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聚焦》不受欢迎的鲶鱼

影视台词 > 影评 > :《聚焦》不受欢迎的鲶鱼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聚焦》不受欢迎的鲶鱼的正文:

到目前为止,今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揭露波士顿天主教会神父性侵儿童丑闻的电影《聚焦》Spotlight,在网上已经吸引了无数影评和赞誉。船长在下载当晚通宵看完,第二天一早爬起来重温一遍,pick up一些细节,最后黑幕出现,打出导演的名字,才长舒一口气,依旧觉得意犹未尽。
影片的前半个小时主要在做铺垫,要耐心跟上那些繁杂的人名,等到第一个受害人登场,戏剧张力一下子爆发了。影史上也许少有这样的场面,不靠刻意的剧情煽动,没有人物间激烈的口角,而牵动所有人屏息凝听的全凭一个普通人平实的叙述。这个过程中,我们跟受害人一样,看见脚下信仰的磐石发生动摇,产生了第一条裂缝。随着更多受害者的现身,这个裂缝变成了地陷,我们都跌进了信仰的深渊。后面的剧情环环相扣,紧贴线索的观众都想看到黑暗的尽头。但结果发现,所有人跌进的是一张精心编织的巨网,无人能爬出来。
这部电影的最大启示,就是让人们看清楚,一个封闭体制完成自我革新的不可能。无论否认还是厌恶,内部的改革必须经受外部力量的冲击。电影至少出现了三个关于这种冲击的隐喻。
1. 新闻媒体对教会的冲击
没有“聚焦”调查小组的四名记者穷追不舍的深入调查,就不会有这桩世纪丑闻的曝光,也不会导致大主教的下台,从而改写天主教会的历史。看看在新闻媒体介入以前,教会是如何处理的?他们承诺把涉案神父进行“相关处理”,不过是把他们调离本区后派其他地方继续任职,另外安排律师和受害家庭达成庭外和解,支付一笔所谓赔偿金的掩口费。教会只是用一个谎言遮掩另一个谎言。那些犯案神父由于从来没受过真正的法律制裁而作案不断;而受害人群碍于庞大的教会势力一直伸冤无门,活在不见天日的黑暗当中。
2. 外派高层对波士顿环球报的冲击
发起调查任务的并不是“聚焦”记者,而是从总部空降过来的新主编Baron。新主编凭着过人的新闻触角,认为“盖根案”有值得挖掘的空间。Baron的风格低调含蓄,但他的话却一针见血:“ '盖根案' 出自波士顿,你们身为本地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却连详尽的后续报道都没有。”这才激发了同事的决心。最后调查的结果远远出乎了所以人的预料。
3. 外乡人对波士顿的冲击
除了Baron,还有一个代表受侵儿童和教会抗争的律师,他也是外乡人。导演在这里应该有他的用意。这名律师在跟记者接触的过程中谈到:“我是阿美尼亚人,我对你们这个城市没有归属感。你们对待孩子的方式简直令人毛骨悚然。你明白吗?这些案子多到根本接不过来。”另一边,记者们收到的大部分阻挠却来自本地人,他们给记者提出自以为善意的忠告:“你们的新主编是外地人,他来这里搅这摊浑水,不就是为了拿彩头?一有升迁机会马上走人。我们可是波士顿人,我们都爱这个地方,何苦搞乱这里呢?”本地人不约而同地劝记者放弃调查,引起了他们的怀疑;本地人和外地人对事件存在严重反差的看法也让记者思考。
最后当记者拿着一份列满80个涉嫌神父的名单找教会律师对峙,面对质问而无言以对的律师反问一句:“你们记者早干啥了?”记者只能痛苦地回答:“我不知道。”也许新闻工作者最不能原谅的,就是案件曾经有曝光的机会,但由于连自己也记不起的原因,居然让它沉寂了30年。也许没有谁天生是坏人,但问题出在,我们变成坏人的那一刻,我们自己都不知道。
鲶鱼效应 Catfish Effect
沙甸鱼从海里打捞上来以后,经过长途运输送达市场,多半变得不新鲜,容易滞销。聪明的渔人往沙甸鱼桶里扔一条吃肉的鲶鱼,以产生一种“猫抓老鼠”的效果。看见敌人入侵,坐长途车坐得迷迷糊糊的沙甸鱼们为了保命,不得不迅速游动起来。这回到达市场的沙甸鱼就变得既新鲜又畅销了。
无论个人、组织、政府机构,宗教机构甚至新闻机构,在面对自身的弱点,都不会主动暴露或采取改变,宁可选择保护这些弱点。这就是人的本性,由人组成的组织或机构也一样。唯有一条不受欢迎的鲶鱼是敲响我们良知和推动改变的希望。我始终相信,人类社会最终进步,不依赖科技,人才甚至知识,而是依赖人的良知。
作者船长的哲学小船

《聚焦》不受欢迎的鲶鱼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聚焦》不受欢迎的鲶鱼来自微语录网,更多《聚,鲶鱼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