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老炮儿》剧情解读分析

影视台词 > 影评 > :《老炮儿》剧情解读分析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老炮儿》剧情解读分析的正文:

老炮儿 - 一个作(一声)着的人
“老炮儿”不是个好词儿,直白点就是“老流氓”、“地痞”、“混混儿”。老北京胡同儿里这路人物不少,每天就是晃荡在街坊四邻,一般人人看不透他们靠什么营生。同其他安分守己的老百姓相比比,大多数老炮儿同属贫民阶层,可不知为啥看这帮人似乎就活的有那么点股劲儿,说好听了是“肆意”,不好听了就是“混不吝”。
冯小刚拍了“老炮儿”,网上迅速分成两派,一路高呼“保护北京味儿”,一路高呼“无耻地痞不值歌颂”。就跟中国很多事儿一样,非黑即白,非正即邪,咱们这民众潜意识总要分成两个派,相互斗,斗不休,真是挺可悲的一件事儿。
第一遍看“老炮儿”看的是枪版。明面儿上给自己的理由是年底了工作太忙,哪儿有时间电影院看啊。真正的理由是不看好国产片,加上一些网上“非正即邪”的影评,感觉到比较厌倦这个题材。没想到的是,就那枪版的破效果,依然让我在影片最后冰上狂奔的场景中热泪盈眶又流出。一种无法言说的情绪一直堵在胸口,让人不弄明白不甘心,于是我又影院看了一遍。
作为一个80年的北京人,小时候成长在东城的小胡同里,在恶名远扬的初中(那时候这种学校叫“大拨儿搓”,同时代的北京人应该懂)混过日子,普通高中里经历青春期的成长,海淀一普通大学磨练自己的理想,而后一直生活和工作在这个城市里,泯然于万千众人。想想那时候打架(主要是被揍)、逃课、抽烟、喝酒混过的日子,觉着没什么可值得吹嘘的,哪儿敢轮着管儿叉捅人啊,捡块板儿砖都手抖。虽然那些大混混的各种事迹一直在流传,我也从未羡慕和向往过,长大点慢慢懂了,这就叫“不是一路人”。所以我完全搞不懂为什么这个片子能让我流泪,堵在心头难受。
这是一个挺复杂的片子,故事本身已经足够支撑起很多含义。比如,老一辈混混儿和新一辈混混儿的冲突、现实时真实的朋友情谊、父子之间的冲突和融合、老北京居民文化等等。大多数人看了之后的反应是这样的:这人怎么这么流氓啊?光天化日就敢脱裤子玩女人!这人就是一混混儿啊,朋友是三进三出的老油条,女人是开酒吧的浪荡妇!这人就是一loser啊,60岁了折子上才特么2000块存款,开个小破店!这人就是一亡命之徒啊,打这个揍那个,自己蹲过号子不说,临老了还拿刀斗殴!
这种观点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装丫挺,现称:装逼。哪些咒骂老炮白天搞女人的,有几个电脑上没有百十G的动作片?有几个没有傻逼一样对着屏幕自己撸?有几个见着自己老婆老公情人炮友不要求多换几个姿势再玩点花活儿?纯的就跟自己没见过、没看过、没想过、没干过一样。那些嘲笑老炮交友不良的,有几个是在北京胡同长大的啊?有几个小时候没在自家村里偷鸡摸狗,有几个没有在学校里谈个恋爱逃个课,又有几个在敢说自己交的朋友都是高大上的人精呢?60岁老头为了自己儿子拿刀子和别人拼命,这种人可敬!至于存款的事儿,都不值一提,您老先生拿着百来万存款和还没还完贷款的6环小两居,开辆一二十万的小破车,自以为高人一等么?
急冲冲冒出来骂老炮儿的人,可能真都觉着自己人生观正确、思想境界高大、事业有成、无欲无求。不赶紧上网骂一骂老炮儿这人渣,还真压不下自己这正义使者道德楷模的一腔正气啊!
一时激动扯远了,回头再来看,这电影到底讲的是个什么故事?咱们从几个情节来看:
- 情节1 : 电影开始时,小偷偷东西,老炮出现的一幕
情节:喊住小偷,让小偷把身份证拿起来给失主寄回,小偷威胁后震慑小偷,放走小偷。
老炮儿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这个场景有没有其他含义?- 这个场景其实非常重要,和重要剧情呼应
首先声明一点,键盘侠和道德模范们就不要出来现眼了,面对这种事,你们丫连个屁都不敢放,肯定装眼瞎了看不见。想驳斥我之前,请拿出你见义勇为的证据,否则别bb。
作为一个现在的普通人,面对这种事,我想99%的人都会视而不见,唯恐避之不及吧?一般的心路历程都是:被偷了和我有什么关系,我自己小心点就行了;小偷都是一帮人,别了,让人知道了报复我;偷的好,这帮孙子有钱就欠,他被偷了我怎么这么高兴呢…
有人站出来,就是勇气,你我谁有这个勇气呢?面对社会底层的黑暗(注意,这个底层的黑暗有对应的情节:上层的黑暗),自己家门口发生的事,我们也没勇气吱一声,别说阻止了!
道德模范们这时候肯定忍不住了,他们会有一个看似非常有理的质问:为什么只要求寄身份证,不把小偷抓住,为什么不把钱要回来?然后就是模范们的结论:老炮就是一混子,和这帮偷儿们是一路人,他同情小偷!(这是网上的一派言论,非我杜撰)
面对喷子们这种智商,不得不解释几句:电影反应的是真实的世界中“最可能发生的事”,而不是那些编出来的见义勇为和功夫片儿(肯定有,但太少了,没有代表性)。这就是真实世界中,一个普通人面对这种犯罪,可能作出的最大限度的“正义”!那些质疑和诋毁的人,请问问你自己,换作你你能做到什么样呢?我们会为了别人的钱财损失,拼自己的命么?可能连看的勇气都没有吧。
- 情节2 :骑车人问路,言语不敬,老炮儿损之,后又助之;骑车人问路,言语不逊,老炮儿子助之;
这个情节,直接反映出现陌生人间相互交往的规则缺失,说白了就是“无礼”。这个情节是和影片结尾的情节相呼应的(老炮儿子在门口也碰到一个问路的)。父子之间的对待方式,完全不同。老炮儿是斥责和贬损,但最后还是开口相帮;老炮儿儿子是息事宁人。看起来老炮儿是个事儿逼,他儿子更有包容性。其实这里说的是一个城市的居民,对本地(亦可以理解为映射了整个国家)文化好的东西的坚持(礼是怎么回事,可自行查阅,简单点参考孔子的“以德报怨”完整版,看看未经后世贬损篡改过的先贤言论),而随着时代发展这种坚持不见了(不指出不斥责),结果是人与人间的冲突减少了,但文化、规矩、礼却丢失了(最后的场景中,骑车人被好言告之后,也没有任何言语上的感谢,反而出口成脏)。我们不禁反问,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社会(和谐)么?不讲规矩缺失礼法的社会,是一个好的社会么?这是电影本身对观者提出的一个问题。

- 情节3 :鸵鸟 - 最喜欢这个剧情设定,因为它很有内涵的。
为什么要在主线中穿插这么一个情节?首先,鸵鸟养在一个深宅大院中,看院子的人对大院的主人评价是“这位也是一角儿(演员)”(具体记不清了,是这个意思),而后来这个主人回来有几秒钟的闪过,通过对话可以判断出是个“钱权皆掌”的人物,能住在后海大院子里的人非富即贵。后来这只鸵鸟跑到大街上了,恰逢老炮单刀赴会,一路同行。这两个前后呼应的场景既有表面意思,也有深刻映射。表面上富人养鸵鸟(应该是为了吃肉),后来鸵鸟跑了;其实映射的是当今社会的统治阶级和底层百姓,百姓是鸵鸟,甘为鱼肉,只有抗争了才能跑出牢笼,博取一线生机。老炮儿和那些权钱人士的爪牙约架,不就像鸵鸟在街上奔逃,搏一线生机,搏一把么?而我们绝大多数人,就是一只只鸵鸟啊(把头埋在沙子里,装听不见装看不见)!
- 情节4 : - 面对生命的威胁,还是要贪腐官员
这个情节是和最开始的小偷情节呼应的,作为一个坚守某些“规矩”的人,老炮的行为从一而终,不曾改变。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做的最多的也就是拥有揭发、检举这样的勇气了,把罪恶掀翻在地的事一个人是做不到的。起码没有退缩怯懦、没有同流合污。
还有太多情节,不想多说了。最后冰面上的场景,我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好狠恶斗的地痞流氓、不是一个生活的失败者、不是一个普通的草民。我看到了一个敢于按自己心意活着的人、一个有坚持有性格的人、一个敢于和这个世界真正的“恶”抗争的人,一只抬起头奔跑的鸵鸟,一个没有面具的人,一个一直作着的人。
作者大Z

和鲁宁哥哥、子安看了叫座的《老炮儿》并于片后做了些讨论。我近来感觉迟钝,煽情的时候眼睛也略润湿,但观后只是对老炮儿六哥(冯小刚饰)所言的"规矩"感兴趣。趁着记忆新鲜,略说两句,但不会有主要情节的透露。总体而言,就细节而言,《老炮儿》还是相当准确的。有些观众把它归结为北京的地方文化,并加以抨击,这也是值得商榷的(比如说,就我所知,南京人也会说"小炮子子",指得是顽皮厮混的少年)。
炮--下象棋的都知道炮性刚猛,可是用炮也有层次和变化,不是一味猛攻。除了主攻的当头炮,还有缓攻的过宫炮、后发制人的鸳鸯炮,等等。作为胡同里的顽主,老炮儿当然也得有两下子,否则不能称"老"。但是千变万化,还是得在"规矩"的基础上完成。
首先,先从细微、日常的规矩说起。一是称呼。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六爷连胡同里迷路问路的小情侣也不放过,对方光喊一声"喂",六爷根本不搭理你。六爷儿子的室友"没大没小",结果小指头被快被折断,才懂得喊"叔"。二是敬烟,同样体现尊卑长幼。儿子给父亲点烟,小弟给大哥点烟。不过,规矩不完全是循规蹈矩的做事准则,规矩之中有"情"的表达,例如六哥给巷口的老人点烟一段。抽过烟的知道,寒风中难以打火,打了火也容易被熄灭。镜头中六哥是先自己叼上烟,抽一口点上,再塞到巷口那个行动不便的老人的嘴里。这种老男人和老老男人之间的仪式自然不符合卫生标准,也不容易在关系疏远的人中间发生。但是,在六爷离别胡同世界的剧情设定下,导演是要用这种近于父子间的亲密来反衬"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肃杀气氛了。
其次,规矩是打出来的。规矩的后面是力量或暴力--无论是单挑,还是按照北京的群架解决方式。其实六爷让年轻一代比如儿子的室友和小飞的同党屈服,依靠的也是自己出手的稳、准、和出其不意(一下子把对方的骨节掰得吱吱响)。然而,纵观剧中,有两个貌似逻辑上抵触的命题。1)你得敢打,最好如六哥年轻时一人单挑二十个。许晴这样标致的女人才能爱上你(座下的观众才能因为爱上许晴而爱上你)。即便英雄迟暮,也可以有自傲的资本教训后辈。 2)但你不能打架不计后果--这正是老炮儿批评年轻一代的理据:"没有分寸"。可是,如果打架计后果,你还能有赵子龙、张翼德百万军中取敌酋首级的气势吗? 你还能取得"六哥"的名声吗? 因此,老炮儿的两条标准并不构成对年轻一代的有效指责。但如果我们撤回一步,就可以发现,这种悖论正构成一种小顽主成长为老顽主的理想轨迹:年轻时斗勇斗狠的,最终会向秩序的制订者和维护者转型,因为作为人,不可避免发生身体和精力的消逝,要么通过致力经济、积累财富养老,要么通过子侄的成功、要么升级成为"规矩"的扞卫者。
值得注意的是,"规矩"的管辖范围有所扩大,从调节混混之间的关系(当老大、或者调节兄弟间的经济、感情关系) 到胡同的日常生活,发展出了一个明确的地理界限。所以我们看到了"六爷"在片头捧着个茶水杯制止了外来扒手不寄身份证就扔掉扒窃的钱包--"出了胡同可以,在我这里就不行!"。胡同曲曲弯弯,是一个半封闭社会,是城市中的村落。"六哥"虎虽老矣,虎风犹存,但只能在胡同这个场所内发生效应,出了胡同就不行了。道理很简单:因为胡同外面的人并不知道你的过、你的名声。老炮儿在外面吃不开,并不全因为时代不同、"年轻"一代不守规矩,而是有着空间上的天然界限。
第三,规矩是不断由老炮儿本人维持、强化的,它是一种必须在口上反复念叨的"规矩"。规矩只能由有声望的人主持,规矩是"六哥"的规矩,不是三哥七哥的规矩。老炮儿在"规矩"闯入胡同世界问路的小情侣的时候,让后者称自己"六哥",而不是一般性的尊称"大爷",其实就是一种自我营销。更多时候,六哥的任务就是扮演一个邻里纷争的裁决者,并通过仲裁纷争不断强化其名声。这种仲裁的权力和大家庭家长制的秩序仿佛,但是还是以力量(即便是过的)为基础,佐以判断是非的一种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规矩的正面意义是它保护了胡同里底层(以出卖劳动力为生、仅能糊口的老百姓)人的生计。它的有效性是对于胡同内部关系的理解。熟人或半熟人之间的纠纷往往是"拔出萝卜带出泥"的,而明断是非则需要"一码归一码"的能力。这个关键字在剧中多次出现。码可能指的是赌桌上的筹码,在这里体现出一种通过灵活掌握"规矩"断事和庇护被庇护者的能力。(下段有非主要情节剧透)
例如,在片头,城管要街边摆摊子的"灯罩儿"的东西,扇了老"灯罩儿"一巴掌,还要将"灯罩儿"的三轮车"合理合法"地没收(注意:这个事情发生在胡同的边界,电视新闻通常是从外界往内看,而这个镜头提供了一个从内向外看的角度)。这时六哥出面了,出面的结果是通过讲"理",回扇了大盖帽一巴掌。这一巴掌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发生的,相当于是折了国家准公职人员的威风--而后者还不敢还手。老炮儿是怎么做到的呢?
影片中,"六哥"首先询问了双方的冲突由来,发现"灯罩儿"不但无证经营,还把城管的后车灯弄破了(尽管"灯罩儿"咕哝说他是无心的)。于是,他把整件事切割成三"码"。第一码,承认"灯罩儿"是无证经营,承认三轮车得收走,也就是承认了法律权威。第二码,"六哥"自掏腰包,赔偿了车灯损失。通过这一码,老炮在各路观者心中建立了一种"瞬时"的公正性,取得了围观群众(可能有胡同里的,也可能有路人)的支持。第三码,利用在解决第一码事时产生的在临时观众中取得的权威,依据"我打破你的灯,就要赔偿"的原则,主张"你扇了灯罩儿的脸,灯罩儿就有理扇你的脸"--观众登时叫好。此时,大盖帽懵了,然后老炮儿就用近乎调戏的方式轻扇城管--这种轻虐比重虐的效果还要使人难堪,而后者慑于群众压力和"六哥"这个临时性法官的权威,也不敢还手。而老炮儿虽然得自掏腰包替"灯罩儿"买新车,虽然也让城管把车辆没收,但是却通过打外人的脸,在胡同范围内取得了名声。这种名声不完全是通过强力产生的,在冲突解决过程中,实际上发生的是从"法理"到老炮儿的"规矩"或"理"的转换(如果读过Erving Goffman的着作,你简直会称惊叹这种街角生活高超艺术性:合丝合扣,卸力打力,好比乾坤大挪移一般)。
第四,老炮儿的"规矩"究竟抵挡不住外部世界的新规矩。而这种落败,究竟是老一代顽主的落败,还是五十岁男人集体性的落败,或是平民阶层的落败? 许多影评已经作出自己的评判。我只想说,规矩是热血的临时性妥协,为的是保自己的命、保他人的命。而当看似牢不可破的"金钟罩"的规矩必须要破的时候,金钟罩之下的生命必须被再次祭上天平的两端,重新取得另一种意义上的公正和平衡--太平时世,我们还是不要拿活人献祭的好,尽管片尾的老炮也许可以使你热血再沸。
作者oldlamp

《老炮儿》剧情解读分析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老炮儿》剧情解读分析来自微语录网,更多《老,分析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