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钢的琴》一曲工人阶级的挽歌

影视台词 > 影评 > :《钢的琴》一曲工人阶级的挽歌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钢的琴》一曲工人阶级的挽歌的正文:

   荒诞,戏谑的开头,富有年代感和节奏感的音乐,独特的镜头语言,让整部电影显的不那么沉重。导演用一种戏说的口吻,用一个戏谑的故事,来给工人阶级唱一曲哀而不伤的挽歌。
   或许这个故事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电影一开头,就用对称的画面,人物着装的对比,清晰的划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下岗的工人,还握着劳动与幸福的遗梦,一个是衣着光鲜的现代女性,精致、物质,理性得难以辨驳。
   如果让桂林代表了工人阶级,而小菊站在新时代的立场,那这样的对立,必然以工人阶级的没落而告终。我们所看到的历史已经说明了一切。而《钢的琴》从画面的第一帧开始,就唱起给工人阶级的挽歌。
  
   整部电影就是一个工人阶级对自身没落抗争的缩影,是心路历程,也是历史。
   造琴的开始,就是一群昔日工友的重聚首,有一心抵抗物质匮乏的桂林,心甘情愿的淑贤,落魄的老大,被现实打得无力还手的快手......他们自愿的走到一起,完成一个从没听说过,经历过的事业,不过是为了重温峥嵘岁月,为了重圆那个热血沸腾的梦。这一切就在破败的厂房,工人们早已无光的眼睛背后燃烧。一开始谈价钱,不情愿的快手,最后也为了这架和他无关的钢琴,打破自己的原则。这是一种远的感情,或许我们无法再体会,把工作和劳动上升为一种理想和执念的心理状态。这种情感基于那一段的历史,基于社会主义工厂制的历史环境,或许无法再复制。只有在无比强调集体的生活下,将强烈的身份认同感,对于工作意义的清晰认知融合在一起,才产生那种特殊的“阶级兄弟”的感情。这也是整部电影的感情基调。
   造琴对于那一帮工友,是在圆一个旧梦,而对于桂林,则是一种目的明确的抗争。从他与小菊的对话中,透出的是他不切实际,或者是欺骗自己的,对于物质的自信。他用物质的方式来对抗物质,运用的正式他所要抗争的小菊的逻辑,结果或许早有暗示。钢琴作为符号,是属于小资的,工人阶级制造另一个阶级的符号,对抗这个阶级,结果注定是失败的。同时,也丧失了自己主体的认知。
   电影中汪工对于烟囱的改造计划,同样是一种抗争,但是有一些微妙的区别。“如果我们成功,这将是一道风景,如果我们失败,这将是一段记忆”。汪工作为剧中唯一一个知识分子,心态要更为客观和祥和,明白拆除烟囱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也清楚反抗的理由不过是“想起了一个遗忘许久的老朋友”。汪工的发言,是一段感情的表白,是一段历史的总结,也是一个故事的隐喻。
   烟囱的倒塌在桂林说“钢琴不做了”之后,如果说季哥的离开是桂林的心灰意冷,那么烟囱的倒塌就是彻底的屈服。烟囱的倒塌是一个节点,宣告抵抗的彻底失败。之后是一段长长的抒情和沉思。桂林无奈的一句“我现在可以娶你了”,是放下执念之后的释然,对维持现状的放弃,是向现实的投降,对生活的屈服。
   于是乎,桂林的造钢琴的目的完成了从留下小元到重圆旧梦之间的转变。钢琴的最后完工加入了超出现实的表现形式,用热烈的音乐和歌舞,以及演员神态的放松,表现最后的蓬勃和生命力。值得注意的,热闹中,只有桂林一个人一直没有出现笑容,也印证他最后独自的坚守之后的转变。
   接着电影用桂林父亲的死作为转折,把故事拖入最后一幕。小菊带着孩子来到工厂,是两个阶级之间的直面。有趣的是,当小菊来到桂林面前,桂林让淑贤离开。淑贤一直在远处,旁观这一场会面。这似乎是一个标志,是一个阶级的退让和隐忍。当孩子问桂林“爸,你想听什么啊”,桂林淡淡的说,“越简单越好”。在最后一幕,已经没有对立,只有淡淡的释然,只要一首最简单最简单的曲子,给这架钢的琴最后的尊严,让这一场旧梦重提显得还有意义。于是,在破败的厂房里,在简单的音乐里,我们送别过,送别一代人的记忆。毕竟,历史还是要向前走。
  
   个人认为,这部电影不足的地方在于,“进入历史”和“批判现实”两者,电影严重侧重前者而弱化了对与现实的反映。电影的逻辑确实是工人下岗后的“重新组织起来”,是在现实中生长故事,可以体现和现实的对比和批判。可这一逻辑太过弱势,在缅怀和回首的主线下显得微不足道。倒是“卖假药的老公”的戏谑讽刺更能引发联想。
  
作者Pxiy

《钢的琴》一曲工人阶级的挽歌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钢的琴》一曲工人阶级的挽歌来自微语录网,更多《钢,挽歌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