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狼图腾》被忽略的主题

影视台词 > 影评 > :《狼图腾》被忽略的主题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狼图腾》被忽略的主题的正文:

  这年头,好像一本书一个电影出来,一部分读者和观众如果不骂两句就觉得自己没思想。无论原着还是电影,创作者都在反思现代化对原始生态和文明的冲击,好坏且不说,至少人家做了这方面的努力。
  黑《狼图腾》的回答已经很高了,甚至上升到了民族关系的高度,也让我有感而发。我的回答也许不适合发表在这里,因为我的主题更像是“一个在内蒙古生活的人如何看待《狼图腾》所引发的争议?”
  以上是个人感慨,突然与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以下文字都是自己的所见所想,而不是单纯针对小说或电影。楼歪勿怪。
  
  虽然骂的多,但我给五星。原着至少三星,一星给导演为了拍片花10年养狼的用心,一星是给我的家乡和民族感情分。
  
  小说狼图腾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时间太长,脑补大意为):“在列强入侵、丛林法则主导的近代史中,中华民族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几千年游牧民族对农耕文明的战争磨炼了它的斗志,各民族共同发扬狼的战斗精神打败了侵略者”,并由此发问:“我们到底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
  这是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一句话,但电影改编后没有表达“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几千年来在斗争中融合”的意思,而是主要从原始与现代的冲突出发。我想如果把这个层面拍出来,可能让汉族的观众更能接受小说中的思想。
  
  先说自己的经历。本人生于内蒙古东部赤峰的小县城,蒙古族。我们这里大多数人也都是蒙古族,我们县城大部分蒙古族都不会说蒙语(我们被称为假蒙族,拿我自己来说,隔壁县城的蒙古族就纯蒙多些),我也不会说蒙语,从小受的教育和生活方式与内地汉族无异,学校里用的也是人教版教材,同学们也可分为周杰伦、韩寒、春哥、四娘的粉(黑)几派。
  本人在赤峰、呼和浩特、包头三个城市都生活过较长时间,所有回答都是结合自己经历和比较确信的知识。
  以上背景。
  
  1.我所见的蒙古族
  自己生活的内蒙古东部历史上蒙汉通婚比较普遍,北大社会学马戎教授曾在赤峰插队(经历与狼图腾作者姜戎类似),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赤峰市的蒙汉通婚现象。内蒙古东部汉化情况确实比较严重,即《狼图腾》里“东边的蒙古人”。呼伦贝尔、兴安盟、赤峰市、通辽市曾被分割划入东三省,后在蒙古族的争取下重回内蒙古。
  大学以前,我从来没觉得民族问题十个太大的问题,因为在家乡县城民族界限已经淡化。也就是高考完的暑假我看了《狼图腾》小说,第一次接触到所谓自己民族的图腾的狼,加上以前对成吉思汗征战亚欧大陆历史的了解,瞬间对自己的民族有了极强的自豪感。
  我上大学是在呼和浩特(对不起,还是不说母校的名称),身边的蒙古族同学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的纯蒙古族。其实很多纯蒙古族的同学和汉族学生也并没有太大区别,有的上大学第一次接触汉语,但智商超高,在汉授专业也名列前茅;有的能歌善舞擅长乐器,是文艺社团骨干,但他们的乐队大多是玩金属;有的活动能力强,善于搞关系成为学生干部。也有一部分因为语言不通,来自贫困地区受的教育质量有限,跟不上课程、学的低就业率专业,开始自暴自弃。
  但最后一类人往往把这种不公平归于是民族间的不平等,并把愤怒发泄在学校里。有一小部分蒙古族同学喝酒后故意到汉族学生宿舍找事,我们专业的每个男生几乎都挨过他们的打。特别是拉萨发生“3.14”事件前后,个人觉得蒙古族同学的民族情绪更为强烈。很多人认为内蒙古是少数民族自治区里最拥护政府的,却得到的优惠政策最少。
  前面提到的民族社会学家马戎曾来我们学校做过学术讲座,讲座中他分析了现行的民族政策的弊端,认为高考加分等所谓的优惠政策恰恰给少数民族贴上了不平等的标签,使少数民族在心理认同上与主体民族存在更大的差距。他认为,对民族地区应该以经济扶持为主,在户籍制度管理上淡化民族界限,这样才能有利于民族融合。他认为,只有“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才能称为“民族(nationality)”,而汉族、蒙古族这个“族”只能称为“族群(ethnicity)”(此处为学术观点,如表述不准确以马戎教授着述、论文为准)。以上观点虽然在目前阶段并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已经交代这是学术交流,介绍一些前沿观点也应停留在学术争鸣的范畴。但该场讲座却引起了在场蒙古族师生的强烈反感,最终不欢而散。
  我个人认为,民族精神要有而且必须有,但在当代,民族精神应该和爱国主义联系起来,而不是和地方歧视、民族歧视联系起来。
  
  2.我想介绍的草原文化
  在读《狼图腾》之前,虽然自己是蒙古族,但对自己民族的文化确实不甚了解(前面一个答主说的蒙古族不知道狼为自己民族图腾的:应该不少)。读了《狼图腾》才对自己民族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的确,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是流行文化所不能涵盖的。身在内蒙古,很多所谓的民族文化活动太过商业化,似乎说到内蒙古就和赛马、摔跤、奶茶、哈达联系在一起。以上虽然是蒙古族的符号,但只是皮毛。如果真要研究蒙古族历史文化恐怕真的要从《蒙古秘史》、《蒙古源流》这些经典看起。但每次参加这些活动,主持人介绍说这些商业演出就是“原汁原味的蒙古族文化”,我的内心听到这样的说法真的很悲伤。
  我的一个朋友是马头琴专业,并且水平很高。但他大多数时候也只能在商业演出甚至婚礼现场拉琴。对于立志发扬民族文化的他来说,这种职业也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无奈。
  尤其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明在与主流文明的交锋中的确是头破血流。《狼图腾》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这种思想:原始对现代,自然对工业,英雄无畏的个人(毕力格阿爸)对愚昧无能的组织(以包顺贵为代表的生产合作社),尚武好战的游牧文化对重商功利的现代文化……也许《狼图腾》里表达的这种冲突时极端的、血腥的,那大家可以看另外一部反映现代化进程中的内蒙古大草原的电影——宁浩的《绿草地》,通过孩子的视角、以成长的笔触来反映变迁中的草原,在此不做剧透,但看完后可能会对这些有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认知。
  也许现阶段来看,《狼图腾》的确停留在商业价值的层面,就像凤凰传奇,虽然被黑化,他们很快餐,但他们确实是在传播民族文化。你说他们庸俗也好,高雅也好,但他们毕竟让一种非主流的文化传播开来。
  《狼图腾》刚火起来的时候,狼这个以前被完全黑化的形象被人玩烂了,还和成功学联系在一起。一时间,《狼道》、《中国式狼道》等成功学书籍泛滥于书店和网络。这些毫无内涵可研的解读更加深了有些人对草原文化的误解。有人更是将成吉思汗西征的历史与纳粹主义、军国主义联系起来,这种中二观点别说是深谙草原文化的专家学者,就连我也是不屑于反驳的。
  我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好评很高的一本书《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这是一位澳大利亚的历史学教授的讲义。他认为,要了解澳大利亚的历史,应该从希腊罗马谈起。这种开放的胸怀似乎才是面对历史、文化改由的态度,与此相比,那些害怕谈起民族冲突历史的人,完全黑化游牧民族文化的人,一谈到民族问题就脸红脖子粗非要争论哪个民族更优秀的人,是何等的目光如豆。
  
  3.言归正传说《狼图腾》
  《狼图腾》电影编剧确实较小说有很大差距,甚至引起了一些人对小说乃至对草原民族的反感。特别是冯绍峰的一句台词:“蒙古族就像是狼,而汉族是任人宰割的羔羊”,然后画面中一只狼扑向羊。如果这句台词能换成我前面介绍的“我现在一直在反思,我们到底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这样似乎既可以回避争议,又能升华主题。
  对我一个被汉化了的蒙古族来说,《狼图腾》确实让我重新踏上寻找祖先灵魂的路。就算它不是神作,但至少是良心之作,因为作者创作的初衷绝不是炒作和赚钱。
  
  《狼图腾》中,“毕力格”是“智慧”的意思。毕力格阿爸确实是淳朴的智慧的象征,他的意外死亡似乎有更多的象征意义。
  
  4.有感而发
  再多说一句我关于民族认同的心路历程。我是蒙古族,曾祖辈就开始蒙汉通婚。我的曾祖母是从牧区迁到东北的蒙古族,曾祖父是闯关东来到东北的山东人。曾外祖母据说和一个蒙古族的王爷是远亲,她略通巫医之术、曾无私服务乡里,她的哥哥是喇嘛但有妻室,曾外祖父是河北人,在民国时代当兵来的赤峰。如果说民族融合是大势所趋,那我的家族就是这个历史趋势的见证者。
  曾经,我觉得蒙古族的历史从古代来看,是掠夺与侵略的历史;从近代看,是愚昧落后的历史,自己是蒙古族唯一的好处就是高考加分。看了《狼图腾》以后,让我对自己的身份有了全新的认识。大学以后,虽然学校里不同民族的学生偶尔会发生冲突,但我认识了很多纯蒙族的朋友,他们没有因为我不会讲蒙语而歧视我这个被汉化的蒙族,而是想我介绍之前只知皮毛的蒙古族历史,也让我更加向往那个铁血时代。我想说,喜欢不喜欢这部小说和电影是大家各自的爱好,但我真的感谢它。
  在内蒙古博物馆的近代史展厅入口,是一幅巨幅油画。画面内容为:一队骑兵向站立者方向冲锋过来,他们有的穿着蒙古袍,有的穿着八路军军装,但都是补丁摞补丁的模样,蒙古弯刀在空中挥舞。炮弹在他们中间炸开,战友中弹滚下战马,但他们毫无畏惧的向前冲锋。看到这幅画的我顿时热泪盈眶,我仿佛听到了震天的杀声。当时我心里想的就是《狼图腾》里被忽视的主题:我们到底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
  油画不好找,但网上可以找到真实的大青山抗日游击队的骑兵照片。
  
  
  话题扯远了,但这真的是看了以上回答后,我的亲身经历让我想说的话,在这里不吐不快。
  
  ( 第一篇影评,有些五毛,但自己觉得和有些回答相比还是有一定正能量。不喜请绕路,谢绝人身攻击。)
  
  P.S.:了解了宋元“崖山海战”的历史后,“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说法在我心里刺痛了很久。以至于做了一个与之相关的梦,当然情节没这么真实,有自己加工成份。经过为:我和我的哥哥是南宋水军的两个小军官,老家是山东的流亡在南方。我们都对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不思收复北方失地心怀不满。我是个愤青,带着年迈的老母亲率所部水军愤而加入元朝军队,美其名曰早日结束战乱实现天下一统,兄弟二人反目。我在缺少水军的蒙古军队中作战英勇,很快得到晋升千户侯。而哥哥所在的南宋军队一再退却,终于退守崖山。决战前夜,哥哥冒死突围,来元军中与我暗中会面,他说,南宋在蒙元铁蹄下必败无疑,让我拿下他的首级请功领赏,也算他为母亲最后一次尽孝。正在我纠结的时候,一支暗箭射穿了哥哥的喉咙,我正要抱住他时,自己也被乱箭射死,尸体双双坠入河底。

  电影看过了。原着并没有读过,但根据网友的评论可以看出,电影较原着有不小改动。具体是什么改动我不得而知,但是看过之后有一点感想。刚从影院出来的时候,其实感觉到茫然,不知道片子最让我震撼的该是什么。而今天之所以有了一点感想,却是看了译着了村上春树小说的着名翻译家林少华老师的一条微博。
  微博原文是这样的:
  "看了电影狼图腾。和狼一起生活了两个小时。并且爱上了狼,甚至为生而为人感到惭愧:狼保护着草原,人破坏了草原,连美丽的天鹅都不放过,人太残暴了!当人偷走狼雪藏的黄羊而使得一群瘦狼为了报复而将人的马群赶入湖中冻死的时候,身旁一个小学生一跃而起:干得好,狼!把那个坏蛋主任也赶进!"
  微博一出,引来一片骂声。以微博作者为代表的文艺青年对自然的意淫被众粉丝嘲讽。有人说"文科青年就是这样'百无一用是书生',和小学生的智商差不多",有人说"博主真应该关进笼子里试一试",自然也有少数人认为"正常的文艺评论,不该被无端攻击"。不管这条微博该不该被批判,但,它揭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对电影角色的理解,仍旧停留在"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的层面,没有深入思考世界的现实该是怎样的,却执着于"应然"之中,还要裹上道德的头巾品头论足一番。
  我没有读过原着,所以我对电影的理解全部只是基于电影本身,甚至和主创人员意图展示的意义可能都不一样。在我看来,《狼图腾》电影所展示的,是生命在自然力量面前的无可奈何,反抗无能,屈从认命。
  据说原着作者想要揭示的主旨是对汉民族文化缺乏"狼性"的反思。指出中国人尤其是汉民族文化所谓"劣根性"这种文化反思的工作,从辛亥革命以来就有人做,而且把传统文化当成"恶"的符号,这不是新观点。反思文化之后呢?有人主张全盘西化,主张全面适应现代化文明,彻底抛弃历史包袱。如果说这种观点都并不对,那么如作者这般主张"向后看",从一个前资本主义文明中找灵感,给自己文明打强心剂的反思路径,则更不近情理。所以我觉得,如果电影揪着"文化反思"这点不放,那是确定无疑的大烂片。
  好在,电影把矛盾转嫁到了人与自然这个左派最喜欢批判的观点上。相对而言这个话题并不敏感,况且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对自然界"美"的暴行,又极容易激起观众的"义愤",达到强烈的对比教育效果。看得出来,导演在这一点上做足了功夫。人对资源无止境掠夺的贪婪,和狼有计划捕猎与储备的行为形成了对比;现代文明人对自然界的奴役,对生灵的蔑视,与传统生活方式下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灵的祈愿,也令人一次次无语凝咽。
  但是,我以为,这部电影完全可以不这样,完全可以是一部扎扎实实的人类学,生态学记录片。于是我想到了《楢山节考》(今村昌平版)。
  楢山节考,讲述了日本山村的近乎原始的生活状态。时代背景完全没有交待,甚至如果说是发生在现代,也不是没有可能。山村和外界没有任何来往,资源贫乏,偷土豆就该当死罪。也因此,70岁以上的老人就必须由孩子背上山等死。故事的后半段,无声无息,没有任何煽情,对白也没有多少。辰平背着母亲进入到祖祖辈辈"坐化"的山顶,遍地白骨,母亲端坐在大雪皑皑中,和先民的尸骨一样平静。而另一位被背上山的老头,不愿意等死,被儿子扔下了山崖。他像一块巨石,翻滚着坠入深谷,除了撞击在山石上面的声音之外,甚至连呼喊都没有,似乎不是一条生命。可当自己回过神,意识到那也许就是我们的老年亲属,会是自己身边的长者。受制于自然界,在生存需求得不到解决的时候,生命的"尊严"不值一提,有尊严的死更是不可能。
  还是说《狼图腾》。它展示了一个怎样的生命状态?羊吃草,鼠吃草,狼吃羊,人吃羊,人捕杀狼。草原是未经过现代文明侵袭的地方。于是,很多人愿意想当然认为"未经过文明侵袭"就是"美",就是"善"的。的确,草原是美的载体,诞生了无数的诗与歌,有敖包月下相会的向往。但这毕竟只是草原的一面。电影展示了草原的另一面:暴风雪的草原,暴风雨的草原。曾有幸过草原,经历过暴风雨的草原。城市中,往往难以目睹暴雨的真面目,不易意识到天象的迅疾变化。当暴雨来临之际,我本以为可以不带伞走进草原深处,体会真正的倾盆大雨是怎样的感受。当地的司机说,草原的雨就是是一阵儿,一会儿就过了。可当我们真正冒雨前行,走入草原,感受到的先是新奇,而后袭来的却是恐惧;任性的我们打算硬着头皮继续走到淖尔跟前,却只是加深了绝望感。这种大雨的侵袭不是我们这样的城市人能够经受得住的。在草原上,山是平缓的,没有高塔遮挡,所以可看到积雨云的边缘,和地面相接的无数道黑线。那就是暴雨轰炸的印记。那种积雨云不是美丽的图腾,却更像科幻电影里的怪兽,让人无可奈何,只得敬畏。最后我们不得不坐景区的马车到达路边,远望积雨云的帷幕侵袭身后经过的土地,那感觉实实在在就像是经历了大轰炸,劫后余生幸存下来的长舒一口气。
  更不用提,经历草原的四季,经历暴风雪的恐怖。电影里,狼群追逐马群,人群追逐狼群,马群在狂奔中踩死狼。不过都是为了一个活字。马是最顶级的军马,如果稍有损失就会遭受严厉的处罚,生活将更加困难。在动乱年代的人们和狼争夺羊肉,未必是出于贪婪,恐怕只是在资源荒匮的年代寻找到的一点馈赠。如果说他们代表了贪婪的人类文明,那么为什么念叨长生天敬畏自然的又是这同一群人呢?草原并不是"美"的象征。它带给草原人的是绝望,被狼咬伤,若不是依靠现代医学救治,就只能截肢甚至干脆等死,自己的命运在长生天脚下,命若蝼蚁。生命尊严则更是空想,所以"天葬"的习俗,也是人类对自然无能为力的献祭仪式。所以草原人的生命,要么就等死,求长生天的怜悯,要么就自己接受现代文明,就像嘎斯麦所说的那句。要么像历史上那样,掠夺较富裕的文明。这不是什么"狼性"教育的结果,这是求生欲望使然,并没有什么任何的"好"的因素,不扣上"恶"的帽子就已经不错了。
  所以在我看来,这部片子最重要的主题,就是告诉我们,那些前现代文明的人们是怎样活的,是怎么样不得不接受众生平等观念的。这里面本不应该有什么"善恶"之分,而只是"活着"的功利计算--不让狼活,狼也不让你活。
  最后概括一句: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狼图腾》被忽略的主题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狼图腾》被忽略的主题来自微语录网,更多《狼,主题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