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黄金时代》观后感,关于电影

影视台词 > 影评 > :《黄金时代》观后感,关于电影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黄金时代》观后感,关于电影的正文:


  关于印象中的萧红
  
   刚听说《黄金时代》,我第一反应是王小波的那本书,王小波的那本书居然能拍电影?能上映嘛?后来才知道是讲萧红的。以我薄弱的文学素养来说,萧红是谁,只有记忆中的语文课本中《火烧云》和《纪念鲁迅先生》。两篇都是应该背的。记忆中因为有本白色封底 有张作者照片的名人文集的书,我有的应该是冰心作品集,鲁迅作品集,萧红,估摸还是有其他一切的吧。另外还有个伴侣和她名字很像叫萧军。萧军写过什么完全不知道。至于《呼兰河传》及看了电影才知道的几部作品是一本都没看过。火烧云也应该是呼兰河传里的吧。至于萧红的”风流韵事“,”冷血自私“,”反叛独行“我一概没有概念。
   对于有期待的电影,我从来不会事先做功课。特别是名人传记性质的。作为名人,只要被写了,就应该有不一样的角度和诠释。
  
  关于电影和导演
  
   这篇文章得定个基调。不然下文如何写其不满和不足,我觉得这是一部算伟大的作品,一个可以被当作教学片的电影。所以我突然想写观后感,题目也正儿八经地写”观后感“。只是想记录下现在的感受。最近老觉得记忆力容易减退
   电影将近三个小时,节奏不算快,不能说拖沓。萧红的前两个男人都一笔带过,萧红的朋友们(可能都算萧军的朋友们)一个接着一个出现对着镜头,如同旁白一样衔接着一个个画面和节块。叙述手法直叙倒叙闪回,每个人的台词几乎都能找到出处,每个人的闪回都有寓意,每段遭遇都有人出来说两句,但多数都是“萧红之迷”。
  
   说实话,刚开始是有点闷的,不过是个文艺女青年的叛逆爱情史罢了。直到鲁迅先生出来之后,三个小时感觉慢悠悠慢悠悠地静静流淌,偶尔波折。我基本每十五分钟换个姿势,要么前倾,双手扶椅把;要么后仰,双手报臂;要么端坐,双手撑在椅臂上,双手护交托在鼻子下。并没有昏昏欲睡的沉闷。只是我坐姿实在耐不住一个姿势的久坐。
  
   我对许鞍华不那么追崇,以至于我突然发现其实我看过她几乎所有的电影。这样如此,觉得这应该算是个好导演吧。
  
  关于鲁迅先生
  
   业余的作者喜欢把最想写的桥段放在最开始,写完就爽快,止不住的流出来。上文说过,在鲁迅先生没有出来之前,剧情是蛮无聊的。一个女文艺青年,出生优渥,家庭冷漠,尤为突出爷爷的温情,早死后对家庭再无眷恋,叛逆,私奔,被抛弃,妥协,再度出走,还可笑地投奔叛逆之前的对象。之后困顿,然后遇到同样困顿的文艺男青年(萧军),之后相爱(应该说互相钦慕对方才华)门当户对干柴烈火。然后一起面对生活的困难,扶持而过。又低又俗。
   直到他们认识鲁迅先生。
  
   因为应试教育的关系,可能多数人都特别不喜欢这个小胡子。可能当时期更多人都是讨厌这个小老头的。小气,睚眦必报,说话刻薄,骂人不带脏字。所以我在应试背诵文章的时候也没特别讨厌。觉得这样写文章特别带感。而很多文人其实文字和本人不那么统一。
   王志文演的鲁迅先生特别好。眼神,不能用到位这个词,因为王本身就有那种通透人心的眼神,说话语气也好。缓慢有力。和我想象中的鲁迅其实差不多。待人谦和,对朋友诚恳,热情;对敌人鞭辟入里,刻薄入木三分。比如说文人那段:文人其实具有很复杂的一面,因为其接受知识多而复杂,使其容易左右摇摆。左派盛行之时,多以左翼作家自我标榜,当外界压力来的时候却退缩了。大概如是。比如说,敌人的界定,其实敌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同一阵营里的蛀虫,所以有时候我更像个孤独的战士,一个人在战斗。大概如是
  
   鲁迅的出现,对于之前略靡靡之音沉沦于男女情爱的剧情突然注入了一股精神气。对男女主人公也有相当大的影响。萧军可能使其更有革命性,文字愈发深刻。而对于萧红这样的女性,对鲁迅以及其夫人更有种家人的依赖和寄托。当她彷徨的时候,她只无意识的往鲁迅家里跑;当她失落的时候,坐在躺着的鲁迅先生边上听他说话;也只有在鲁迅先生世的时候,一直独立自强感情内敛不外露的她嚎啕大哭。以至于写出《回忆鲁迅先生》这部满是琐碎回忆的悼文。关乎吃穿住行文学朋友,不涉及任何革命性,就如同写自己的家人一般--对话,动作,和各种拟声词。就如同电影中胡风说的(大概是他),萧红写人物,就如同我们早就熟悉一般鲜活。其实不得不所,我对鲁迅的不反感可能也是因为萧红写了这篇鲁迅的文吧。
  
   电影最后,萧红死后,有个闪回,萧红穿着新的红上衣和咖啡色的裙子问鲁迅先生好看不好看,还转了一圈。鲁迅放下了烟,坐起来,似玩笑,却认真地说,不是很好看。衣服,颜色都好看,但放在一起就不好看了。红色的上衣应该配红色的裙子或者黑色的裙子,你配咖啡色的裙子不对的。
  
   是啊,你本是红色的上衣,为何要配咖啡色的裙子,即使裙子再是新的洋气的,但也是不配的呀。
  
  关于萧红的男人们
  
   看完电影后,和一个友人聊天,从萧红,说到更耳熟能详的张爱玲,说到现代无数女子钦慕的三毛,说到过,现在未来无数男子钦慕的林微因等等一批文坛女神。其实最多谈论的并不是他们的文学作品,而是她们的风流韵事。不折腾不会死,但不折腾却不会成为传奇。
  
   鲁迅先生对文人的评价,本身是讲革命性,其实最后不管是李嫱还是许鞍华,可能都是想说萧红的男人们。复杂的性格,在外界压力下摇摆的心态。不管是她的表哥,还是她指定未婚夫,亦或是萧军还是端木。不能说萧红不会看人。这些人拿出来应该都是优秀的,对其的感情也是真挚的。不然也不会在声名狼藉下,陪她吃饭;在生活困顿下,和她厮守;在有前任身孕的情况下,和其结婚。这些男人们的作为其实都敢于为其承担一些压力,都有那点担当。
  
   可惜,都不够。
  
   以前有个段子,说小说里书生爱上的不是鬼就是妓女,所以书生一生无用只能意淫,爱无能。被一个女性朋友大家赞赏。百无一用是书生,到头来还不可靠。看完电影之后,我微信她说,电影推荐看看。请继续你那种书生无用的想法。她哈哈哈大笑。
  
   文人有成为左派的血气,却缺乏毅然决然的血性。前者感性大于理性,后者有突然理性大于感性。可悲的是女人一直感性大于理性。即使被抛弃了一次两次,三次四次。都相信自己原本固执相信的东西。这里不得不想起《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种感情有时候在男人眼里是荒诞的,不现实的。但如果这种执着到了最后又是容易被尊敬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表哥之类的就不谈了。这种大院故事挺多的,老舍也写过,蠢透了。指婚未婚夫的出现,有点意思,相信也是爱慕的,坚持地和声名狼藉的她一起生活。直到现实打败爱情。肯定有人爱这么说,其实打败爱情的不过是自己罢了。一个无用的二世祖,靠吸鸦片逃避现实,不仅能打败爱情,什么都是废的。之后的萧军,相信是真爱,那么艰苦的日子一起撑了下,那么漂泊的日子,一起走下,将萧红带进了自己的圈子,也推出了文坛之上。萧红的天赋是萧军发掘的,可惜。。可惜女人的天赋一发不可收拾,轻而易举地超越了男人。这不可悲,可悲的是萧军其实爱的是萧红的才华。刚开始他欣喜,期待,如同感觉自己发现的优秀的东西,急不可耐地展示给自己的朋友看,将她给所有人看;到后来发现这个属于自己的东西,已经优秀到轻而易举的超越自己,不为自己所控制了,他就失落了,迷茫了。进而还家暴了。萧红觉得为了萧军,这种肉体精神的折磨都可以忍受,因为真的爱。但这种爱更让萧军又自卑又内疚,到发狂不可控制。最后萧红也说,再也不用忍受这种折磨了。而端木,在文学素养上比萧红低的多的人,他和萧军一样也是因为萧红的才华而钦慕,但这种钦慕并不是如萧军那样精神伴侣性质的可以平等对话的那种,而是一种仰视,这种仰视可以包容萧红各种缺点以及她的过,即使肚子里怀着萧军的孩子,他都觉得萧红对他来说是种恩赐。然后萧红也直白地说端木是软弱甚至懦弱的人,不可依靠。在战争环境下,低贱地胆小性格显露无疑。此时萧红由生育到病入膏肓,端木一直没啥存在感。最后将近离世才突然有种亲人之间的感情,可惜已经晚了。依旧环境压坏了爱情。
  
   如果没有战争呢?他们会和谐相处下嘛?其实应该也不会。萧红在离开重庆的时候,说,我注定孤独无依一生。她早看清了端木的性格,依旧一个人生活罢了。
  
   最后不得不说下骆宾基。骆宾基的内心其实很好揣摩。那是比端木更低微的仰视,但可以血性地为其做任何事情的懵懂之情,他还是少年。这种姐弟恋很好理解。所以能依靠短期的相处最后能第一个写萧红传的人。这是对非人的崇拜和憧憬了。
  
   其实所谓文人,大抵都是如是的。接受的先进的知识文化,对自己开明开放,接受这最新潮的思想,欣赏着才华,享受着精神恋爱。但骨子里还是大男人的封建主义,视女人为己物,将滥情当风流。
  
   萧红应该是个很自闭的人,不会主动交朋友。所以她自己也说她所有的朋友几乎都是萧军党的。但这种只是自嘲,最后那么多人给她帮助,那么多人给她给予很高的评价,和女性友人关系都不错。这么看来萧红是有个人魅力的,而且不像很多文人那么文人相轻孤傲自赏。张译演的那个角色好,如同他在《亲爱的》里演的那个父亲一样,同样感情张力控制的好,又有渲染力。从他看出这些人虽然都是通过萧军认识萧红,但最后都当他是朋友。虽然他们可能还是偏向于萧军的,比如袁泉演的角色最后还是拿出萧军结婚的照片给萧红看。而那时候革命友人的感觉有赋予其一份真诚。即使萧红自己说政治外行。但结交的几乎都是政治圈里的人。但估摸都是被动结交吧。
  
  关于萧红
  
   兜来兜都免不了最后还是会说回萧红的。
   汤唯一直算是我的女神之一,并不是拍出了色戒这种出格电影,而是很多软文的渲染。她演萧红,可能会让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将她替代成了萧红,那种特立独行,感情内敛,内心剧烈的人。
   纵观整部电影,可以给大家一个鲜明的萧红形象了,鲜明而复杂,反抗封建体制(叛逆),独立(任性),特立独行(自私冷漠),聪明(敏感)等等。可能这个人特别喜欢萧红,那个人特别讨厌萧红。萧军有自己萧军的萧红,端木有端木自己的萧红,骆宾基也有自己的萧红,许鞍华也有许鞍华的萧红。如何评判一个人都不一样。鲜明独特而复杂。
   萧红病榻上自嘲说,我不知道未来有没有人会再读我的文章,但我的绯闻会千秋流传吧。但这个流传会不会传的如同徐先生是个交际花那么扯淡呢?谁也确定不了了。大家只能靠回忆,靠她的文字揣测。
  
   说萧红就不得不会和民国同时期的其他文坛女神做比较。然而发现,现在能耳熟能详的一些女作家其实可能更多的谈论的是他们的感情之路,张爱玲和胡兰成,萧红和萧军,林微因和谁谁谁,孟小冬和某某某等等。萧红果然是说对的。民国四大才女,估计也就能说出萧红和张爱玲,另外两个人不知道,丁玲,陆青,冰心等等实在也没啥好说的。折腾折腾都成了传奇。文艺女青年之爱,其实可多的可能都是爱慕她们的才华,爱慕他们惊为天人的天赋。文人之爱就是这么有内涵,深刻,却又薄弱的那么弱不经风。都是作和折腾。
  
   其中也就林微因善终了,可能还好她的丈夫是梁思成,理科生理性大于感性,还好林自己也算理科生,理性大于感性。所以玩的不过界。能写出围城的钱钟书,估计和杨绛先生也是作的。只是作为翻译家的理性多余作家的感性,所以才会比较安度晚年成为佳话吧。。
  
   最后还是想狗血下。突然感觉,王菲如萧红,窦唯是萧军,端木如李亚鹏,骆宾基如谢霆锋。可惜出场顺序不同。。。如果萧红先成名再感情,可能就没这么悲剧的结局了。
  
   最后萧红说,我只是想过老百姓的夫妻生活
   这对传奇来说,是莫大的讽刺。
  
   影片开场,看到一个老人独自进入放映厅坐在我后面。散场,看到他独自一个人离开放映厅,我正巧跟在后面,看他孤伶伶微驼的背影,一步三回头地略依依不舍。这就是传奇吧。

《黄金时代》观后感,关于电影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黄金时代》观后感,关于电影来自微语录网,更多《黄,电影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