,中国人相信血脉传承,血浓于水,所以亲情是人们普遍认同的一种世俗宗教,“年”,就是维系这种宗教的一种神圣的仪式。我小时候觉得过年真是是天大的事情,从腊月二十五开始,奶奶就忙得脚不点地,平时买肉买菜都按斤买,到了这一天卖豆腐的推着豆腐车到家里来,一买买上三车的豆腐,猪肉牛肉也要以十斤为计量单位,青菜更不必说。
打扫屋院,晒衣晒被,摆上供桌请灶王。腊月二十六炸菜,炸菜的种类也是眼花缭乱,各色荤素丸子、五花肉、豆腐箱、黄薯、蘑菇,留存备用年后宴客,可以吃到年十五。做酥锅,排骨、带鱼、莲藕、海带、花生加大料闷炖入味,放上一夜,成果冻状,捞一点就是一盘菜,类似于片中出现的松皮扣。年三十下午要准备上包饺子的馅料,天黑前祭祖,三十晚上看完春节晚会上凌晨三点从床上被拎起来吃年夜饭。我奶奶是个体面的人,很能干,过年虽然忙碌,但井井有条,沸腾而热烈,喧闹而幸福。这种对过年的期待一直到奶奶世,我忽然变得多愁善感,从那开始春节于我来说就不过是个平常的节日了。
《舌尖》成功不只是单纯展现中国美食的原因,更多的是在食物的背后蕴藏了一种乡愁。落叶归根,浓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大多数片中的民间掌勺者都是长辈,打年糕蒸花卷,酿鱼煮鸡,等着儿女的归来,时间的流逝像一只箭,不可回头,总有一天,老人会离开我们,我们也会有儿女,很怕还没有学会把这些味道留住,那些把味道植根给我们的人已经不在了。血脉断了,厨艺的传承便日渐式微。《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部引力巨大,第二部因为珠玉在前,稍显后坐力不足。第三部或者说番外篇《舌尖上的新年》放在春节档上映,因为树立了一个鲜明主题,受众群体基数宽泛,瞄准“合家欢”定位打了一个安全牌。纵观三部,拍摄技术方面每况愈进,画面饱和丰满度和镜头的精致性都在不断进步,但叙事性从始贯终,无明显的调整。专业性来讲,烹饪再现的过程没有让人失望,尤其在表现苏州七件子、平乐松皮扣等菜品上画面表现感很足,隔着屏幕能让人食指大动。
但我始终有种不解,中国幅员辽阔,美食地图更是不胜枚举,在拍摄沪粤江浙时,镜头运用张力比较足,给人一种脍不厌精的感觉,但一拍到北方就是黄土高坡大远景,华东农村,西北孤镇,不知是编剧是因为给北方的定位是淳朴落后而故意为之还是一种思维定式。在八大菜系当中,鲁菜地位举足轻重,但《舌尖》三部中总共只有两次提到山东,一次是临沂的煎饼卷大葱,一次是莱芜糖瓜(《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部时曾讲到过潮汕糖葱,与莱芜糖瓜殊途同归,因此莱芜糖瓜这次并未突出其鲜明特点),存在地域误导。

作者相顾

《舌尖上的新年》美食的仪式性表现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舌尖上的新年》美食的仪式性表现来自微语录网,更多《舌,表现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