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大同》一个中国式好官及其拥趸

影视台词 > 影评 > :《大同》一个中国式好官及其拥趸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大同》一个中国式好官及其拥趸的正文:

《大同》拿了金马奖之后,有意思的是,微博上转发评论百分之九十都在赞美耿是个好市长,“长脸”。这也许与@新浪娱乐 的措辞有关,但不可掩饰,耿的拥趸似乎把这部纪录片视作耿的个人宣传片,更是把纪录片得奖视作对耿执政举措的褒奖。
这几乎罔顾纪录片本身的内容,《大同》拍摄耿任市长期间的堪称铁腕的政策及其政策下的大同生态,完全不含任何褒赞之意。当然许多评论转发的大同人可能并未看过此片,但蹊跷的是,不少看过的人态度也并无二致。
这种分裂让我觉得非常有趣,显然片子只是加固了这个群体的固有印象,导演的传播对他们而言可以说几乎失效。也坐实了一点——耿在大同确实太受欢迎。
耿是一个非常中国的官员。从古至今,中国好官呈现的样态是“悲凉的个人英雄”。古时树立的模范是包拯、海瑞、纪晓岚,清廉、勤勉、不徇私,被赋予高度智慧乃至神话色彩。他们要对抗的是一个昏聩的制度。
到了现代,GD树立的官员模版是焦裕禄一类,表现就更为夸张,带病工作、不顾家庭、严于律己……
这些特质都能在耿的身上找到,其实耿是中国普通百姓最喜欢的官员模版。古时百姓呼唤一个强有力的官员解决地方上的所有问题,可见这种模式至今也没变,耿就是这样一个存在,他强硬,在大会上指着对方说:“做不好你马上给我辞职!”他很有行动力,每天奔波在各个工地,建设上大手笔;他一心工作,妻子要来办公室哭着说:“你不想活了!“然后强迫他回家休息。他在工地上斥责潦草工程,帮拆迁户小孩正常入学。
更可贵的是,他无意做政绩工程,被问到:“你为什么不能怀柔一点呢?”他说:“我还能有多少时间待在大同呢?“他太清楚这些工程如果不在任期完成估计大半烂尾。他说自己已经55岁,马上要退休了,哪也不想,想留在大同把这里建设好。
他甚至是推崇文化的,上学时想做记者,最喜欢古代文学。
完美的中国式官员。
与之相匹配,耿的拥戴者也非常中国,非常普罗,他们寄希望于一个官员改变、拯救一个城市,他们赞美耿行动的有力,赞美其飞快的建设速度,大同的崭新样态。他们厌恶破旧、肮脏、低矮楼房,渴望整洁、有序、高楼大厦。他们是目前中国百姓的缩影:对发展狂热期盼。
今天晚些时候我看到三元桥换桥的新闻。一样的,赞声连连。当下中国推崇的是速度,是崭新,是推倒陈旧的一切。这一点我来台湾念书之后感觉格外明显,台北真的很破,市中心也没有高楼林立,101看上太普通了我第一次见到简直难以置信,机场也小到不行。这里没有楼房能因为某个领导的意愿而被迅速推倒重建。
这也许是问题的关键,可以说耿以一厢情愿的铁腕手段决定了一切,仅凭一腔热忱,又显然缺乏人性考量,缺乏规划、缺乏理性,又对文物及其保护毫无概念。
反讽的是,片中耿信誓旦旦地说“到2015年,大同一定是中国最有特色的城市,矗立在中国大地上。”
看来耿的愿望并未成真。
ps:1、大同事件广受关注是耿离职时民众下跪,周浩拍摄在此前,太有眼力。
2、导演把人们对他拍摄的态度放在片子里,太有趣了。先是被问到他究竟为谁工作,当地人老马一本正经帮他回答,他就像意大利的记者安东尼奥你,文革期间来中国拍摄。其他人开始称赞他的工作有历史意义,时代的进步是允许存在多种声音。另一个场景是在广场上,用毛笔沾水写下“大同大不同”的老人说:“我也不赞成你录这个,说得对呢,一点意义没有,说得不对呢,坏了。”这两种声音混杂在片子里,像是两种观念遥遥对撞,太奇妙了。
作者章鱼粥

《大同》一个中国式好官及其拥趸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大同》一个中国式好官及其拥趸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大,拥趸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