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中国老师在英国》关于教育的跨境争执

影视台词 > 影评 > :《中国老师在英国》关于教育的跨境争执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中国老师在英国》关于教育的跨境争执的正文:

  先看BBC取的标题“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我仿佛看到了英国人正在用充满担忧的目光,怜爱地看着他们这群被中国老师严厉管教的孩子,生怕他们受不了打击。这种忐忑的矛盾心理始终贯穿在片子之中。一方面,英国学生被认为在国际竞争中落后,另一方面,他们对学习表现出的毅力和热情也确实不高,根本无法和中国学生相比。于是这个带有猎奇性质的英国纪录片搭建了一个教育围城,请中国进。
  
  看看这些解说词吧。“在宁静的村庄里,战争即将爆发”、“新激进制度”、“残酷竞争的无情学习”,当然为了节目效果,这些明显带有“妖魔化”中国教育的描述的出现也无可厚非,从中可以看到的是英国公众对中国教育的笼统印象。然后,节目唯恐天下不乱地设置了中英学生考试成绩对比的最终检验环节,真要把老师和观众的好胜心都调动起来。
  
  “简直跟降落伞一样。”换上中国特色宽松校服的luca一脸无奈地抗议道。“如果不是要我穿,我可能会喜欢。”他不知道,考虑到生长发育,制作成本,防止早恋等诸多因素,才有了丑的如此理直气壮的中国校服。尔后接连而至的“速度令人窒息的数学课”、“在玩命的体育课”才是中国式课堂在英国上演的最鲜明水土不服。
  
  作为个性张扬不服管教学生代表的sophie,即便是被老师罚站也还是无所谓,她认为上学就是为了人际关系;另一个注意力极其容易分散的学生luca总是干扰到身边的人,他自己也欣然承认。其实这样的孩子都是无国界的,中国学校里这样的孩子也存在。但是,大环境却有着天壤之别,在中国,这样的“坏学生”会被请家长,记过,边缘化,直到让他意识到自己不被欢迎的独特需要收敛;而在英国,这样的学生会被容忍,虽然他们调皮捣蛋,但是只要不犯大错,老师也不会强行令他们听话。或许,这就是两个国家在培养孩子主流观念上的不同侧重点:中国希望训练出一群有着社会秩序意识的奋斗型人才,而英国更想让学生拥有活泼健康坦诚乐观的良好人格。这两者不能说谁更胜一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怎么能要求一个历史悠久的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无缝对接?
  
  我也是一个经历了中高考的普通中国学生,我很认同那位老师对两国学生不同的解读。中国学生把学习当做他们可以获得更好生活的机会,因此奋斗的动力强劲;而英国学生,“不工作也能领钱”的福利在手,当然会懒散爱玩。虽然,靠读书出人头地在现在的中国社会也渐渐变得有待商榷了,但这一观点已经成功地被输送给了学生。从某个角度讲,中国学生也是被逼出来的。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对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中低层的学生来说,除了考试得到高分,让稀缺的社会资源垂青到自己外,还有什么别的方式可以让他们改变并不公平的命运。
  
  不久前有个新闻,华师大出版的习题集《一课一练》出口英国。底下评论一边倒的幸灾乐祸。再看到有人这样评论纪录片“这群孩子来中国的话,不死也半残”,我有了点不一样的感受。
  
  人的教育,除了普世的科学知识,其余的便是文化的渗透和熏陶,而后者在人“成为人”的过程中无疑更为重要。关于教育或许可以争辩上个好几天。但现实很可能是:并不存在一种最好的教育,而只有最适合的教育。每一种方式都需要反思,而不是在意识形态上就排外地封闭起来。偏见的排列组合并不属于思考。抛开国籍,肤色,智力,坐在一个老师面前的学生们都是人类的后代,只要这个老师有着虔诚的爱的灵魂,那么无论她用哪种方式,我都会相信她是真的想要把她的学生们教好。这一点,比起分数和知识,无疑更为重要。
  
作者zts

《中国老师在英国》关于教育的跨境争执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中国老师在英国》关于教育的跨境争执来自微语录网,更多《中,争执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