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面纱》的缺憾

影视台词 > 影评 > :《面纱》的缺憾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面纱》的缺憾的正文: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电影《面纱》和小说的差别在哪里,中国人在电影中是什么形象。这让我始终无法入戏,我甚至觉得小说给人的沉重感在电影的后半段被改编成了莫名的煽情。
  在小说中,凯蒂始终没有爱上瓦尔特,她对于瓦尔特的死甚至感到轻松。也许这很讽刺,但又是现实。瓦尔特的存在对于她是一种负担,一种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惩罚。瓦尔特也始终没有原谅凯蒂,在患上霍乱终将死,他躺在病床上,念着“死的却是狗”,他始终没有放下,像受到诅咒一生将无法对凯蒂出轨释怀。相反,电影对瓦尔特与凯蒂的感情线的处理,充满了好莱坞式的温情。然而这并不是现实,残酷却能让人深思的现实。
  凯蒂不喜欢瓦尔特,她只是想在自己的妹妹出嫁之前将自己嫁掉。她不想再听母亲对自己的嘲讽。在她母亲眼中,她已经是个没有价值的老姑娘,只是在家里白赖着而已。她和瓦尔特其实并不合适。凯蒂是个爱跳舞、骑马、打球的能在宴会上谈笑风生的交际花,这也是她母亲对她从小的培养;而瓦尔特十分沉默寡言,废话不多说,专注于自己的研究,不屑于权势的掌握与攀比,他对凯蒂一往情深。凯蒂和他生活在一起,觉得无聊,所以她迷恋上了一次宴会结识的英国外交官唐森。直至后来偷情,被瓦尔特发现,瓦尔特将对凯蒂的不可原谅转化为一种对自己和她的惩罚,带她一起正在深受霍乱之害的湄潭府。这无异于一种自杀吧?
  其实我在第一眼看见凯蒂时是失望的,因为即使在小说中感觉她不算高雅,但如果放在那个年代,她并没有那时候所具有的美感。小说中,凯蒂受到许多先生的追宠,至少也应该符合那时候的审美观。这样的女主角显得太现代化了。相反,男主角有小说中瓦尔特的那种专注与温吞。另一个选角不错的是沃丁顿,他的脸就透露出一种滑稽,正符合小说中人物的幽默与圆滑。
  对于瓦尔特对凯蒂的感情,我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在于瓦尔特那番对她的歇斯底里的告白。“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等等。即使,瓦尔特知道凯蒂愚蠢、轻佻、头脑空虚,他依然爱她。小说塑造的瓦尔特形象性格独特,爱得彻底,也恨到恨自己,因为他爱她。电影中被改编的瓦尔特形象同样出彩,因为能够感觉到他内心的坚毅执着,有种一往无前的冲力。
  在电影中,瓦尔特对凯蒂出轨最终释怀,并且对凯蒂怀上那人的孩子也表示不介意,因为已经不重要。这样的转折在电影中是从凯蒂教堂后,她慢慢地找到自己的价值,并且发现瓦尔特的闪光点。并且在有一天,瓦尔特得知凯蒂正一个人走在街上,而村民极可能围攻她。他冲到大街上救出凯蒂,逃到沃丁顿家里。他们受沃丁顿与他妻子之间感情的鼓舞,终于挣脱一切束缚,放下心中芥蒂与自尊重新在一起。小说这样的设定,并非难以理解。电影对故事的发展大幅度改编或许是对观众的迎合。
  凯蒂何以突然改变自己,不再害怕死亡,每天修道院帮忙?我在读小说感受到宗教对人的驯服。女主面对修道院院长又敬仰又害怕,她深知自己并没有什么信仰,之前过得很麻木。但她在与教母聊天的过程中,慢慢找到了自己精神自由的来源,学会解放自己。
  另一个改编是村民形象的塑造。中国人的形象在电影中显得特别愚钝、暴力。在电影中遭受霍乱小城的中国人,明显是一群乌合之众,毫无自己独立的思想,对西方人极其排斥。这种排斥与片头便交待的英国警察枪击了几名中国工人有关,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瓦尔特到湄潭府后,封闭了一条条村民赖以生活的小河,因为河水已经被污染,村民不得以到很远的地方打水。有一个场景则表现村民对瓦尔特的愤恨不解,抱怨他为什么封水,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不便。瓦尔特用蹩脚的中文解释显得无力,这番对比,村民显得很落后未开化。这种未开化的状态也体现在村民将死的家人仍放在自家院子里、将家人埋葬在河岸边。这些行为明显无助于霍乱的控制,但他们只是觉得那是自己的传统。这些统统都需要瓦尔特这样的西方人帮他们改变现状,甚至在遇到村民的强硬抵抗时,求助当地地方势力作后盾。
  电影中只存在三个有思想的中国人,一个是黄秋生扮演的国民党于上校,一个是夏雨扮演的吴医生,一个是守护着凯蒂的有些憨傻的小兵。于上校从拒斥瓦尔特到支持,他有自己的判断力,他看见瓦尔特是真正地在帮助村民;吴医生从一开始就对瓦尔特感到错愕又敬佩,他从始至终赞成瓦尔特关于抑制瘟疫的做法,医生这一职业本来就有着跨越国家民族界限的特点;而小兵在一群乌压压的将凯蒂逼在墙角的中国男子村民,不得以鸣枪示警的场面让我感动又觉得很有戏剧性。小兵此刻站在凯蒂这个本身无过错的西方人这边,他对于眼前自家的中国人明显不认同。这是中国人对自己的无奈。
  影片中另一个让我觉得有戏剧性的中西文化的差别是,家仆看见凯蒂似乎有些烦闷地站在窗前,不停地抑制不住地往凯蒂这边偷看。凯蒂感到更加心烦,直接跑出门了。中国人有时是爱管闲事的,这个场景表现得很贴切。
  影片中的东方女人形象很单薄,单纯又有些颓废,满满的异国情调,似乎能让人闻见房间里的檀香,迷醉,神秘,不真实。她是外国使者的妻子,满族格格,离开家人追随他。电影中有一些她的场景片段:她从门里微微地探出一个头,看着陌生人凯蒂;雨天里,她坐在走廊里抽鸦片;她在东方音乐中摇晃着身体,对于为什么喜欢沃丁顿的问题,单纯地笑着说,因为他是好人。这是电影中唯一的能给人带来美感的东方形象。
  而影片中的中国男人就显得矮小愚蠢,像前面说的狂躁的村民。这就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吗?联系《蝴蝶君》里相较于更少的中国人描写,这部影片由西方编剧改编,或许能更真实地反映了西方人心中的东方形象。甚至连中国人的台词也显得粗拙,《蝴蝶君》里发音不准的“番鬼”,这部影片中,村民在看见瓦尔特便说的,“洋鬼子,滚出”,像被蚊子叮了一下,是个混沌的插曲。没有任何表现力。
  或许在电影中如何多元化地表现中国人的形象,值得中国电影人探索。但是,仅从电影里的人物形象认识一个民族又是以偏概全了。只要现在外国电影能拍各种类型的中国人,不做类型化描述就可以了。
  
作者愚愚昧昧

《面纱》的缺憾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面纱》的缺憾来自微语录网,更多《面,缺憾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