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董家渡》观后感:四两拨千斤之力

影视台词 > 影评 > :《董家渡》观后感:四两拨千斤之力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董家渡》观后感:四两拨千斤之力的正文:

四两拨千斤之力
纪录片《董家渡》观后感

写在开头
2015年的6月友人邀请了一位纪录片的导演周洪波先生并举办了一场小型的纪录片放映会。放映的就是这部《董家渡》。放映会后的聊天阶段与友人碰擦出许多的火花,所以撰文将之记录下来。以供观者一乐。
笔者在执笔本文之时了解到观看本片的很多朋友对于此片报以了非常之不屑地态度。甚至于上升至抨击之言语。笔者也是影视行业的从业者,虽不敢自称本文所言为圣经或之准绳。但任然希望能给各位看官一个新的思路。本人在撰文之时必将站在一个相对客观之角度胡言几句。
一、35毫米胶片记录电影《董家渡》
2005年起位于上海南市区的一片老城厢“董家渡”又一次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而此次并不是因为董家渡轻纺市场那价格实惠的布料亦或是经验丰富的老裁缝能够按照时下时髦的服装再现出来。而是这一片曾经承载着大量曾经踏足过这里的人的地方将面临市政动迁。
本片的导演周洪波先生也正是在这一年将摄影机对准了这块市中心之中的为数不多的城中村。
本片讲了什么?

《董家渡》(上海电视节参展版本,下文同)一片导演通过平实的拍摄手法忠实地记录了拆迁前董家渡街道之中的居民的日常生活。维修无线电的老师傅、搓着麻将的街坊四邻、半辈子都住在石库门里的老大学生、宰杀带鱼的中年人、停靠在董家渡码头上的水泥摆渡船中国特色的自行车大军与发展初具规模的陆家嘴显得格格不入好像不是一个时代之下的迷幻。
何为董家渡?
上海董家渡地区位于上海老城厢与黄浦江南外滩之间。是上海开埠以来最早形成的城区之一,拥有上海现存最早期的天主堂和上海最早的会馆。从外滩走到董家渡,那里一带能找到老上海最平民的感觉,那里曾经商肆林立。可以在那里附近的大多数路名上联想起这曾经的繁华喧闹,篾竹路、外咸瓜街、面筋弄、外仓桥街、盐码头街,街名的来源就是这里曾经集中的商贩店铺。如今走一走,依然能读到黄浦江畔老码头古老的记忆。但是在2005年起随着上海南外滩地区的全面开发,董家渡地区正在经历上海最大规模的旧区动迁改造,见证百年上海的董家渡地区正在慢慢消失,届时一个新南外滩地标将在此诞生。
《董家渡》之反响?
2006年上海纪实频道播出了电视纪录片《董家渡》,不曾想到此片一经播出就引起了上海各界的强烈共鸣反响热烈。随后的06年上海电视节上周洪波导演推出了导演剪辑版用于参赛亦获得了评委会的高度认可和赞誉一举斩获当年最佳纪录片奖。在此后的十年内《董》片多次在各类场合播放周导也多次出席各类放映及分享活动。在本片制作完成之初《董家渡》一片并未在频道内部获得如此之认可,周洪波导演在此次分享之时也有提及。但是实际播出之后所得到的反响却大大超乎了所有人的预想。
与此同时笔者在执笔本片影评之时却以外的到了来自友人的信息,在此次观影会之后有现场观众在私下对于此片报以非常不屑之态度甚至不惜出言谩骂。那么本片到底是不是一部好的纪录电影呢?
二、情绪为影片之魂
相信看到本文的读者或多或少都看过《董家渡》这部纪录片,那么你对于这部纪录片是怎么样的感觉呢?是为之感怀亦或是嗤之以鼻?是觉得毫无剧情可言还是觉得三言两语之间不能解释?那么我作为从业者是如何来看待这部片子的呢?我们就不得不在技术与哲学两方面对于这部片子做一个较为详尽的分析,希望能给各位看官带来不一样的思路。
技术层面
拍摄载体

说到拍摄的在载体我在上文已经提及这是一部由35毫米胶片拍摄而成的电影纪录片。那么电影胶片作为承载媒介他又有着怎样的效果呢?
我们通过右图能够看到通过胶片拍摄的画面亮部层次和暗部层次均得到了相对充分地保留换言之就是相对同时期的其他媒介更加的接近眼睛看到的效果以及公用电话上方的钨丝灯所带来的暖黄的的光线和人物斜后方日光灯所带来的冷蓝色灯光照射在人物身上所带来的效果。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亮部层次与暗部层次的尽可能多的保留并不能提高画面的清晰度但是能够提高观众在观看时所带来的更接近真实肉眼所带来的视觉体验。
那么,以上两点就是我所认为的胶片拍摄所带来的最重要的特征。这两种特征带来了更为真实地视觉体验。
摄影师的拍摄手法
相信看过此片的朋友肯定对此片拍摄时摄影机游走于改造之前的董家渡地区那憋仄的里弄记忆深刻,摄影机随着摄影师的脚步所带来的或轻微或严重的晃动。还有就是摄影师拿着摄影机乘坐在轿车上穿行于董家渡地区的那些幽窄的街道上。街道两旁林立着董家渡地区著名的各类大大小小的服装成衣店。
摄影师使用的设备器材以及他所拍摄的手法都是为了帮助这部纪录电影寄予观众一种更加真实地观影体验。电影能准确地“还原”现实世界,给人以逼真感,亲近感,宛如身临其境。这里的还原一词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
因为电影的还原现实世界并不是完全地真实地还原现实的世界,而是经过导演和摄影师通过技术以及哲学思维的方法重新构建的虚拟的现实世界。
那么导演是如何构建这样的一个虚拟的现实世界呢?我们就通过艺术哲学层面的剖析来简单地窥视一下导演的意图。
艺术哲学层面
上文中我们已经看到了摄影师在拍摄这部影片时所采用的那种符合身体运动的晃动拍摄手法,而这种拍摄手法被称之为新浪潮电影风格。
“新浪潮”
新浪潮不能称之为电影风格,而是一场运动,在7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新浪潮是一个紧随于朋克摇滚之后的涵盖面极广的音乐名词;有的时候,这个词也包含了朋克本身。现在再回顾,事情就变得清晰起来,朋克之后的音乐形式,或多或少的,可以划分为两个类别:后朋克与新浪潮。后朋克是艺术性的、复杂的、充满挑战性的;而新浪潮则属于流行音乐和电影,纯粹而简单。
有熟悉西方哲学或是各类设计运动设计风格演变的朋友应该知道西方的视觉、艺术等风格的演变是基于一种传承与变革而存在的。而新浪潮运动同样也是在革命。
新浪潮电影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浪潮电影诞生的背景是基于历史传统的崩溃,主导基本认识的缺乏,对不确定的茫茫将来的彷徨苦闷。这个背景与二战以后人们的彷徨苦闷相关联,所以在新浪潮的作品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二战的反思。同时也与后现代思潮紧密相关。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解构,是对现代主义的怀疑,是基于迷茫困惑后的发泄,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解放。
“新浪潮”的产生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长期僵化的社会造成了青年一代的理想幻灭。首先法西斯的垮台,历史性的审判,使得国际上的右派势力受到严重打击;其后,斯大林的世,对他的重新评价,又使得左派势力陷入茫然;而不光彩的阿尔及利亚战争和越南战争,再次使中间派感到失望。这时整整一代青年人视政治为“滑稽的把戏”。当时的文艺作品开始注意这些年轻人,描写这些年轻人,成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特殊现象:在美国被称作“垮掉的一代”,在英国被称作“愤怒的青年”,在法国则被称为“实际的痛苦”或“新浪潮”。因此,在“新浪潮”的影片中,从主题到情节,从风格到表现手法都带有这种时代的印痕。
我们回到本片来看一下导演是如何通过新浪潮的手法来表达个人的观点的。
被绑架的艺术
笔者在撰文之时多次将《董》片做过详尽地拉片分析。在片尾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赞助商,那就是H集团。那么,H集团是一个怎样的公司呢?笔者就某搜索引擎得到一些资料。据资料显示该集团是一家具有党政军相关背景的大型企业这家企业的主要业务之一就是房地产开发项目。而有趣的事是董家渡地块有三个楼盘是由H集团开发的。目前已有楼盘开始发售了。
我们在前文中也阐述了"新浪潮"类型的影片多是出于一种对于现实的迷茫或事反思而创作的。而本片是由某利益集团出资赞助的,而导演本人又是体制内的导演。那么显而易见的就是《董家渡》这部片子其实是由利益集团操作的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一种歌功颂德的心理或是一种粉饰太平的心态作为主导的商业产品。
笔者本人也是在体制内工作的影视从业人员,一般遇到这样的工作分派我们一般就是遵从客户的需求而拍出一部完全符合甲方意志的产品。例如原董家渡地区的经济和基础建设设施的落后、居民生活的不便以及老旧房屋的质量堪忧外来人员复杂等等方面来阐述渲染董家渡地区的老旧甚至会渲染一种城中村的状态。在笔者的记忆之中当时的社会新闻就是以城中村改造为题播报的。
那么我们着眼周导所拍摄的《曹家渡》一片。我们可以看到周导在挑选所拍摄的居民也好、环境也好并未渲染曹家渡地区的老旧抑或是生活的不便。也没有表现老城区内居民之间的那种其乐融融。
我们作为观众,如果看到一部影片,影片全片都在渲染一种不便那么我们观众更多地会产生一种为片中人物揪心的情绪,也会更希望他们能够有一种更好地生活质量的愿望。反之亦然,全片都在渲染一种融洽的邻里关系那么观众会更加怀念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
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移情效应”。
我们知道了一部影片的移情效应是会对观众产生共鸣甚至影响。而周导在制作这部片子的时候是如何利用移情效应的呢?
导演全片即没有渲染生活的不便也没有渲染邻里之间的关系,而是从一个更加旁观者的角度更忠实地记录下来当时董家渡地区的老城厢里面那一个个的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没有惊心动魄也没有鸡毛蒜皮,全片都是一种淡淡的情绪就好像是每个人所生活的一部分。
这也是周导在处理本片之时的一种智慧,也为我们从业者提供了一种多样化的创作选择。
以小见大,借力打力
笔者认为周导在《董家渡》这部影片的创作上非常好的体现了一名导演借用了原董家渡地区原始的风情以及刚刚开始拆迁的董家渡地区的环境来表现了自己对于生活了多年的生活环境的还念和对于拆迁等被迫的“迁徙”的无奈与无力抗争。因为在本次观片活动后的交流时间周导多次表达了他从小也是生活长大在老城区的一个孩子。
像这样借用淡淡的情愫来表示原本在我们观念之中可能更多地是暴戾的拆迁而引来争议的事情也不是少数。
就好像喜剧大师卓别林先生的《大独裁者》这部影片一样,曾几何时也有人认为这部影片是向纳粹致敬。只因为卓别林是从纳粹党领导人的角度反讽而已。还好卓别林先生的喜剧表演方式很好的将这类言论减少了很多。时至今日《大独裁者》依旧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反战电影。
我认为《董家渡》招致非议的原因还是在导演选择诉说故事的方式之上。但是导演用那娓娓道来的淡淡情愫还是吸引了大量曾经生活在老城区之中的观众的强烈共鸣。我认为至此足矣。一千个人看哈姆列特就有一千个哈姆列特。有批判有认可才证明一部影片的成功,因为引来了观众的讨论才是一个好的影视作品应有的表现。
作者fenzyh

《董家渡》观后感:四两拨千斤之力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董家渡》观后感:四两拨千斤之力来自微语录网,更多《董,之力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