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宝贝》的符号学分析

影视台词 > 影评 > :《宝贝》的符号学分析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宝贝》的符号学分析的正文:

法国导演托马斯?巴尔姆斯用了两年的时间深入到纳米比亚奥普沃、蒙古巴彦钱德曼、日本东京和美国洛杉矶,分别记录了厐倪骄(Ponijao)、贝雅(Bayar)、玛丽(Mari)和海蒂(Hattie)的出生到走路的生命阶段。整部纪录片并无旁白,而是大量采用“长镜头+同期声”来叙述事件。这种做法既保持了生活原生态又让观看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无旁边的情况下,后期屏幕文字语言的使用尤为重要。例如,在第一位宝宝出现的之前,“Near Opuwo ,Namibia” “A few months earlier” “Ponijao”等说明性屏幕文字很好地交代了地点、人物和时间。而影片的主题更多地通过影片自身素材的符号的累积凸显出来。
导演用剖面式的平行结构思维将同一时期四个小孩的不同成长历程以横向关系来展现出来。通过交叉展开叙事,使这些小孩连接起来而又形成对比的关系。呈现了出生在不同地区和家庭的小孩生活片段,虽然生活环境、卫生条件和教育方式等不同,但是每个小孩都以他们个人的方式健康成长。
文本一般都是符号系统,节目的意义来自符号,来自于汇聚的符号系统。而影片可以通过画面,镜头的长短、背景的刻画、音乐、语言来传达符号信息。本文试图应运符号学通过分析这部纪录片的人物、音乐和同期声、镜头语言、不同的文化来探讨本纪录片的价值和意义。
人物的符号学分析
即使没有旁白,观看者依然能很好地分辨出四位不同地方的宝宝。这是因为纪录片中充分地运用了符号来帮助观众作出区分。在符号学分析中,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分割是任意的和临时的,我们关注的是构成文本的符号系统。因此,在记录片中的很多的事物都能传达社会环境和国籍等相关含义的符号体系。
在一开始有“Near Opuwo ,Namibia、Near Bayanchandmani ,Mongolia、tokyo,Japan和San Francisco ,USA ”等说明性屏幕文字的前提下,观看者能根据以下符号很好地适应四个地区场景和人物的转换。黑色的皮肤、泥土做的房子、涂在身上的红泥、沉重的金属手镯充分展现纳米比亚的面貌。蓝天、白云、牛、马、羊、蒙古包、摩托车、黄皮肤、单眼皮和晒红的脸结合起来是蒙古的象征。灯光密集的大厦、人流湍急的马路、精致的房间、黄色的皮肤和日文都是日本的符号。拥有先进仪器的医院、白色皮肤、深邃浅色的眼睛和黄色的头发都展现了美国的符号。
另外,肢体语言动作面部表情和人们发音的方式都是我们用来“解读”人物的符号,也就是尝试着深入了解他们的脾气、个性和价值观。
纳米比亚的厐倪骄(Ponijao)与哥哥姐姐愉快地玩耍、看到哥哥的身体之后掀开自己的遮布看、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能自娱自乐,这些都能看出厐倪骄(Ponijao)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活泼小孩。
音乐与同期声
音乐和声音效果是用来引起观众的某种特定反应的。一个乐句或一个声音是能指,它所带来的情绪是所指。音乐和声音所发挥的作用是暗示观众应该对看到的节目有何感受。
一开始,纪录片就以欢快的音乐带入,让人有愉悦和轻松的感觉。接着在母亲喂奶的时候,背景音乐换成了缓慢而悠长音乐,让人有温馨的感觉,使人感受到母爱。之后,片中又多次用到欢快的音乐,比如在小孩爬行、玩耍或者学习走路的时候,让人不由得觉得小孩伶俐可爱。特别是在最后的一个镜头,蒙古的贝雅(Bayar)慢慢地在风中站起来,他的笑声与欢快的音乐结合,使人不约地也为他的成长而感到高兴。另外,欢快的音乐亦能加快了片中的节奏,弥补了因为过多的长镜头而带来的冗长感。
纪录片中保留了大量的同期声,比如宝宝的哭闹声和笑声、大人聊天的声音、小孩玩耍的嬉闹声、妈妈哄宝宝的声音到后来宝宝牙牙学语的声音。虽然这些声音表面上看都没有传达信息,特别是不同国家的语言我们都听不懂,但是我们却能感受到他们的语音语调带来的不同情感。比如纳米比亚妈妈抱着厐倪骄(Ponijao)教他说话与蒙古妈妈因为贝雅(Bayar)倒翻水桶而责骂的声音。虽然并不能确切地知道她们说话的内容,但是从语气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情绪。
镜头语言
特写、全景和远景都在这部纪录片中大量的使用。
美国洛杉矶的海蒂(Hattie)出生不久后被妈妈抱起时用了特写镜头,海蒂(Hattie)慢慢地睁开眼睛然后又闭上,突然吐吐舌头,咧开嘴巴笑了笑。这个镜头的表达了亲密的意义,清晰地看到她的细微的脸部表情。
蒙古的贝雅(Bayar)在房子里被哥哥用布条搧打的时候用了全景,哥哥拿起布条对着贝雅(Bayar)不停地搧打直到弟弟哭了才停止动作,可是弟弟不哭的时候,哥哥又继续搧打弟弟,期间哥哥还看了几次镜头。这个镜头很好地表现了哥哥与弟弟之间欺负与被欺负的关系。
蒙古的贝雅(Bayar)在晾起的衣服下面爬行用了远景的镜头,画面概况了贝雅(Bayar)身处蓝天白云还有茫茫无边的草原上。日本的玛丽(Mari)在公园里站起来的时候用了一个拉的镜头,景别慢慢地表达,由全景慢慢过渡到远景,玛丽(Mari)后面的高楼大厦也慢慢出现了。
另外,片中的拍摄角度大多是使用以小孩为对象的的平摄角度,用小孩子的角度,使人感到平等、亲切。在这番视野下,观众在被可爱和新鲜的场面打动以外,或许也不自觉地对比和思考了迥异的育儿环境。
在镜头的剪切方面,纳米比亚的妈妈抱着厐倪骄(Ponijao)坐在地上吃东西,但是周围却萦绕着苍蝇,小狗舔着妈妈不满黄泥的脚,而当厐倪骄把粪便拉在妈妈膝盖上的时候,妈妈仅仅用玉米棒擦拭。这时候,画面立刻转到美国。整洁的房子、书本、在浴缸洗澡等等优越生活环境与前者形成明显对比。
在日本,玛丽(Mari)拥有很多玩具,但是在独自玩耍的过程中突然扔掉玩具哭闹起来,画面突然切换到也是独自一个人,但是却开心地玩着纸卷的蒙古小孩贝雅(Bayar)。这个时候画面又切换到日本,玛丽(Mari)一边玩一边哭得画面。镜头又转到贝雅(Bayar)一边吃着纸卷一边大笑的画面。就这样对切了五次,到后来,镜头切换的速度越来越快,对比也越来越明显。这几个镜头的剪切将贝雅与玛丽联系起来,又对他们不同的性格作出对比。
文化
文化,即符码化系统,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四个国家都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他们对于同一件事也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比如对于洗澡这件事,由于水资源的缺乏,纳米比亚的妈妈会用舌头把孩子舔干净,而在蒙古,蒙古妈妈在清洁孩子后会用乳汁涂抹孩子的脸。
在住的方面,纳米比亚的房子上方是用泥土建造的,下面则是同木条支撑。蒙古则是方便移动蒙古包,外面围着牛马羊。日本则生活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中,而美国则住在独栋小别墅里。
在教育方面,由于纳米比亚和蒙古的教育还不够发达,片中没有看到厐倪骄(Ponijao)与贝雅(Bayar)在教育机构接受教育的画面。但是在美国与日本,教育水平比较发达,所以我们会发现美国与日本的家长会带他们教育机构学习。
结语
纵观整部纪录片,根据人物、音乐与同期声、镜头语言和文化的符号学分析,我们不只看到了四个小孩从出生到会走路的过程,还看到四个不同国家、不同的生活环境下的四个不同性格的孩子。 通过导演托马斯?巴尔姆斯的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小孩有趣的一面,也看到了平常不留意的东西。
作者孑然

《宝贝》的符号学分析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宝贝》的符号学分析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宝,分析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