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澄沙之味》河濑直美与是枝裕和

影视台词 > 影评 > :《澄沙之味》河濑直美与是枝裕和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澄沙之味》河濑直美与是枝裕和的正文:

比较河濑直美和是枝裕和是饶有趣味的。两人不仅在相同时间段(九十年代中)登上国际影坛,现今也基本上成为日本电影在国际影坛的标牌与顶梁柱,后者从两人的历次参展情况便可见出。但在观众的心中,是枝裕和远超河濑直美。虽然以我愚见,河濑直美的艺术水准高于是枝裕和。
一位导演的影像风格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但恐怕没有哪一个比用镜方式能更直接地揭示导演的想法与思考。以此点看,是枝裕和遭遇危机。这是颇为令人惋惜之事,是枝裕和浑身透散着讲故事的天赋,但更多情况却止步于此。如果说,处女作《幻之光》还尝试从小津(空间处理)与侯孝贤(凝视目光)的师承下摸索自己的影像风格,那么到近来的几部作品,已经越来越倾向于“故事”本身,而不是影像探索。从《步履不停》到《空气人偶》,或从《空气人偶》到《奇迹》,虽然是枝裕和一如既往地保持住讲故事的灵气,但用镜差别之大,恐怕让人恍然以为是不同导演出手。而近来的两部作品《如父如子》和《海街日记》,虽然饱受赞誉,但其“讲故事”的能力已经开始受到质疑。一位导演如果被评价为“适合拍电视剧”,是非常受辱的。
相反,自处女作《萌之朱雀》起,河濑直美便建立起自己的影像美学。这是一种从日本本民族文化生发出的美学体系:人与自然的观照,佛教中了悟生死的教义。反映在镜头使用上,则是一种贴着物像的手持微移。我曾经将这种镜头认定是模拟一个未经人事便不幸夭折的孩子视角,对应着流露出无知与新奇的手持特写镜头,现在恐怕得做些修正。它同样可能出自一种植物(或自然物)视角,一位了悟生死的耄耋老人的视角。总之,这一视角异于常人的感知,因而可以称为构筑空间-影像的基础。这也许解释了河濑直美电影里总会出现的这些元素:人的世(生与死的无常)、大自然(树、风、光)以及借此传达的人生奥义(而不是一种相反的逻辑)。由于最后一点的过度放大,因而成为河濑直美最为人诟病的缺点之一。观众厌恶“说教”,但我们反对的是毫无源头或根据不大的“说教”。黑泽明的电影诚然很“说教”,但我们愿意“忍受”,因为影片质量实在太高了嘛。一位导演尝试在自己的电影中传达自己的思考,这实在无可厚非。但过头了,确实值得批评。在此,不为河濑直美辩解。
反映于这部《澄沙之味》中,明显的是导演为了加进观点导致结尾过度拉长。倘若故事止于男人与女孩再次前往探望老人因而得知老人世,那些被珍藏的餐具被转交于他之时——而不是通过录音让老人再次献声向观众“说教”,也没有必要加上其中看起来很虚的自然镜头,最后的公园叫买更不必要——整个故事显然会好很多。剧本的前大半都是优秀的,使用的一些伏笔、省略、暗语都让故事在影像中的真实讲述增色不少。比如,开头第一个镜头便是为了与老人来做豆沙那天的早起做对比;男人的失意一开始被隐藏了,直到最后通过念出给老人的信才抖露出来;而他与女孩的关系,则一直处于模糊之中:那包带回家的残品揭露了两人不寻常的关系,但男人是否女孩母亲是否曾经夫妇却不可判断。当然,最棒的处理自然是发生在男人与老人之间的感情,这种感情超越了普通人之间的知遇之恩,但又未曾达到母子间的亲情。对男人而言,老人既是教他做红豆馅的恩人,同样也是需要被“驱逐”的麻风病人。这一发生在男人身上的两难处境,通过他所作出的抉择不仅推进了故事的发展,同样也向观众树立起自己的形象。这一笔“法哈蒂式”的处理对于整部电影是卓有成效的。同样,通过磨难的一次次来临与克服来让人物成长的叙述模式,也因为平泛的处理而非设置剧烈冲突,让故事的味道与深意一层层渗透出来。
虽然《海街日记》口碑爆表,但枝裕和实在没有讲出太多的东西;《澄沙之味》虽然注定冷眼,但丝毫不妨碍我们继续支持河濑直美。这也许不只是因为导演陷入了困境,观众也难逃其咎。我们看起来更容易被表面的花头所迷惑,并满怀偏见地继续前行。很难有改变的时候,好莱坞老大哥毕竟在看着我们。
作者把噗

《澄沙之味》河濑直美与是枝裕和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澄沙之味》河濑直美与是枝裕和来自微语录网,更多《澄,裕和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