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百鸟朝凤》致吴天明导演、唢呐和唢呐人

影视台词 > 影评 > :《百鸟朝凤》致吴天明导演、唢呐和唢呐人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百鸟朝凤》致吴天明导演、唢呐和唢呐人的正文:

看到影片《百鸟朝凤》的上映信息,第二天就毫不犹豫地走进阔别数月的影院。非周末非黄金时间,一百多座的影厅坐了11位观众,一位白发长者,两位青年,余下皆中年。彼时影片刚刚上映,观影的初衷很简单,只为吴天明导演。写此评论时,关于影片的信息已铺天盖地,却仍情不自禁写下此文,对象增加了唢呐和唢呐人。
电影片名《百鸟朝凤》喜庆祥和,微微泛黄的色彩却透露出悲凉沉重的基调。影片清晰简单的脉络娓娓道来一个素朴的故事:每逢丧喜大事,村民便恭请焦三爷的唢呐班献艺。八人齐奏已是盛况,而三爷如愿意吹奏难度极高的唢呐名曲《百鸟朝凤》则意味着主人的德高望重。膝下无子的三爷急需接班人,年幼的游天鸣被喜爱唢呐却无缘唢呐的父亲送进焦三爷的唢呐班学艺。学徒之路艰辛曲折,支撑天鸣学下的动力是无意中得知的父亲对《百鸟朝凤》的崇拜和对自己的期许。而支撑天鸣吹奏下的动力则源自师傅对唢呐艺术血浓于水般的挚爱,对师傅崇高人格的敬仰,以及学艺过程中逐渐感悟的唢呐之美和坚守的意义。然而随着西洋乐队的出现,唢呐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唢呐人从端坐太师椅沦落到外出打工养家的境地。为了与西洋乐队抗衡,三爷拖着病躯,奏响《百鸟朝凤》。可是,即便血染唢呐,也终究唤不回几个村民。大家对新鲜玩意的好奇甚至超越了对《百鸟朝凤》的崇拜。最终,将一生献给唢呐的三爷走了,留给天鸣一眸凝视、一抹微笑、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
影片延续了吴导一贯的艺术风格,充满了浓重的现实主义色彩。一条主线讲述故事,几条若隐若现的辅线影射了时代背景。电影画面优美,夕阳中芦苇的倒影和撅屁股吸水的孩子、黄狗纺车竹躺椅的老院、树影婆娑中特写的唢呐、传承百年雕刻精美的陈旧木箱等镜头语言的运用,带给观众强烈的艺术感染。陶泽如、迟蓬等表演艺术家精湛的演技更是将人物质朴、憨厚的性格和执着不屈的精神刻划得活灵活现。尽管影片谈不上是吴导的上乘之作,故事略显陈旧,拍摄手法与如今新生代导演的作品相比也无新意可谈,但影片传递的强大震撼力是无庸置疑的。当曾经痴迷唢呐的父亲因为天鸣无法养家糊口而一脚踢向古老的唢呐箱;当《百鸟朝凤》在大大的黑色“奠”字前被吹响;当焦三爷的鲜血从唢呐中缓缓流出,观众压抑许久的情绪和着热泪喷涌而出。为唢呐终将远离我们而泣,为唢呐人的百年坚守而泣,为吴导挽留唢呐艺术的呼唤而泣,也为文艺电影的艰难而泣。
沉重似乎贯穿了该片始终和整个创作发行过程。
其实,大可不必。三爷执拗地坚持吹唢呐没错,因为几百年的好玩意儿不能砸在自己手里;乡亲们改听西洋乐队没错,因为这更是个稀罕玩意儿;吴导明知市场飘渺仍然坚持拍片没错,因为他要对得起心中的艺术;院线为了票房将黄金档期排给商业电影没错,因为它靠市场吃饭;制片人下跪恳请多给《百鸟朝凤》排片没错,因为他也要生存。只不过,各自的立场不同罢了。
“唢呐们”仅靠若干人若干艺术事件下的悲天悯人是无法长久传承的。所以,不如擦干泪水,面带微笑着为他们送行。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很清楚,社会前进的车轮势不可挡,唯适者方能生存。古老艺术必将与我们越来越远是个不争的事实。让其自生必将导致自灭。但是,真的因此就将“唢呐们”抛弃吗?绝对不行。经典艺术是人类精神瑰宝,但他们在当代如何生存是个世界性的难题。相信很多人在为之努力,影片结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节的出现就是结果。非遗以活态保存为核心,影像留存是保护它的办法之一。其实,唢呐已被纳入艺术教育体系,我们不必担心演奏技巧的消失。更让我们无法释怀的是我们早已认同的那种根植于乡土的唢呐文化的逐渐消亡。演奏技巧可以记录,但文化认同无法记录。唯愿更快找到并真正实施更多的保护传承经典艺术的方式,让他们不仅活在博物馆,活在数码世界,更活灵活现于我们的生活。这是工作效率和能力的问题,也是艺术责任和良知的问题。
艺术不能靠廉价的施舍,但没必要拒绝沸沸扬扬后的好档期好票房。不禁想起观影那天,影片结束场灯亮起时竟无人起立,直到长长的制作团队名单拉出许久,才陆续有人起身。显然,大家还都沉浸在影片深切的氛围中。无论如何,吴导最终的艺术探索达到了他的目的。观众的停留是告别,向吴导,向唢呐,向唢呐人。也是回味、等待、思索、期许,微笑着。
一路走好!再会!
作者沙葱罐头2016.5.15 于交大木槿电影院
先回顾一下故事的发展。
影片开头呈现出黄土高原高低起伏、沟壑纵横的景象。故事发生在八百里秦川。年轻时想学唢呐却因没有师傅而未能如愿的父亲想把儿子天鸣培养成一名唢呐匠。他希望儿子能拜入焦三爷门下。焦三爷何许人?是无双镇唢呐班——焦家班的班主。在那个年代,村民的红白喜事都要请唢呐班来吹两曲,从焦三爷这个爷字就可以看出他在无双镇村民心中的分量。
拜师过程并不顺利,但焦三爷看中了天鸣的孝心把他留了下来。他教给天鸣的第一堂课是用芦苇杆从河湾里吸水,天鸣足足吸了半个月才吸上来,当他满心欢喜以为可以学唢呐时,师傅又给他换了更长的芦苇杆......
故事继续发展,焦三爷又收了第二个徒弟——蓝玉。蓝玉天分高、机灵。两个孩子同时在河湾里吸水,师傅唯独对蓝玉寄予厚望,每次唢呐班出演奏,师傅都要带上他却不带天鸣。师傅决定开始教蓝玉吹唢呐,却把天鸣晾在一边。天鸣觉得师傅看不上自己,伤心之下跑回了家。在家门口听到父亲在朋友面前炫耀自己的孩子,天鸣又回到了焦三爷那里。焦三爷决定一起教两个孩子学习唢呐。
这中间发生了几件事:师傅发现天鸣学鸟叫惟妙惟肖、天鸣和蓝玉在一众师兄面前表演、焦家班查村长葬礼演奏(注意观察天鸣和蓝玉在师傅演奏时的表现、失火事件)。这一系列事件中天鸣以自己的人品逐渐赢得了师父的肯定,而蓝玉却因为渐渐失了师父的心。师傅决定将天鸣选为接班人。
时光匆匆,焦三爷家门口立起了电线杆,无双镇旧貌换新颜,天鸣也长大了。年迈的师傅将焦家班传给了天鸣,从此改叫游家班。
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游家班成立之初注定命途多舛。影片从两件事反映出游家班的坎坷:一件是天鸣在发小婚礼上吹唢呐,却没有收到应有的重视;另一件是与洋乐队的冲突。
游家班越来越难以维系。村里人都出打工,班中的唢呐匠迫于生计也不得不背景离乡。
在火村村长的葬礼上,勉强凑够人数的游家班和焦三爷做了最后一次集体演出。焦三爷演奏中吐血,在医院被查出肺癌。临终前嘱托天鸣要将唢呐班传下。
故事回忆完了。下面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影片。
从匠人精神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很好的展现了这种中国的传统精神。开始拜师学艺时师傅让孩子们河湾边吸水这件小事就是匠人精神中的一个重要组成——从最简单的事中练出扎实的基本功。《功夫梦》中成龙让梦想学习中国功夫的小贾登史密斯把衣服放下捡起来,放下捡起来......小小的动作能做好其实十分不易。匠人精神的另一方面来源于对手艺的执着,“唢呐离口不离手”、”将唢呐融进骨子里“是最好的写照。最最重要的,匠人精神的核心我认为是快乐——对手艺的纯粹的热爱而散发出的那种快乐,像焦三爷说的:唢呐不是吹给别人的,是吹给自己的。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展现了一个传统文化普遍面临的一个窘境:传统在流行面前如何生存?我认为:文化首先应当是贴近人民的,反映人民的情感、生活,这是核心。闲暇时刻唢呐可以给村民解解乏,这话是焦三爷说的。那么唢呐班为什么会没落呢?我认为所谓的”规矩“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什么吹唢呐的就要高高坐在太师椅上享受孝子贤孙的跪拜呢?为什么办事的人家要对唢呐匠毕恭毕敬呢?为什么唢呐班不能接地气一些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呢?脱离了人民的土壤,文化是要消亡的。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核心的思想:个人的发展要和国家、时代的发展相结合,唢呐班也不例外。否则注定要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中。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中国经济近几十年经历了一个飞速的发展,与之相应的是文化的缓慢发展,所以导致文化与经济的脱节。影片中的几个场景可以印证:经济发展了,无双镇人们的心却日渐空虚,发小那句”何必那么认真“便可看出。再者经济发展,村民的文化活动却没有相应发展起来,供村民选择的还只是唢呐班——每天听同样的调调,当然会腻歪,这才会导致”洋乐队“的”入侵“。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细细思考的电影。导演向这个时代、向观众提出了一个好问题,谁能给出一个好的答案?

作者尚琳喆

《百鸟朝凤》致吴天明导演、唢呐和唢呐人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百鸟朝凤》致吴天明导演、唢呐和唢呐人来自微语录网,更多《百,呐人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