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故宫》之《礼仪天下》窥视中国古典美学形态

影视台词 > 影评 > :《故宫》之《礼仪天下》窥视中国古典美学形态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故宫》之《礼仪天下》窥视中国古典美学形态的正文:

   在我为数不多的纪录片观片记录里,《故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涵盖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吸引了我。在我进入正题之前,请容我对它做一个总体的概述,以示我曾仔细观看过,并对它一表敬意。
   一座故宫,又被冠名紫禁城。沿着城墙,历史攀爬过早已斑驳的春秋,经风沐雨,故宫还依然威严地坐落在那里。仿佛昨天的历史故事还在那里,昨天的文化文明还在那里,那些和我们同一血脉的先人的人生也还在那里。而《故宫》正是着意于带我们走进故宫,号住沧桑历史的脉搏、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华古代文明。
   就我所观看的《故宫》之《礼仪天下》一集,整个给人以宏伟庄严而略带苍凉的观感。镜头运动,静中取动,虚实相生,显得蔚为壮观,又落落大方。跌宕而低沉肃穆的音乐音响配合场面宏大的推移镜头,紫禁城的威严便顺势而生。自然的环境音和画面叠化的设置配合掷地有声,荡气回肠的旁白声,营造出亲切真实又令人肃然起敬的感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里其实涵盖了大量值得玩味的内容。比如故事的开端从门上的门钉数量讲起。比如拍摄时避免了扮演者的正面镜头而多取其背影或掠影。比如旁白曾试想第一位来到紫禁城的外国使节的心情,曾引用一位状元的日记,曾念出英国使节留下的笔录。比如从牵动朝野的礼仪之争讲到登基大典,科举考试,试想一位外国使节的到来,两任爱农桑的皇帝,再到祭祀,再到真正的英国使节的到来,最后到乾隆将皇位禅让给子嗣时着力营造的苍凉感,这一路的安排似乎就预示着什么。结词的形象比喻,对应漫进水的宫殿。从礼仪神话到风云聚变,等等等。故宫所表现的历史观是令人称道的,不卑不亢,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评判着历史。而对于上述种种我所窥见的恰是中国古典美学形态。它指导着整个《故宫》的运行。或许我们现在已进入正题了。我将尽我所能浅析《故宫》之《礼仪天下》在叙事上的美学形态
   我这里所谈的叙事,只狭义地指代旁白与画面的叙事。《故宫》的旁白是极富感染力而令人惬意的,同样,画面也是。这里的旁白与画面颇应了中国诗与画的关系,两者结合便有天衣无缝的感觉。苏东坡论唐朝大诗人兼画家王维的《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此评延展开来便是诗启发了画中意态,画给予诗以具体形象,诗画交辉,意境丰满。而在我看来《故宫》的旁白与画面也有这样的神合。旁白内容与画面内容很好地结合,同时做到了内在情感、节奏的相互补益,从而富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古典意蕴。比如当旁白平和地解说到:在进入故宫的四座大门中,东华门是与众不同的,只有非常细心的人才会发现,他的门钉只有八行,有别于其他三座门的九行。画面便慢慢地从远景到大门的多处特写,最后八个门钉的大门全貌呈现在眼前,具体形象,而又具有运动感,这是内容与形象的结合。再到旁白解说到:这一细微的差别,四百多年前曾经引发了一场震动朝野的风波。从这一句开始,画面便是细碎奔跑的脚步,大门上掠过一个个人影,虽然此时旁白声音仍是镇定自若的,然而画面却把当时事态之紧急,人心惶惶不安,旁白中的所谓震动朝野,风波等词表达地淋漓尽致。再比如,旁白引用状元缪彤的日记时,难以准确还原传卢当天的场景,以及人们的紧张状态,而旁白在这里便挑起大梁,准确把握从失落到难以置信这样的心理过程,配音演员以当事人的口吻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这便是旁白与画面的内容与情感的相互补益,两者结合得相得益彰,富有诗画之美。当然影视是视听艺术,这还有赖于音乐音响的及时配合,其叙事才会显得这样流畅,而呈现景中有情,声中传情的中国古典美。
   另,我们还要谈一谈,《故宫》之《礼仪天下》在叙事结构与内容上的铺排,这里我们主要针对文本而言。我认为在这里也是可以窥见中国古典美学形态的。《礼仪天下》中的解说词有别于其他生硬而富丽堂皇的解说词,其叙事有明有暗,有头有尾,有大有小。
   有明有暗,不是指画面的明暗,而是指它有明线与暗线相结合的叙事,明是讲述紫禁城内的礼仪,看似无章,而这讲述是按照暗线,即帝王的更替来进行的,但这更替在后人看来又是有规律的,便是封建王朝由盛及衰的演变过程。旁白最后的结词这样说到:地球这一边的人们,历经千年,创造了礼仪天下的神话,而在地球另一边,这个神话已经变成一个可以随时击碎的泡沫,紫禁城盛典即将结束。因这样富有历史动态感的叙事线索,便使《故宫》拥有了自己的历史态度,更拥有了承上启下的使命感。从风风火火的礼仪之争到山河日下的集权王朝,礼仪的双面性便呈现于世人眼前。这礼究竟是什么?引人思考的同时,伴随画面与节奏色彩各方面的变化,我们好比也经历了一场阴阳的变迁。这便是叙事线索在结构上的双关,含而不漏的中国古典意蕴。
   谈及有头有尾,便不得不提及中国人写文讲究首尾呼应,相互映照这样的叙事技巧。而在《礼仪天下》中处处可见这样的痕迹。比如在前部分,解说曾试想过第一位外国使节的到来,到最后真正的英国使节来到了,但是结果与前面试想的叹为观止相悖。一个是试想一个是真实存在这便有了虚实相结合的意蕴,但同时这样的前后照应却不同的结果也使其富有了深刻的内涵。仿佛将“这条大船”的兴盛一下就意指到泡沫一词,仿佛那个试想出来的第一位外国使节的眼光,一下就意指到固步自封目光短浅的某个帝王。《礼仪天下》开篇便是登基大典,然后铺开来讲述登基大典的盛况,篇末也讲了登基大典,然而其着力点在于渲染一代君王禅让时感叹时光不再的苍凉感。其实全篇曾多次提到了登基,比如在康熙与雍正之间还提示了王位的争夺,只是每一次提及着力点不同,因而形成微妙的变化和对比,让人读出不同的意味,这便是中国式结构在这里所阐发出来的联想,和讽刺意味,这是在试图让人品味历史呢。品便让我想起茶,你是否也具有了中国古典的审美气质?
   所谓有大有小,这不仅指宏观与微小的对比,确切的说还有中国美学形态里的以小见大。这里我不仅要谈及文本,镜头的探讨也有必要包含在其中的。因其实镜头的运用是与文本相互渗透的。所谓小,在《礼仪天下》文本中的体现便是,其叙事有时可小到一个人物的一小段命运,一段日记,一句话,一扇门上的门钉数量。而其大,大到我们无法想象,只能靠现代技术想象拼接着还原,并论及天下。大小叙事的结合显得错落有致,但,全篇的着力点还是在详述小上,或从小处开始讲起,然后窥见大,这是中国人的美学观。比如开篇便从门钉数量的不同讲到震动朝野的礼仪之争,并发出一句总领全篇的问句:在礼仪之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这便是从小处着手而见之大,而其精明之处在于始终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这是虚,但当我们看完全篇其实每个人也已经拥有了一个可以佐证的了然的答案。这又是实。文本中讲述了几大事件,但是衔接很自然,其原因也是它从小处着笔,然后将笔锋微微一转,便调至下一话题。比如开始讲科举时谈及午门,便因一句:但每隔几年会有一次破例。故事又因为一个门而展开。讲述科举时没有着力于考试的场景或内容或难度,而是着笔讲述了一个状元人物的心理变化,这便是一个代表人物,这便是那个时代所有读书人心理的缩影。至于镜头中所体现的以小见大的美学观点,我想也是随处可见。比如镜头常常呈现文献上的一句话或者着眼于一个印章,到处都可见的特写,其实这些书法绘画恰是中国的特色,力在于于不经意间从细微处呈现中国的文明,故宫的民族特色。
  然我又不得不补充一下,因为使用大量的文物来叙述还有一个纪录片遵循纪实的缘故,不管有多真实,起码《故宫》在往这里努力。所以又呈现了实的一面,而因又采用了让演员来还原现场这又体现了今人看历史虚的一面,但虚中又有实,因为镜头避免了正视演员,大多拍摄背影,甚至取影子,很少用特写。这又是实的体现。因而《故宫》以小见大虚虚实实阴阴阳阳的表现随处可见,仿佛混合成了《故宫》的小宇宙,这便是中国古典美学形态的体现。
   而在我第一次观《礼仪天下》时有几个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我喜欢诗歌,所以对于富有诗意的画面便会较为敏感。如狮子上冰雪一点点的融化,这时没有旁白,狮头上的雪一点点地消融,大有冰雪消融,光阴飞逝,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再结合要讲述的科举考试,便让人联想到十年寒窗苦读,求取功名奔前程,雄狮一啸在今朝的沧桑意味。还有便是一场下得哗啦啦的春雨,画面一转,从紫禁城跳进田间耕种的图景。春雨润如酥的诗意在停滞半秒后在我们的想象里再展开,意味无穷。接下来令我们始料未及的事是旁白开始提及重视农桑的两个皇帝,皇帝与农民,最终重视农桑的胤禛夺得了王位,便使我联想农于帝,大概也好比春雨于粮。再就是《礼仪天下》中用高速摄影拍摄了大量天空的变化,确切的说是笼罩着故宫的天空,我从风云聚变中体味到一些什么,比如天下,比如朝野,比如历史。比如苍凉等等。这些具有象征性的诗一般的意象,贯穿了《故宫》,也仿佛烙上了中国古典美学形态的印章。
   《故宫》之《礼仪天下》,其实大多围绕的是紫禁城里的故事来写,为何要叫天下?我想大概因我们从《故宫》窥见了太多的言外之意。这便是中国当时的缩影,这便是中国的古典美学形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虚实相生,宇宙万千皆怀于胸。陶渊明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国人便是在一花一鸟一石之间窥见了宇宙千千万。而我从《故宫》之《礼仪天下》窥见了中国古典美学形态。

《故宫》之《礼仪天下》窥视中国古典美学形态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故宫》之《礼仪天下》窥视中国古典美学形态来自微语录网,更多《故,形态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